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1%的赢家:喜剧的外壳深刻的内含,这部电影教孩子在挫折中成长

童年智造 2021-05-25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少年商学院 Author Karen


来源:少年商学院  ID:youthMBA

作为领先的国际素质教育平台,少年商学院通过世界名校通识课帮助6-15岁孩子发现兴趣并树立目标。

童年智造[一部好片]栏目第46篇好文

►艾米粒有话说


今天安利的这部印度新片,叫《最初的梦想》,讲述了学霸父母的儿子,因为高考失利跳楼自杀后,一系列的故事。


一直以来,很多家长都信奉着精英教育,却很少对挫折教育加以重视。可是,如果孩子没能成为金字塔尖的1%,该如何自处呢?


这部影片不止告诉孩子如何直面挫折,更值得许多家长去深思。


2009年,《三傻大闹宝莱坞》以诙谐幽默的喜剧外壳,毫不留情地用镜头揭露了和中国相似的教育问题,这部9.2分的电影至今仍位列豆瓣电影Top250的第13位。

自那之后,印度电影简直跟开了挂一样。
 
不管是讽刺印度重男轻女的《摔跤吧!爸爸》,还是诠释了“别让孩子输在起点”的《起跑线》,无一不在中国市场引起了强烈反响。
 

他们都有一个特点——那就是披着娱乐的外壳,直戳社会痛点
 
今年9月份又有一部电影刚上映,就被印度观众赞为年度最佳——《最初的梦想》。
 
导演涅提·蒂瓦里,很多人可能记不得名字。但提到2017年口碑票房双爆的电影《摔跤吧!爸爸》绝不会陌生,超过100万人打出9.0的高分佳作同样出自他的手笔。
 
时隔两年,他带着这部直击印度高考的电影《最初的梦想》回归。同样是讲教育,有人称,“它和《三傻》异曲同工,却更结合实际,更深刻。”
 
因为,这从来都不仅仅是一个印度孩子的故事,他所经历的一切也曾经压倒过无数的孩子。
 
“所有人都会叫我失败者”
 
印度,孟买。
 
一个叫安里的男子,坐在病床前失声痛哭。
 

病床上躺着的是他唯一的儿子,拉姆海姆。
 

今天是高考放榜的日子,拉姆海姆本以为自己能够进入梦想的学府——印度理工学院。

但查询成绩时,一行鲜红字出现在了电脑屏幕前:“Better Luck Next Time!”(下次会更好),宣告了他今年高考的落榜。


他无法接受现实,“我接下来的人生,都会被打上失败者的标签。”
 
朋友安慰他:“你给自己太大压力了。”
 
他转过身对朋友绝望地摇摇头,“不是的,一切都结束了,都结束了。”说完往后一仰,从高楼坠下......
 

不要责怪拉姆海姆的脆弱,如果你有一对像安里一样优秀的父母,你可能也无法接受自己的“失败”。
 
在儿子拉姆海姆的印象中,爸爸安里,妈妈玛雅都是尖子生,两人都毕业于印度最知名的学府之一——印度理工学院。
 

在外界眼里,拉姆海姆出身中产阶级,家境优渥,而且父母都是尖子生,孩子能差到哪里去?

这看似再正常不过的事情,却成为了拉姆海姆的枷锁——对啊,爸爸妈妈都这么优秀,我要是考不上大学那岂不是很丢脸。
 
于是,他放弃了所有东西,每天只学习18个小时,他尽力了可还是没有考上。
 

“你看沙提师,他以前名次一直不好,就连他都能考进,大家肯定都会嘲笑我,我该怎么面对我的父母。妈妈是尖子生,爸爸也是,然而他们的孩子是个失败者。”
 

绝望之下,他选择了最极端的一条路。

如今儿子重伤濒死,岌岌可危,最重要的是医生告诉安里:孩子失去了求生欲,他自己不想活下去了......
 
安里没有想到高考失利会对孩子的打击这么大,他决定用自己大学时期作为“失败者”的故事来唤醒儿子。


躺在病床上的儿子也没有想到,原来爸爸在年轻时候也曾经是一个废柴。
 
自此,现实和回忆开始交织。
 
比起输掉比赛
败给自己更可耻
 
二十几年前,安里考上了印度最好的理工学校,他初入校园时满揣着对大学生活的憧憬,却没有想到他的人生将发生巨变——他被分配到了H4宿舍。
 

H4宿舍是什么地方?房间小、伙食差都是其次,最重要的是全校最碌碌无为、找不到工作、无可救药的人都在H4。
 
因此H4也有一个绰号,“失败者联盟”。
 
安里的室友也个顶个的奇葩:
 
失败者一号“性傻”,喜欢看成人杂志,满脑子都是美女;
 

失败者二号“妈咪”,不折不扣的妈宝,不会自己洗内裤,受委屈了就哭着找妈妈;
 

失败者三号“酸酸”,脾气易燃易爆炸,说话尖酸刻薄;
 

还有他们默认的老大,外号“爸爸”,忧郁的体育特长生;酗酒成性的“酒鬼”,印度火车上禁止饮酒,他就把伏特加倒进矿泉水瓶带上火车。
 
这群人看似堕落,但入学短短两个月,安里却已经和他们形成了某种深深的纽带:
 
妈咪的爸爸带东西来不会只带给他一个人; 酸酸骂脏话时,也能够温暖拥抱他们; 性傻虽然有时候很不尊重人,但是凌晨3点打电话给他他绝对会来接你;



这群看似不靠谱的人已经成为了他的家人,因此在H3老大邀请他调宿舍到H3,为接下来的全校运动会做准备时,他拒绝了,并放出豪言:今年H4一定会拿下总冠军!
 
结果下一秒就被打脸了,老大告诉他,在过去15年里,H4在比赛中一直都是垫底。
 

但是安里清楚,只有赢得运动会总冠军才能获得大家的尊重,只有这样每个H4里的人才不会被嘲笑。
 
老大召开了会议,对每个人说:“在校园里,失败者的标签会深深伤害到你,但是还有更伤人的东西,就是我们从来没做任何的事情去扯掉这个标签。”


“那么问题来了,我们想不想扯掉这个标签?”
“想!” “我们能不能扯掉失败者标签?” “能!” “我们能不能赢得这次的总冠军?” “能!”
 

于是,这场为名誉而战的“废柴”逆袭之路开启了。
 
为了赢得比赛,所有人都赌下了一切,实力欠缺,那就用点小戏法:
 
喊一些奇葩的口号,扰乱对方军心;
用美人计,让玛雅给对手打电话,让对方没有时间睡觉;
让食堂的厨子假装队伍教练,在比赛前假装指导,让对手赛前被唬得一阵一阵的;
性傻在足球比赛上假摔,让对方球员被各种罚下赛场;
 

靠着这些“小聪明”,他们一路闯进了决赛。
 
哪怕酒鬼参加比赛前,对手特意送来酒引诱他喝醉;哪怕田径赛前被对手穿着钉鞋故意踩伤了脚,他们都赢下了这两场比赛。

现在,就剩下这最后的一场球赛,只要最后能投进这个三分球,他们就能逆转翻盘,一雪前耻。

 
我从没和他说过
如果没考进要做什么
 
最后这场比赛赢没赢,其实早就已经不重要了。为什么?

正如安里对儿子说的:

 
因为在这个过程中H4的所有人付出的一切,都是在一点一点地撕下自己失败者的标签。
 
付出了便无悔,这也是安里想告诉儿子拉姆海姆的,可惜这句话说得太晚了。
 
安里在儿子手术前,和所有老友进行了忏悔:“你看到那瓶香槟了吗,我跟拉格海姆说,如果他考进了,我们就一起喝酒庆祝,但是我从没和他说过,如果他没考进,我们会做什么
 
 
儿子,考这么多分,你就能够进入大学。

儿子,考到这个学校,你就会找到那份工作。
 
 
所以他们不把这当成一次考试失利,而是当成人生的失败
 
如果你现在问我想要什么,是拉格海姆能进理工学校,还是我的儿子能平平安安健健康康。我肯定选择后者,我不想要其他东西。”
 
电影里有一个细节,安里在和儿子聊天,试图让他缓解压力。
 
他对儿子说:

 
拉姆海姆低下了脑袋,“你不会担心吗?”
 

随后又自言自语,“你怎么会担心呢,你是个天才,你的成绩在全印度排名384,如果我能进前2000,我都能乐疯了。”
 
你能说安里不爱自己的儿子吗?不能,但正是这种太过“信任”的爱让孩子喘不过气来。
 
表面上看,安里的话是对孩子的信任,是相信孩子能赢,但其实也传递了一个信息:我们不谈失败,我们的人生里没有失败。
 
因为太爱孩子
所以从没教他们面对失败的能力
 
说实话,像拉姆海姆这样的孩子绝不在少数。
 
根据印度内政部表示,自2014-2017年,印度有多达26476名学生自杀身亡。单单是2016年,便有9474名学生自杀。

也就是说,在印度每55分钟就有一名学生自杀身亡;每24小时就有约26名学生自杀过世。而且根据《印度时报》称,这些只是官方数据,实际情况可能更惊人。
 

据韩联社报道,从2010年起,该国高度竞争的教育制度连续数年成为导致15~24岁年轻人死亡的最大原因。
 
经合组织(OECD)研究发现,韩国11-15岁的学生中,自杀是青少年死亡的主要原因,有超过一半的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压力很大,自杀人数在30个发达国家中最多。
 
根据《中国儿童自杀报告》数据显示,以60万人(中国每年自杀总人数)为基数,5-24岁的自杀人数每年高达15万人......其中学习压力占到自杀原因的第一位(45.5%)。
 

每次一旦有新闻报道这些自杀事件,很多人都会评论:“至于吗,现在的孩子为什么那么脆弱?”

换位思考,如果你长期生活在以爱为名的压力中,是否能比他更坚强?实际上,现实生活里像安里一样的父母绝对不是少数。
 
“望子成龙”,于是做父母的总想给孩子一切最好的,想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
 
香港TVB的教育纪录片《没有起跑线》里,有一项研究表明:有超过80%的受访幼儿园/初小家长担心子女成长问题,有60%的父母,相信孩子要赢在起跑线上。
 

我们给孩子铺好了通往康庄大道的路,却忘了告诉他,如果这条路突然断了、突然被人占了、突然被风沙淹没了,该怎么办。

我们忘了提前给孩子一场“失败教育”
 
电影中,听完安里的忏悔后,“妈咪”立即给自己的孩子打了电话,
 

这正是我们需要告诉孩子的:对于一个人的成长而言,不能说输赢完全不重要,但更重要的应当是这个过程中不断发现真正的自我。

在这个过程中你赢得了知识、收获了友谊、收获了团队凝聚力,不只有冠军、第一才能称为“赢”
 
不是非得要等孩子走入极端了,我们才能醒悟这个道理。
 

正如电影里的一段话:“我们全神贯注的关注着胜败输赢,我们都忘记了怎么样过好人生。生活中最重要的东西,就是生活本身。”


往期精彩文章推荐:

1.看不得别人比自己好?疏导孩子的好胜心这样做才有效

2.在赢才是一切的社会,这部9.2分的纪录片让孩子正确看待输赢

3.开学了,孩子长大必经的“挫折清单”请收好:只有经历过才能成年又成人


扫码加“童年小秘书”微信,加入“童年家长会”,不定期获得更多免费创新教育资源分享,优惠秒杀福利,和百万高知父母交流育儿路上的经验与心得。敲门暗号“童年智造”。


扫码加“夏校顾问004-2”微信,为您解读童年智造萃取全球好资源的系列夏校,上新时间早知道、组团席位优先抢,敲门暗号“童年夏校”。(已添加过夏校顾问004的请勿重复添加)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