查看原文
其他

庆祝改革开放40年 · 华东师大出版社“镇社之宝”的故事

ECNUP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1-04-28

2018年12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召开大会,隆重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回顾改革开放40年的光辉历程,深刻总结改革开放的宝贵经验,表彰为改革开放作出杰出贡献的人员。40年春风化雨、春华秋实,改革开放极大改变了中国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中国人民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于1980年复社,发展轨迹与改革开放同步。作为出版行业改革的先锋,那些历经市场筛选的精品图书,每一件都述说着一段故事,见证着每一次重要的转折。其中,《解读敦煌》主编樊锦诗,《教育魅力》主编于漪,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受到表彰,被授予“改革先锋”称号。


改革开放40年代表图书


让我们从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近40年的“镇社之宝”和背后的故事中,感受时代的变化。


1980年代


《大学语文》

初版于1981年,迄今出版了10版,销售数千万册。2018年推出第11版。主编徐中玉,今年103岁。初版责编施亚西,今年95岁。


普通高等教育“九五”到“十一五”、“十二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教育部高教司组编全日制高校重点教材。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上海市优秀教学成果特等奖。


背后的故事


1980年,由南京大学和华东师大联合发起,大学语文教学研讨会在沪召开,全国共20所高校参加。会上决定成立大学语文教学研究会。没有教材,徐中玉等人立即成立《大学语文》教材编审委员会。参与编写的各高校,穷数月之功,赶在当年年底前完成初稿。1981年1月,全体编委集中,定稿。

 

恢复这门课的原因,首当其冲是“补课”。毕竟,刚刚走过那个特殊的年代,人文教育几成荒漠。1982年,时任复旦大学校长苏步青针对中学、大学“重理轻文”的现象,刊文《理工科学生要有文史知识》。

 

编委团队从一开始就阐明:除了掌握祖国语文“这一打开科学领域大门的基本武器”,大学语文教学还应传承传统文化精髓、提升精神文明,并在开放的背景下用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影响世界。“大学里开设语文课,意义重大。”匡亚明在1981年定稿会议上称。

 

——摘自林环《悬赏寻书:102岁徐中玉,与无数中国人学过的〈大学语文〉》,上海观察2017年4月28日


《英语听力入门》

第一册于1983年8月出版,迄今出版了4版,销售1000多万册。主编张民伦。


背后的故事


上个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国门打开了。国家对外语人才的需求极大地增长。然而当时毕竟处在改革开放的初期,英语专业的教学可以说已停滞了10年。当时华东师范大学英语系教师张民伦、乐融融、黄震以及金星男等老师率先开始了听力教学方面的探索。

 

在网络普及、国际交流十分频繁的今天,我们已经有点难以想象改革开放初期的社会和教育状况了。事实是,当时人们基本上接触不到有声英语材料。只有短波收音机才能收听到英语广播。在国家与政府开放政策的激励下,张老师和她的同事们开始在录音室里录制一些对英语教学有益的广播节目。

 

资料浩如烟海,要用这些资料编写一套目标明确、条理清楚的教材,必须经过甄别和选材这一关。在一个没有电脑的年代,一切都用最原始的方法进行。操纵着简陋的录放机,编者们反复地听材料,做记号,进行剪辑。选好的材料还必须自己把它们听写下来,耗时耗力。

 

——摘编自朱文秋《英语听力入门24年》,《春华秋实——庆祝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50华诞》


1990年代


《华东师大版一课一练》

▲《一课一练》的若干历史版本

▲《一课一练》英国版


第一版于1993年出版,不断再版。2015年《华东师大版一课一练·数学》版权输出到英国。2017年出版《一课一练·数学》上海英文版。


背后的故事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的《上海数学:一课一练》(一年级至五年级,共5本),该系列小学数学教材被引进英国小学课堂。2017年5月,英国《卫报》刊发了长篇报道。在《卫报》网站,有5223个读者参与了讨论,有774位读者在网站上留下了自己的意见。2016年英国BBC播出的纪录片“我们的孩子足够坚强吗”,5名中国老师与西方完全不一样的教育方法,通过影像迅速传播,引发东西方关于教育理念、教育方法的大讨论。

 

该书2017年8月在英国亚马逊网站上公开销售后,再次推高这个大讨论的热度,使这套《上海数学:一课一练》知名度甚至超过了一些畅销书。有34位读者认为该书的难易程度设计合理,数学计算能力逐步提升,“这本书看起来非常好,虽然纸有些薄,但不是大问题。数学内容、教学进度一目了然,这对任何一位老师或家长来说都是有价值的”。有家长高兴地在亚马逊上写到:“有人说我儿子可能无法学好数学,今天拿到这本具有魔力的数学书,孩子开始还有些担心,但一坐下来就马上完成了5页,真是奇迹!我现在很高兴使用了这个系列教材,我们一定会买其他几本。”

 

——摘自何明星、刘洋《2017,海外热议的中国五本书》,《人民日报》海外版2018年1月19日


华东师大作家群丛书

1995年出版了《人生韵味——赵丽宏散文150篇》等5种。1996年1月,华东师大作家群现象研讨会举行。


背后的故事


“华东师大作家群”的概念迅速传向社会。特别是当时东方电视台拍摄了一部20分钟的专题片《丽娃河畔走来的作家群》,以大量的镜头和采访分析,介绍了“华东师大作家群”的风貌。电视片播出后,“华东师大作家群”更是在文学界和高校中引起很大反响。

 

——摘自阮光页《我与“华东师大作家群现象”》,《春华秋实——庆祝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50华诞》


文史哲三大家文集

▲《施蛰存文集》1996年版,2011年出版《施蛰存全集》

▲《陈旭麓文集》1996年版

▲《冯契文集》,1996年初版,共10卷;

2016年出版增订版,共11卷。


20世纪90年代,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学术出版成果斐然,华东师范大学文史哲三大家施蛰存、陈旭麓和冯契的文集就是在1996年同时推出。


背后的故事


高校出版社在依托专家学者,弘扬学术文化上,有着自身的优势。自然,发挥这种优势,不断推出学术精品,就成为高校出版社责无旁贷的使命。我校文史哲学科有较强的实力,老一辈中不乏蜚声海内外的学者。由于他们已故或高龄,整理出版文稿的工作,得到他们门生弟子的大力支持,富于学术价值的《施蛰存文集》、《冯契文集》、《陈旭麓文集》,当年顺利出版,堪称时盛事。同样,“往事与沉思”传记丛书、二十世纪国学丛书等的出版,也有颇好的反响。仰仗本校教授的热心联络,社里还取得著名学者杨振宁先生的授权,出版了《杨振宁文集》。华裔学者唐德刚先生对我社的工作也十分支持,授权我社出版由其整理的富有历史文献价值的《李宗仁回忆录》和《胡适口述自传》。


——摘自洪本健《高速运转的机器 协力战斗的群体》,《春华秋实——庆祝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50华诞》


当代心理科学名著译丛

1999年,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启动“当代心理科学名著译丛”出版工程,陆续出版了36册,其中包括《社会性动物》。“当代心理科学名著译丛”将20世纪80年代后最有影响的心理学著作引进翻译出版,在学术界引起了空前的反响。


背后的故事


让我们记住这些学者:陈立,杭州大学心理学系,中国心理科学的奠基人;荆其诚,中国科学院心理所;张厚粲,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系;王甦,北京大学心理学系。这四位,是中国心理学会“终身成就奖”最早的获得者。他们“欣然应允”担任本套丛书的顾问,后三位教授还亲自为本丛书选书,担任审校。

 

——摘自彭呈军《心理学图书:与中国心理学同发展》,《春华秋实——庆祝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50华诞》


21世纪


基础教育教材

2001年,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送审通过了《小学体育与健康》、《初中体育与健康》、《初中数学》、《初中历史》、《初中科学》5个品种的教材。2001年国务院颁布《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教育部决定从2001年秋季起,开始进行义务教育新课程实验推广工作。


背后的故事


当年,教材编辑都是从各个编辑部抽调而来的,但这支队伍发挥了特别能吃苦的战斗精神……首批的8个国家级实验区大部分都是老少边穷地区,像位于秦岭南麓的陕西宁陕县当年就是一个交通极不便利的实验区,它选用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的《初中历史》和《初中科学》两门教材。虽然只有3000册的用量,但为了做好每一个实验区的培训,编辑和主编先乘飞机到达西安,再转长途汽车前往宁陕。暑期,天气炎热,当时秦岭未开通隧道,200多公里的山路要开五六个小时,闷热、颠簸、窗外的悬崖,让编辑胆战心惊了一路。但就是因为华东师范大学教材过硬的质量,良好的培训服务,使教材得以辐射到周边地区,直到现在陕西安康地区还是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的实验区。

 

——摘自姜浩峰、袁奕聪“华东师大出版社的‘三驾马车’”,《走过60年,依然年轻——一个出版社60年的故事》,《新民周刊》2017年第32期


大夏书系

全国领先的教师教育图书品牌,创立于2003年,迄今已有600多种。


背后的故事


讲述起和华东师大出版社的情缘,吕新辉毫无保留地表达着他对出版社尤其是“大夏书系”的感激和敬意。“我购买的第一本教育图书是《听李镇西老师讲课》,但当时为了教师‘尊严’还在抓分数,没能重点研读李老师的理念……后来我重新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之路,发现除了升学率、平均分这些冷冰冰的数字外,难有可圈可点之处,从此我走上教育阅读与思考之路,‘大夏书系’也正式进入我的阅读书单。”

 

——摘自何映宇、马庆隆“作者与读者的幸运”,《走过60年,依然年轻——一个出版社60年的故事》,《新民周刊》2017年第32期


《中国教育史研究》

由陈学恂教授主持的全国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项目,先秦分卷出版于1995年,陆续出齐后修订并于2009年成套推出,2011年获得第二届中国出版政府奖图书奖。


背后的故事


1991年3月,先生(陈学恂教授)因病住院治疗。当时,各分卷的主编人选已经确定,而近代卷的工作,由于先生冗事缠身,尚未来得及深入讨论。在医院的两个多月里,先生最关心的就是这一卷的撰写工作。我清楚地记得,初入院时,先生精神尚好,我们几个学生和研究生轮流服侍病榻,先生谈论最多的就是这一卷的指导思想和框架结构,有时谈得兴奋,居然从病床上坐起来,完全忘记自己身罹绝症。由于身体虚弱,每次谈完,先生都大汗淋漓,喘息不止。


——摘自田正平《中国教育史研究·近代分卷》前言


以教育心理类图书为例,早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就有过“史、论、资料、译著”类型齐全的出版规划,1997年以来,我们在以往“史、论、资料”类教育心理图书类型的基础上,相继开发了五套教育心理译著,取得了广泛的社会认同,同时,我们的教育心理图书出版的架构也最终立体、丰富起来。


——摘自朱杰人《扎根大学出版沃土,构建和谐校社关系》,《春华秋实——庆祝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50华诞》


《孟宪承文集》

主编瞿葆奎,副主编杜成宪,2010年出版。孟宪承一生出版著、编、译二十多种,发表各种论文及通信约170篇,涉及文、史、哲、教育等学科领域。《孟宪承文集》分为《论文选》、《教育概论·教育通论》、《大学教育》等12卷。


背后的故事


校党委书记童世骏做总结发言。他高度评价了孟宪承校长毕生从事教育工作,献身教育事业的伟大人生。作为著名教育家,孟宪承治学严谨、一丝不苟,在文、史、哲等学科领域皆有很深的造诣。在庆祝建校六十周年之际举行《孟宪承文集》出版座谈会及孟宪承铜像揭幕仪式,需要学习他的治学态度和方法,培养优秀的教学和研究人才。


——摘自《孟宪承铜像揭幕仪式及〈孟宪承文集〉出版座谈会举行》,华东师范大学新闻中心2011年9月19日


《杜威全集》

刘放桐主编;复旦大学杜威与美国哲学研究中心组译。共39卷。2010年开始出版。中期著作获第十三届上海图书奖一等奖,晚期著作获第十四届上海图书奖二等奖,中期著作、晚期著作为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


背后的故事


《全集》总计约1700万字,内容涉及哲学、政治、社会、法律、历史、教育、文化、艺术、道德、逻辑、心理、宗教、科技等特别广泛的领域,需要一个强大的译者团队,也需要译校、编辑、审读、校对等多道程序人员的学术保障。除了对学科领域要熟悉,翻译过程中还遇到其他挑战:杜威的著作,许多处显得佶屈聱牙,晦涩艰深,想要翻译得准确和流畅,实属不易;有些专业术语的翻译,译者要请教美国杜威研究中心的学者,后者往往也要再三研究斟酌才能确定。

 

《杜威全集》的翻译,不仅是华东师大出版社的一座丰碑,也是迄今为止中国最大的西方哲学经典翻译工程。

 

——摘自王煜“学术图书制高点是锤炼出来的”,《走过60年,依然年轻——一个出版社60年的故事》,《新民周刊》2017年第32期


《解读敦煌》

▲《解读敦煌》2010年版

▲《解读敦煌》精装珍藏版


主编单位敦煌研究院,2010年首发。主编樊锦诗,原敦煌研究院院长,现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文物有效保护的探索者,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获“改革先锋”称号。


背后的故事


1944年,一个保管和研究敦煌石窟(包括敦煌莫高窟、西千佛洞、安西榆林窟、东千佛洞、肃北五个庙石窟)的机构——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在大漠戈壁的敦煌莫高窟中诞生了。


六十多年来,一批又一批有志青年离开了繁华的都市,来到了西部边陲的敦煌莫高窟安家创业。他们住土房、喝咸水、点油灯,严寒酷暑,大漠风沙,孤独寂寞,磨灭不了他们心中神圣的追求,为了保护敦煌石窟,为了研究和解读敦煌石窟艺术,一年又一年,一代又一代“敦煌人”默默地奉献着青春、智慧、家庭,乃至人生。


——摘自樊锦诗“主编寄语”,2010年6月20日


轻与重文丛

姜丹丹、何乏笔主编,已出版近70种。为“六点图书”品牌下的一个书系。


背后的故事


“六点”这名字有三层隐喻:六点钟,时针与分针在表盘上合成一竖,不偏不倚,不左不右,代表公允;汉语中的六个点是省略号,表示无限和绝对,象征绝对真理值得追求;以时钟的六点来指示方位时,指向的是原点,是自己,代表“回到原点(自身的传统),以静制动”。他们策划出版高端优质的人文社科书籍,在业界拥有较高的声誉。

 

——摘自王煜“学术图书制高点是锤炼出来的”,《走过60年,依然年轻——一个出版社60年的故事》,《新民周刊》2017年第32期


《教育魅力——青年教师成长钥匙》

2013年出版。主编于漪,基础教育改革的优秀教师代表,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获“改革先锋”称号。


背后的故事


回顾教育历史,常有这样的图景浮现眼前:一群身无分文的知识分子,器宇轩昂地屹立于天地间,悲天悯人,为苍生造福,令人感动。这是由于他们身上有那么一股志气、意气与豪气。历史启示今天,肩负重任的现代教师,理应从传统中汲取精华,锻造自己的精、气、神。


——摘自于漪《寻找教师之根》,《中国教育报》2013年9月2日


《中国文字发展史》

2015年出版。臧克和主编,获第四届中国出版政府奖图书奖,第六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奖图书提名奖,第十四届上海图书奖一等奖,第十五届上海图书奖荣誉奖,上海市第十三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为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


背后的故事


这样一个重大项目,其间发生了很多故事。研究工作本身的难度尚且不说,那么多的古文字如何呈现也是一个巨大难题。古文字工具书的编纂难度非常高,过去都是迫不得已地手抄或剪贴。从活字印刷时代起,古文字材料就从来没有进入主流的汉字传播平台。中国文字研究与应用中心把计算机印刷古文字作为攻关项目,先后赴多地调研,尝试过自己输入、电脑公司开发等种种方式,一次次失败、一次次改进,方案在试错中逐步成型,最后从无到有,发展出一条古文字数字化的道路。

 

——摘自王焰《〈中国文字发展史〉策划“前传”》,《中国出版传媒商报》2018年1月30日


《中国近代经济地理》

吴松弟主编,2015年出版,共9卷。荣获第十五届上海图书奖一等奖,上海市第十四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学科学术奖一等奖(著作奖)。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


背后的故事


“这套书2009年在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立项,凝心聚力花费数年时间打造一套著作,最重要的是出版团队要沉得住气、静得下心。”王焰告诉记者,承担此次任务的是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社项目部。多年来,社项目部主要承担大型学术出版项目的编辑工作,有的项目一做就是几年甚至十几年。


“可以说,对于做学术出版,我们培养了一支专业队伍,这支队伍中的每一位编辑都能够沉下心、一心一意地打磨学术专著。”王焰说,值得一提的是,大型学术出版项目耗资不菲,有些项目在一开始都不知道是否会取得收益。“但我们的衡量标准就是学术价值,有学术价值有社会效益的,我们愿意投入。而事实证明,真正高水平的作品也一定能实现自身价值。”在王焰看来,出版的本质就是要做好内容、传承文明,把有价值的内容传承和传播好。


《中国近代经济地理》责任编辑、社项目部主任庞坚告诉记者,他每每参与吴松弟组织的审议会议时,都深切感受到吴松弟和其他核心的人员为这套书付出的巨大心力,“可以说,这套书的编者们都是抱着精益求精的态度去做的,这也要求我们编辑要以一丝不苟、严谨细致的学术精神,反复打磨这套书。”


——摘自郝天韵《学术出版需沉得住气静得下心——〈中国近代经济地理〉出版记》,《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2018年8月10日第6版


《学以为己:传统中国的教育》

2017年出版。李弘祺著。荣获首届全球华人国学大典“国学成果奖”(史部),2018年第十三届文津图书奖。


背后的故事


“泛学术”,志在改变学术研究高冷远人的刻板印象,用更合适的的叙述方式和呈现结构,让公众在碎片化信息和评论中找到深度阅读的选择。对于这一点,她(薄荷实验策划人顾晓清)认为,让优质内容得到广泛传播是学术出版应负的责任。既传播有价值的思考,又讲好动人的故事,这样的“泛学术”原创是她想要激励作者达到的。

 

——摘自王煜“学术图书制高点是锤炼出来的”,《走过60年,依然年轻——一个出版社60年的故事》,《新民周刊》2017年第32期


“教育现代化的中国之路

——纪念教育改革开放40年丛书”

袁振国总主编,2018年出版,共10册。丛书为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话语办“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研究重点项目”,被评为优秀成果,获批为“教育部全国高校出版社主题出版”,是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中国教育发展出版工程”的第一套丛书。


背后的故事


袁振国:回顾教育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分析各重要历史阶段面对各种复杂问题的解决之道,总结教育破浪前进的成功经验,深刻认识蕴藏于现象后的规律性特征,对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体系,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道路自信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我们组织编写的《教育现代化的中国之路——纪念教育改革开放40年丛书》,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现代化为价值引领,以历史进程为经,以重大事件为纬,分为10卷,为总结各级各类教育理论创新、制度创新、政策创新和教育事业跨越式发展的成就和经验进行系统尝试,为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做应有的努力。


——摘自“40年 中国教育在与历史的互动中前行”,《改革开放40年:教育现代化的中国之路》,《光明日报》2018年8月4日第6版“教育沙龙”


《中国当代文学批评史料编年》

吴俊总主编,2018年出版,为国家出版基金项目。全书共12卷,以编年形式著录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之年(1949年)至2009年这60年间中国当代文学批评的各类文献资料名。


背后的故事


或许受到20世纪80年代早期我在复旦大学读书时上过的现代文学文论课的影响,90年代末期我在华东师范大学开设过当代文学文论、当代文学批评史专题之类的课程,大概算是较早的同类课程教学和研究。调任南京大学工作后,当代文学批评史方向的研究,我也一直在继续。2010、2011年间,我任首席专家的“中国当代文学批评史”项目竞标成功,立项为教育部重大课题攻关项目。这促使我必须在近年完成至少两项任务:一是结项项目专著《中国当代文学批评史》的撰写,二是原定计划中包括正在进行的《中国当代文学批评史料编年》等的文献整理及研究课题。在我看来,当代文学批评史的研究开展及其学术保障,必须依赖并建立在后者之类的专业史料和文献研究的基础之上。这可以说就是我从事这项具体工作的初衷。


——摘自吴俊“编纂说明”,《中国当代文学批评史料编年》


“美慧树”儿童早期教育全媒体解决方案


出版时间:从现在到未来。

 

由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组织策划,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专业教授团队研发。这个幼儿园主题课程资源平台运用“互联网+幼儿园教育”的设计理念,通过移动互联网将多种数字终端连接,是幼儿园课程教育的软硬一体化解决方案。


背后的故事


“‘美慧树’儿童早期教育全媒体解决方案”,它以96本原创幼儿绘本为基础,为幼儿园教师提供了上千个数字化课程案例,它拥有选课与备课网络系统、AR互动教育系统、教研培训平台、家庭绘本阅读体验以及园所与家长的沟通桥梁等,用户在既定框架里可以自由添加或调整内容,简便而有趣。一经投放市场,深受广大幼儿园师生的欢迎。

 

——摘自丁曦林“一个出版社的改革进行曲”,《走过60年,依然年轻——一个出版社60年的故事》,《新民周刊》2017年第32期


改革开放40年重大荣誉


改革开放以来,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荣获集体荣誉40余项,包括第四届中国出版政府奖先进出版单位奖、上海文化企业十强等多种重大集体荣誉;获得个人荣誉20余项,包括第二届中国出版政府奖优秀出版人物奖、中国百名优秀出版企业家、全国新闻出版行业领军人才、上海出版人奖、上海出版新人奖、上海文化十大创新创业人物提名奖等。在中国出版政府奖图书奖等重大图书奖项中获奖数十种次。


第四届中国出版政府奖先进出版单位奖

全国百佳图书出版单位

先进高校出版社

数字出版转型示范单位

全国版权示范单位

上海文化企业十强


重点基地


国家新闻出版署出版融合发展(华东师大社)重点实验室

教育学出版中心(上海学术·专业出版中心)

数学出版中心(上海学术·专业出版中心)


近年重要获奖书


第四届中国出版政府奖图书奖

《中国文字发展史》

 

第六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奖图书提名奖

《中国文字发展史》

 

第二届中国出版政府奖图书奖

《中国教育史研究》

 

第二届中国出版政府奖图书奖提名奖

《儿童心理学手册》

《中古汉字流变》

 

第二届中国出版政府奖装帧设计奖

《私想者》

 

2015年度“中国好书”奖

《孔学古微》


融合发展


近年来,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亮点迭出,书刊并举,媒体融合,不断探索多元发展。2017年,国家新闻出版署出版融合发展(华东师大社)重点实验室挂牌成立,一年后发布“大夏悦读——教师教育云平台”,该平台与此前开发的“美慧树”学前教育平台和“智慧树”基础教育项目一起,形成了教育出版融合发展的立体化布局。2018年大规模推出以《人工智能基础(高中版)》为代表的AI和STEAM教育融合出版物。2017年成立了期刊分社,运营10种期刊。线上线下,书刊并举,教育出版生态圈雏形已现。



走向世界


截至2017年底,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已与全球34个国家超过480家出版社建立了版权贸易合作关系,共引进版权1880种,其中获得全国和上海市优秀引进图书奖的有209种;输出版权667种,其中获得全国和上海市优秀输出图书奖的有149种。输出引进始终保持优良比例。

▲ECNU Review of Education(《华东师大教育评论》英文刊)

Editor-in-Chief Yuan Zhenguo


▲《一课一练》《三招过关》输出英国


往期精选:

2018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人文社科好书榜揭晓!

月度书单 | 12月读什么?

月度书单|11月读什么?


本期编辑 | Mozi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官方微店购买精彩书籍!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