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十四冬”与青年志愿者的双向奔赴


大型活动志愿服务具有短时间内志愿者数量大、社会关注度高、志愿服务岗位多样化和专业化等多种特点,是中国特色志愿服务走向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体现。2024年2月,第十四届全国冬季运动会在内蒙古举办,共有2060名志愿者参与“十四冬”志愿服务。“十四冬”志愿服务是立德树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有效载体,形成了一堂生动而精彩的“大思政课”,也是广大青年志愿者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推进“第二个结合”的生动实践。

着力完善志愿服务机制 构建“三全育人”新格局

“十四冬”志愿服务不仅完成了支持赛会顺利举办的功能,还秉承立德树人、久久为功的理念,构建起知行合一、分工协作的志愿服务“三全育人”格局。


完善志愿服务培训机制,为志愿者全方位赋能。志愿者培训是大型活动志愿服务组织与管理中非常重要的环节。“十四冬”志愿者培训内容在志愿服务基础知识、岗位培训、赛前演练、内蒙古自治区区情介绍等常规内容基础上,着重加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内蒙古的重要讲话精神以及关于冰雪运动、志愿服务、青少年成长发展的重要论述等内容。这不仅有利于提升志愿者的岗位服务技能,还有利于引导志愿者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厚植爱国爱家情怀、增强政治认同感。

建立志愿服务供需对接机制,提升岗位匹配度。“十四冬”志愿服务统筹“供给侧”和“需求侧”两个端口,在志愿服务岗位分配过程中,不仅考虑执委会和各赛区各场馆的用人需求,还结合志愿者的专业、兴趣爱好、特长等为志愿者匹配适合的岗位。根据调查显示,67.6%的志愿者认为服务岗位与所学专业是匹配的。比如,短道速滑馆的医疗志愿者主要由呼伦贝尔职业技术学院医疗护理系的学生担任。志愿者立足自身专业,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志愿服务锻炼了专业技能、提升了专业技能。

健全志愿服务保障和沟通反馈机制,不断提升志愿者的身份认同感。“十四冬”举办期间,志愿者部加强与执委会以及场馆经理的沟通,及时关注志愿者的服务情况,并注重保护志愿者的合法权益,提升志愿者的服务体验。志愿者部设立“志愿者之家”,为志愿者提供充足的物资、暖贴等后勤保障以及心理疏导等心理支持,服务期间志愿者可以随时、直接与志愿者部反馈意见。开展服务满意度测评,引导学生总结反思,不断提升服务质量奠定基础。同时,向志愿者发放调查问卷,并进行志愿者访谈,掌握志愿者在服务期间的认知和感受,并根据数据结果调整志愿者的后勤保障和督导政策。调查显示,98.7%的志愿者表示在服务结束之后“愿意再次参加大型活动志愿服务”,99.6%的志愿者表示“会鼓励身边人积极参加志愿服务,让更多人拥有大型活动志愿者经历”。

大力弘扬志愿精神 推动形成向上向善的强大力量


“十四冬”是北京冬奥会后首次举办的全国冬季项目大型综合性赛事,是历届全国冬运会中规模最大、项目最全、水平最高、影响深远的一届,社会关注度持续走高、热点不断,大众对志愿服务也有较高的期望值。“十四冬”志愿服务工作顺势而为,充分发挥“十四冬”的“明星效应”,广泛弘扬志愿精神,推动形成向上向善的精神力量。


发挥积极主动精神,拓展志愿服务宣传渠道。“十四冬”志愿者服务部组建了宣传小组,旨在挖掘志愿者典型故事,并积极在各大媒体以及新媒体平台进行宣传推广。“十四冬”主媒体中心的志愿者们在为媒体提供优质服务的同时,还主动印发了《致媒体老师的一封信》。在信中介绍了本次志愿服务的基本情况,希望媒体们能够更多地关注志愿者群体,宣传报道志愿服务故事。“十四冬”举办期间,4个赛区共产生200余条志愿服务新闻报道,志愿服务精神得到了充分彰显。

广泛营造社会氛围,延伸大型活动志愿服务的时间效度。“十四冬”志愿服务不仅在“十四冬”赛时圆满完成志愿服务任务,支持赛会顺利举办,还在非赛时发挥着旅游文化宣传员、绿色生态引导员和模范自治区讲解员的多重角色。例如,2023年12月17日,以“喜迎十四冬·遇见那达慕”为主题的内蒙古第二十届冰雪那达慕开幕,来自俄罗斯、蒙古国、马来西亚及广东省等国内外游客5000多人前来参加盛会。“十四冬”志愿者亮相冰雪那达慕,在现场提供游客引导、秩序维护等服务。这是“十四冬”志愿者在非赛时服务地区高质量发展的典型案例,为这场群众性冰雪运动的顺利举办注入了青春元素。“十四冬”志愿服务让更多的人感受到志愿服务就在身边、文明实践可以人人参与,引领了全社会积极向善、奋斗向上的浓厚氛围。

京蒙两地协作,为“十四冬”志愿服务注入活力和动力。弘扬志愿精神,是京蒙两地共青团协作的重要载体。为促进京蒙两地志愿服务资源共享、经验交流,保障“十四冬”顺利举办,北京派出了一支经验丰富的青年志愿服务团共同承担运动会开幕式、赛事服务和媒体服务等志愿服务工作。服务团包括来自北京师范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北京交通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和北京外国语大学5所北京地区高校的41名大学生志愿者,先后参与了赤峰赛区和海拉尔赛区的服务工作。这些志愿者全部具有大型活动志愿服务经验,超九成曾服务北京2022年冬奥会。本次京蒙两地协作也是北京冬奥精神发扬光大的生动体现,北京冬奥会志愿服务经验得到有效运用,北京冬奥精神得以在内蒙古大地延续。京蒙两地志愿者充分发挥了团结协作、互助友爱的精神,为“十四冬”志愿服务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


增强志愿服务的文化生命力 深入推进“第二个结合”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志愿精神是中国精神在志愿服务领域的集中体现和时代彰显,志愿服务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十四冬”为契机进行志愿服务文化建设,是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题中之义。“十四冬”志愿服务体现了立德树人和以文化人双重价值,志愿服务的文化生命力被充分激发。


志愿精神与蒙古马精神实现有机融合,志愿服务品牌价值彰显。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内蒙古时指出,干事创业就要像蒙古马那样,有一种吃苦耐劳、一往无前的精神。蒙古马精神是以蒙古族为代表的边疆地区各族人民长期以来形成的精神图谱,是全体中华儿女团结奋斗、开拓进取的精神纽带,在新时代依然熠熠发光。在“十四冬”期间,赛区最低温达-40℃,2060名志愿者不畏严寒、坚忍不拔,在接待保障、礼仪、竞赛服务、安全保障、兴奋剂检测、场地器材服务等岗位提供志愿服务,为运动员、观众、媒体、工作人员送去温暖,累计服务60万小时。这是内蒙古青年志愿者弘扬蒙古马精神的生动体现。蒙古马精神为志愿精神注入了鲜明的民族元素,志愿精神与蒙古马精神的有机融合成为“十四冬”志愿服务独特的精神标识。

以文化建设破题,引导志愿者成为民族文化的传承者。以文化建设突出志愿服务成效,传承并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十四冬”志愿服务的一大亮点。“十四冬”颁奖志愿者和礼仪志愿者服装均为传统民族服饰。其中,颁奖志愿者服装设计的灵感来源于布里亚特蒙古族少女服饰。这些民族服饰展现了属于内蒙古的地域风情。志愿者着民族服饰、用最美姿态呈现运动员的高光时刻,代表着内蒙古青年志愿者的形象和风采。在赤峰市喀喇沁赛区,身穿具有民族特色服装的志愿者列队整齐,手捧圣洁的哈达,在机场和运动员酒店载歌载舞,迎接各地代表队的运动员,为远道而来的客人们献上“智慧、健康、平安”最诚挚的祝福。在海拉尔赛区主媒体中心,有两块手绘漫画“小白板”异常亮眼,上面除了冰雪健儿赛场风采、赛事信息等内容,志愿者还将北疆民族文化元素画成漫画融入其中。

把握文化宣传窗口,志愿者为“十四冬”文创产品“带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时代精神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文创产品作为传统文化载体,受到越来越多年轻人的喜爱。“十四冬”志愿服务也成为文创产品的宣传展示窗口,志愿者纷纷为民族文创产品“带货”。“十四冬”恰逢中国传统龙年春节,志愿者部为志愿者们专门设计了一套龙形主题徽章,其中融入了“十四冬”主场馆、龙年春节和志愿服务文化元素。这套徽章以“龙头”为第一枚,以龙尾上面印制的“感谢”为最后一枚,分阶段发给志愿者,以表达对志愿者辛苦付出的激励和感谢。在主媒体中心,志愿者热情地为记者朋友们介绍“十四冬”的吉祥物——蒙古彩娃、代表着蒙古族饮食文化的主题徽章和鄂温克民族传统手工艺品——“太阳花”饰品,为“十四冬”文创展品争取更多的宣传渠道。

“十四冬”志愿服务推动着志愿服务成为青年志愿者的道德实践和文化实践。志愿精神为广大青年成长成才提供精神动力、文化支撑和思想力量。在新征程上,我们应吸收大型活动志愿服务中的有效经验,促进志愿服务成为广大青年高质量发展助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有力抓手,成为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涵育新时代好青年的有效载体。



End
来源:《呼伦贝尔日报》2024年03月23日04版(作者:苏超莉、杨国奇)

编辑:杨瑞杰(西安邮电大学)

校对:张琳琳(宁波大学科学技术学院)

责编:陈龚泽祖
校审:盖奕洁
投稿:zgqnzyz@126.com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