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国版”食物银行落户上海 可减少大量浪费 四大难题待解

什么是食物银行?简而言之就是将“剩余食物”捐赠给贫困人群的公益项目,在西方有很高的普及度,例如比利时每年有10万穷人从食物银行获得免费食物。如今,这个在全世界已有157家食物银行的公益模式也有了“中国版”,就在上海诞生了。从2013年悄无声息地试运营,到上个月底气十足地正式开业,已经回收了超过50吨的食物,分发给了4万人次。然而,食物银行在实际运营过程中,也碰到了大大小小的难题,并在探索中求解、前进。


来源:青年报 记者 陈诗松


“中国版”食物银行落户上海


“我们这里有盐汽水和矿泉水要捐赠。”近日,上海绿洲生态保护交流中心的工作人员接到一家企业电话,告知有做活动剩余的饮料。随后,这“多”出来的六七箱饮料,很快被送到长寿街道部分居民手中。这就是风靡世界的食物银行公益模式。


相较于国内对于食物银行的新鲜感,在国外,食物银行早已经是一个家喻户晓的“老词”了。早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就有了食物银行的雏形,后经加拿大传入欧洲。最初由一批热心于慈善事业的志愿者自发组织,将剩余食品收集起来,免费发放给街头忍饥挨饿的穷人。后来,食物银行发展成了一个公益项目,一些企业将“临保食品”免费赠送给公益组织,再分发给穷人,由此形成了食物银行公益项目。几十年来,食物银行从无到有,如今已遍及欧洲的13个国家,总数达157家。


食物银行能不能做一个“中国版”?早在2012年,上海绿洲生态保护交流中心就开始考虑这个问题了。一场针对长寿街道和塘桥街道共28家单位进行的小型调查,让绿洲的工作人员坚定了做食物银行的决心。“我们在调研中发现,我们身边食物浪费的情况实在太多了,比如面包店,很多面包的保质期可以有两三天,但是一些店当天卖不掉就直接倒掉。餐馆的浪费更是严重……”


于是,绿洲开始探索食物银行本土化的运作,致力于“抢救”剩余食物给需要帮助的弱势群体。“剩余食物是不能再次进入生产、运输、销售、消费等环节,但经严格分拣后仍可安全使用的食物,这些完全还有食用价值,也能为需要帮助的贫困人群减轻一些生活负担。”相关负责人说。


“临保食品”免费赠送减少大量浪费


还在试运营阶段,食物银行就通过自荐或他荐的方式找到了不少“供应商”。这些食物“供应商”经过工作人员的项目讲解,都愿意捐出“临保食品”,即接近保质期但还未过期的食物。“超市一般会将这类食物打折出售,如果销售不掉只能销毁处理。很多食品企业也觉得此举很浪费,但是找不到其他方式处理。现在得知有食物银行可以帮助有需要的人,他们都很乐意捐出来。”


有一家巴西饮料公司,捐出了5吨的饮料和9000箱牛奶,两者分别剩了2个月和6个月的保质期。“对于企业来说,如果到了保质期卖不掉,只能打开倒掉。但是现在捐赠出来,就能让更多贫困家庭的人们在保质期内饮用。”同样,瑞士的帝亚吉欧公司,也捐出了100多万今年9月到期的瑞士莲巧克力。“7、8月是夏天,对于公司来说需要花很大成本来解决仓储,还不一定卖得掉。所以这家企业也是评估过后,决定全部捐给食物银行。”


除了食品企业,农场也成为了食物银行的“供应商”。对于贫困家庭而言,蔬菜是平时的生活必需品,“我们去年拜访了15个农场,最终有一家愿意和我们合作。”这家星河果蔬农场,由于季节原因,有很多蔬菜滞销了,原本也许只能烂在地里。但是和食物银行合作后,志愿者亲自到农场采摘滞销的青菜、萝卜、西葫芦和草莓,紧接着送到浦东胡木居委、微山居委、浦西澳门路老小区等低收入家庭的手中,一时受到很多社区低收入老人的欢迎。


试运行阶段回收食品超50吨


就是这样尝试性的试运营,已经在短时间内收获了惊人的数字。截至目前,安全回收了各类食品超过50吨,4万余人次社区居民获得了食品支持。也正是基于试点工作的成功,食物银行终于有底气在今年5月28日正式宣布“开张”了。




试运行阶段回收超50吨食品,已有4万人次受益。青年报记者 常鑫 摄


“我们的使命是打造中国的食物银行网络,实现食物零浪费,社区可持续,人人有其食。”据透露,绿洲食物银行在上海全市的战略拓展地图,是开拓30个以志愿者为运营主体的食物募集中心,任何有爱心的公益组织、爱心人士或学校社团都可以来向绿洲食物银行申请,经评估后成为绿洲食物银行授权的食物募集中心。绿洲食物银行将对这些募集中心进行实地评估,评估通过后将进行食品安全及存储运输方面的培训,任何想要尝试公益的人都可以在这个平台上得到成长。


作为食物银行的试点社区之一,金浦居委的袁书记表示,社区因为试运营这个项目受益良多。“本来有户重疾家庭,可能因为家里重疾,产生了消极态度,经常跟邻居包括居委产生冲突。自从我们社区承接运营本社区内的绿色食物银行,我们居委定期为他们送面包,他们从一开始拒绝到最后会每周定期来问什么时候还有新鲜面包。通过这个项目作为媒介,我们的一些其他工作,比如缓解他与邻里矛盾的调解也得以切入,并顺利推进。”与此同时,还有一些退休在家的低收入老人,很愿意,很热情,不愿意待在家里,“在食物捐赠那块,刚好需要两个志愿者定期去面包店回收面包,回来后及时分发。这个平台他们不仅能得到食物,还能得到自己的价值实现,精神上的收获丰富了他们退休后的老年生活,也进一步促进了社区营造。”


“中国版”食物银行刚起步 四大问题引关注


[难点一]捐赠过多引“消化不良”


5月28日是绿洲食物银行正式开张的日子,一家电子商务公司给了食物银行一份“开业大礼”:近2吨的巧克力蛋糕全部捐赠。


这些巧克力蛋糕都是临近保质期的“临保食品”,到6月3日就全部过期了。如果是以前,这家企业就会把蛋糕从网店的货架上“下架”,然后找地方“集体销毁”,2吨的蛋糕,将近有1万多份,不销毁影响食品安全,如此销毁,又是令人唏嘘感叹浪费。


收到蛋糕的食物银行工作人员可谓是又喜又愁,喜的是“开张大吉”,一下就捐这么多,愁的是1万多块蛋糕,必须要在1--2天内食用完毕,该怎么消化呢?到哪里去找这么多吃蛋糕的受益者呢?


由于时间临近六一儿童节,蛋糕的口味又符合孩子们的爱好,于是,工作人员“疯狂”地开始联系各种可以学校资源,最终联系上了南汇、闵行,浦东等共5所农民工子弟小学和1所儿童福利院。工作人员拿着计算器,困难地计算着蛋糕的体积和数量的关系,画起了货车行驶路线,计算怎样用两辆车完成这次庞大的放送。在一天之内,终于把约2吨重,总体积16立方米的蛋糕分发到6个不同的地方。


应急地完成了这一单“大任务”,却也让食物银行的工作人员品尝到了“甜蜜的负担”,捐赠食物多是好事,但消化不了却也是个棘手的问题。虽然2吨的蛋糕全部发出去了,但是当天还有另一家公司捐赠的价值100万的瑞士莲巧克力,至今没有消化。


记者了解到,目前,绿洲食物银行对接的困难家庭,浦西有500户,浦东6个居委有2800多人,加上之前对接的一些外来务工子女学校,对于出乎意料的庞大食物捐赠无疑是要“消化不良”的。


为此,绿洲食物银行也想出了新的对策:面向社会组织开放申请。“公益组织都有帮扶的特定群体,如果这些群体有这方面的需求,公益组织可以向我们申请,我们调配我们的库存,将食物按需发放。”


记者了解到,对于公益机构,有两种合作模式。一种是例如服务于残疾人、智障群体等人群的公益机构,这些服务对象家庭条件普通都比较贫困,食物银行就会直接和机构对接,协调食物发放等事宜。另外一种,例如像服务自闭症患儿的机构,并不是每个家庭条件都那么急需帮助,那么食物银行就会委托公益组织在机构内进行宣传,或是推荐一些特别困难的家庭,让家庭自己与食物银行取得联系。


从试行效果来看,食物银行开放的这一申请通道非常受到公益机构的欢迎,仅仅一个多月,就有8家公益机构在达成合作意向的基础上已经正式开展合作。其中,包括上海市儿童福利院、浦东新区特殊教育学校、延泽阳光之家、老宝贝俱乐部等等。为了确保交给这些公益机构的食物发放规范,食物银行还制定了一整套流程规划和要求,例如发放照片、签收表、具体名单详情等,“这么做,是希望把整个项目做得更加细致规范,当然,同时也能起到一定的监督作用。”


[难点二]捐赠量大存储成难题


100多万的巧克力,还有那些大箱大箱捐赠的果汁,食物银行是怎么储存的呢?答案就在位于金浦居委的小办公室里。工作人员打开一个小房间的门,整整齐齐堆在一起的中号箱子顿时出现在记者眼前,这些箱子里都是还未送出去的瑞士莲巧克力,123箱巧克力几乎把这个10平方米的房间给占满了,每箱都有将近14公斤这么重,全部都是居委会的工作人员作为志愿者义务帮忙从货车上搬进来的,三名居委会的义工搬了几乎整整一天。


当居委会的工作人员打开这个食物银行的储存仓库时,记者明显感到一股冷气袭来。外面下着大雨,其他办公室里连电风扇都没拿出来,但这个小仓库里的空调已经被调到了最低温度。“没有办法,这么多巧克力,闷在这里怕闷出问题来,我必须把空调24小时开着,不然巧克力变质,吃出问题来那就麻烦了。”居委会主任杨勇说。


对于庞大的捐赠来说,食物银行无疑需要一个仓储空间。为了找到一个合适的地方,最初工作人员也花了不少心血,“我们问过很多合作的居委会,但不是所有居委都愿意。而这些有意愿给我们‘仓库’的居委,也不是每一个都有能力作为‘仓库’。”工作人员说。


“去年,食物银行在我们居委里给老人们发过牛奶,很受老百姓欢迎,我们觉得这是一个实实在在能够帮助到老百姓的项目,所以也比较支持。”居委会主任杨勇是位80后,相对来说,比较能够认同食物银行的公益理念,也比较支持志愿者工作,敢于尝试新生事物。“这里像是一个桥梁,不单是送给我们居委居民的食物,还有其他居委的。我们也算是作为食物银行在塘桥街道的第一个试点吧。”


不过,杨勇也表示,食物银行里的食物越来越多,担心以后放不下,人力物力也跟不上。绿洲食物银行的工作人员同样也表示,还在寻找第二个“仓库”。“但在没有找到之前,一些不符合仓储条件的食物,也许我们就要拒收了。而且马上就是大夏天,很多东西不宜久放,只能根据实际情况少收一些,总比食物变质要好。”


[难点三]开销不菲未来路难行


在食物银行的运转中,即便供需双方的对接都很顺畅,但食物银行还是要面临一个巨大的考验:自身如何生存下来?


食物银行现在是靠什么来维持运作的呢?答案是中央财政的小额补贴。


2014年,食物银行就开始申报“中央财政支持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服务示范项目”,欣喜的是,创新的形式获得了中央财政的支持,但是扶持力度只有每年10万元的金额,用在仓储建设、水电费等支出上,勉勉强强可以维持下来。


然而,还有一笔很大的开销,就是物流费用。项目的尴尬之处在于,由于捐赠食物的数量体积庞大,常常需要一笔不菲的运输费用,所以很多企业都不愿意自己送到仓库,而要求食物银行自己派物流去取。例如一家巴西饮料公司捐赠的果汁饮料,物流费就要近2000元,“后来,这家公司的北京仓库也想要捐5000箱饮料,但是我们问了下运费要3000多元,评估下来实在是没这个费用,无奈只得放弃。”


另一家愿意捐赠面包的德氏面包坊,由于人力有限,同样无法亲自送面包,只能由食物银行派人上门回收。目前,志愿者每周都会上门回收2--3次,天气渐热后频率会相对降低一些。“还好我们的志愿者全部都是义务,不要求一分钱补贴,不然这笔人力支出可想而知又是很大的负担。”


那么,人员工资从哪里来呢?遗憾的是,食物银行至今还没有额外的费用来支付员工工资,“我们所有参与项目的员工都是靠绿洲公益其他的项目盈余拿工资的。”此外,仓储所在地金浦居委的工作人员也分摊掉了很大一部分目前的人力成本。除了物流中转外,金浦居委还承担了数据管理、受益群体核查等任务,每个工作人员几乎都成为了食物银行的义工。“居委的团队构成比较多元,年轻的可以做一些团队管理和志愿者管理。年老的可以做一些志愿者的探访。”


不过,金浦居委的工作人员也坦诚,“确实挺累的。让我们搭一把手都是没问题的,但这毕竟不是长久之计,否则真的要影响本职工作。我们也希望更多人可以参与进来,共同推进。”


[难点四]创新理念接受仍需时间


“临保食品”安不安全?给“剩余食物”居民有没有其他想法?在食物银行的具体运行过程中,也碰到了一些观念上的碰撞。


食物银行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在国内外,大家对于保质日期的理解存有不同,“在国内大家觉得临近保质期,口感就越差,而在国外,这个日期其实是指食物的最佳品尝期,首先食物是完全安全的,其次口感上也不会有瑕疵。”


食物银行曾经在社区里送过距离保质期6个月的澳洲牛奶,分发情况“盛况空前”,居民们很是喜欢。然而,当分发给贫困家庭的是保质期只剩两三周的果汁饮料时,有些家庭就会有些迟疑。“面对这样的情况,我只能说是观念上的差异吧。在国外不会有这样的误解,在国内,还是需要一个接受的过程。”工作人员说。



公益慈善论坛创建于2006年12月5日。8年多来,我们专注于公益慈善资讯传播与公益慈善常识的普及工作,希望藉此帮助人们学习并掌握正确的理念、方法,进而更有效地行善。

公益慈善论坛由个人独立运营,无外界资助

如果您喜欢本号推送的文章

欢迎扫描以下二维码打赏主编


感恩您的支持!

主编微信 | zhang_yixun QQ | 875208853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