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说到公益组织工资低、缺人才,真相其实是这样的——

张以勋 公益慈善论坛 2022-03-21

来源:公益慈善论坛  作者:张以勋

这么多年,我几乎已经听烦了公益圈关于“工资低、人才缺”的抱怨和讨论。(有同感的举手!)

当一个问题被经常性地提出来,反复地讨论,甚至引发悲剧事件,却始终未被妥善解决,会让人像得了绝症一样绝望。这背后,一定有一股异常顽固的力量在作怪。

就在前段时间,我应邀参加了由深圳小鸭嘎嘎公益促进中心主办的“一块就好ONENESS”公益人才“吐槽大会”,与深圳的公益同仁一起探讨交流,聆听他们的心声,感触颇深。

不过今天我不想还原现场的精彩,而是根据我这些年的所见所闻设计了几段情景对话。看完之后,也许你会明白一些真相,看到到问题的根源。

益人甲:老婆,不好意思,我回来晚了。今天单位事儿多,又加班了。你今天还好吗?

益人妻:老公,没事儿,我和宝宝都挺好的。看,TA又踢我肚子啦~

益人甲:哇,真的,我也看见了。这些日子辛苦你了,老婆。每天挺着个大肚子还要操持家务。

益人妻:老公,等宝宝出生了,我们就租个大点的房子吧,这样我妈就可以过来帮忙照顾咱们的宝宝了。

益人甲:我也想啊,但我担心家里的开销越来越大,我那点工资不够用。

益人妻:要不你跟你们领导说说,给你加点工资,你都干了那么多年,也该涨工资了。

益人甲:这个恐怕有点难啊,前几天有个同事去找领导说工资的事儿,结果就被领导批了一顿,说:“我们是来做公益的,又不是来赚钱的,给你加了工资,志愿者怎么想?捐款人怎么想?受助者怎么想?” 结果,这个同事就辞职不干了,去了企业上班。其实他能力挺强的,以前项目的事儿他一个人就能搞定,他辞职以后领导让我们几个人分担,我们要是不加班根本干不过来。

益人妻:我当初嫁给你,就是觉得你是做公益的,人善良,心眼好,所以结婚的时候也没要你买房买车啥的。可是有了小孩以后,家里的开销只会更多,我们俩的工资加起来也不一定够用啊!

益人甲:我知道,所以我也在考虑要不要换个收入高点的工作。不过,要放弃这份工作,我还真舍不得。唉,好纠结呀~

益人妻:你的心情我理解,可是你现在作为丈夫和父亲最重要的责任,是照顾好我们这个小家,对吧?我相信,以你的能力和人品,一定会找到一份收入不错的工作。

益人甲:嗯。不过,如果能做我喜欢的公益,又不用为生活发愁,该有多好啊!

益人妻:会有这一天的!(期待幸运早点降临我家相公吧!)

根据益宝计划2015《中国公益从业者保障状况专题调研报告》,56.5%的全职公益从业者月收入(包括工资、奖金、补贴等收入的税前总和)低于全国平均工资,其中15.2%月收入不到2000元,37.3%月收入低于3000元。个人存款低于1万元的公益从业者高达66.9%,家庭存款低于1万元的公益从业者也达到36.6%,超过80%的公益从业者的个人存款低于全国人均存款金额(5.7万),其中无个人与家庭存款的公益从业者比例占比约1/4。

深圳罗湖区光合春田社会组织联合发展中心2016年开展的青年公益工作满意研究结果显示,76%的从业者认为薪酬待遇低,42%的从业者认为缺乏晋升机会。

小草根:公鸡大哥,最近又出差呀,在跟什么好项目呢?

大公鸡唉,还不是我们基金会资助的那些公益项目嘛!执行情况不太理想,所以上面叫我跑一圈,看看到底咋回事?

小草根:那你这次发现什么问题了吗?

大公鸡:唉,问题是发现了,可是我也没法解决!

小草根:到底咋回事?

大公鸡:我们资助的那几个机构,本来挺好的。可是最近几年人员流动大,执行项目的工作人员经常换,严重影响项目进度和执行效果,我们怎么向捐款人交待呀!我了解了一下情况,原来是因为工资太低了,也没有太大的职业发展空间,晋升机会不多,管理也不太规范比较混乱,有些机构完全是家长式管理,所以机构老留不住人,也招不到能力强的人才。你看这缺人缺才的,连一份像样的项目进展报告都写不出来,财务公开也不懂怎么弄,所以再好的项目也干不好啊!要是当初基金会在审核项目方案的时候,没把人员工资这块预算砍太低了,也不至于弄成现在这样吧。

小草根:噢,我有点明白了。你们这叫——“自作自受”。为了省点小钱,结果影响了整个项目的成效,简直得不偿失啊!所以,不管做什么事,该省的可以省,但不该省的一定不要省啦,要不然会有大麻烦。

大公鸡:话虽这样说,道理我也明白,可是我们的捐款人能答应才行啊!本来捐款人就对我们收的那点管理费意见很大,都希望自己的捐款能百分之百到达受助者手上,说那谁谁家的基金会都“零管理费”了,你们怎么还收管理费呢?我们也活得憋屈啊!

小草根:噢,看来捐款人的观念也该改变一下了,不能“既要马儿跑得快,又要马儿不吃草”。连新出台的《慈善法》都允许基金会提取不超过10%的管理费。另外,作为资助方,你们除了给够钱,也有必要帮助这些机构成长,帮助培养人才,规范管理,才能让你们给的钱花在刀刃上,要不然他们就像从没下过馆子的小保姆,不知道好菜是啥味道自然做不出好菜来,只有知道好公益是啥样的,他们才能一步步变得专业起来。

志愿男:什么?你们做公益也有工资领?那我做了这么多年志愿服务,岂不是替你们白干活?公益不是要“无私奉献”的吗?你们就不能赚够钱了再来做公益吗?如果你们需要全职,为什么不找那些老板、退休老人来做呢?

机构负责人丙:大哥,话不是那样说的呀,志愿服务也是做公益,但并不是唯一的方式。您看我们机构同时做几个项目,有全职,也有很多像您这样的志愿者,大家各自发挥专长、团结协作,才能把这些项目做好。如果完全用志愿者,大家的服务时间不稳定不说,像老板和退休老人志愿者可能有足够的时间,但他们的专长不一定是我们需要的。而且,有些对专业能力要求高的岗位,就算开出高薪,也不一定能招到合适的人才呢。社会需求摆在那里,必须要有人尽快去做,怎么可能等到人赚够钱的时候呢?况且赚钱赚到什么程度才算“够了”呢?好像也没有什么统一的标准吧?

哦,对了,我看您在做服务的时候表现很好,有爱心又有责任感,要不您也来我们机构做全职吧?我们机构刚好有同事辞职,有职位空缺。

志愿男:哦,是什么职位,给多少工资?

机构负责人丙:职位是项目主管,税前月薪4500。

志愿男:啊~那我考虑考虑吧(比我现在的工资低多了~我还要养家糊口~)我先走一步了,我跟4S店约了三点看新车。

机构负责人丙:哎——大哥,您别走啊~!我们女员工还有带薪生理假呢~~

益人丁:我们有个同事保哥,最近生病了,但因为家里没什么积蓄,缺钱治病,希望大家捐款支持我们为他发起的求助项目。他做公益好多年了,现在躺在病床上,我们看着好痛心。

网友乙:已经捐了100块。不过,我想问下,他应该有社保啊,医疗费用社保能报销一部分的。

益人丁:谢谢您的爱心捐款!我们是公益机构,缺钱啊,所以员工都没有买社保,工资也不高,所以保哥到现在也没多少积蓄,有时候还要靠父母接济。

网友乙:啊!怎么连社保也没有呢,国家不是强制要求用人单位给员工买社保的吗?不买社保好像是犯法的哦~你们是公益机构,这种犯法的事儿也做吗?

益人丁:呃——这个,很多企业也不给员工买社保的呀,况且我们是公益机构,筹款比较困难,基金会和企业这些资助方一般也不太愿意解决人员工资这块的开支。

所以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我们在招人的时候也提前告知对方,工资就这个水平,没有社保。如果对方接受就留下来,这是大家自愿选择的。

网友乙:难道你们就没有人去劳动局投诉的吗?

益人丁:可能大家都接受了这个现实,所以还没听说有人去投诉机构没买社保,也很少有机构因为这个被处罚啥的,还有一些员工觉得社保没什么用。那些有社保的机构为了省钱,一般也不是按实际工资,而是按当地最低工资给员工上社保的!只有那些有钱的机构,比如基金会,才会给员工上足社保,还有住房公积金,有商业保险。咱们草根机构生来就穷,能活下来就不错了。

根据2015《中国公益从业者保障状况专题调研报告》,35.1%的公益从业者没有基本社保35.1%的公益从业者没有基本社保。仅有35.5%的公益从业者所工作的机构为其购买了社保之外的商业保险,更有17.4%的公益从业者没有任何保险。仅有5.0%的公益组织认为其保障水平“较高”,71.7%的公益机构认为保障水平“较低”或“很低”。

网友乙:原来是这样,难怪你们招不到人啊!做公益是为了解决社会问题,帮助弱势群体,是好事,但如果做公益的人自己反倒成了需要帮助的弱者,还会有多少人愿意来做公益呢?像我,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捐点款,没问题,但我不会做全职。虽然我也曾想过将公益当作值得我一生追求的理想职业,但我认为必须有一个前提,就是公益机构提供的工资待遇也应该配得上我的理想。

学者W:现在公益组织从业人员工资普遍偏低,是因为我国的公益事业处于初级阶段,公益组织普遍能力弱,创造的社会经济价值比较低,尚未得到公众的广泛认可。所以,公益组织低工资的现状是市场决定的。而且公益组织工资水平低于政府与企业,在国外也一样存在,所以这算是国际惯例吧。

业界良心Z: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市场”呢?公益组织为什么能力弱?缺人才啊!为什么缺人才呢?工资太低啊!为什么工资低呢?不单纯是缺钱这么简单吧?归根结底,比起缺钱缺人才,最缺的还是文化——健康的现代公益慈善文化。一些陈旧过时的传统观念不仅跟不上时代的发展,还造成各种认知与行动上的误区,正在阻碍钱和人才的流入,阻碍着公益慈善事业的进步。比如很多人总认为做公益的人就该牺牲正常的需求,就该像苦行僧一些安守清贫,不能对物质生活要求太高,否则配不上无私奉献这样的美德,所以不少人反对公益人领工资;也有不少机构管理者和公益人本身就觉得拿着比企业和政府低的工资,才像个做公益的。但是,一个社会若不善待那些为社会谋公益、求福祉的行动者,反而希望他们一个比一个过得惨,或者一味地牺牲而不懂得善待自己,一面期望“好人一生平安”,一面又积极塑造“好人没好报”榜样的畸形文化。以道德的名义扼杀人性的善,才是真正的不道德,非常不公平、不人道,也是不可持续的。

所以,无论是个人捐款者,还是基金会、企业这样的资助方、还是公益组织的管理者和普通员工,都必须将人员的工资视为必需的成本,不去人为压低、克扣甚至拖欠,能够给予或接受与职业公益人能力、贡献相称的工资待遇,让他们也能拥有体面的生活,才会吸引越来越多的高素质人才跨界进入公益领域,才会推动更多高校开设相关的专业,社工等专业的毕业生们才会愿意到公益组织工作;有了稳定、优质的人才队伍,公益组织的能力才会得到普遍提升,才能将公益事业做出真正的成效,高效地解决社会问题,帮助更多弱势群体摆脱困境,最终让社会的爱心捐款等社会资源发挥出最大的作用!

据2015《深圳市社工行业年度数据报告》显示,2014年,深圳平均在岗社工为3535人,离职1622人,社工流失率高达22 .2%(北京、广州更超过25%),超出行业20%的警戒线,尤其是流失的多为从业数年的骨干,其中很多人都不再选择社工行业。

另据四川省团委的调研,毕业生中选择社工领域从业的大概20%左右。上海的调查数据显示,社工专业毕业生只有三成愿意对口就业。薪酬过低是毕业生逃离本行的首要影响因素。

业界智者F:非常赞同,真相的确是这样!但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要解决起来,真不是一年两年的事儿,也不是一两个人、一两个机构的事儿。对公益组织来说,最需要的恐怕是如何解决眼前的问题。比如事关机构存亡的缺钱问题。

我认为与其啥都想做,又啥都不好,到处哭穷,不如砍掉自己做不好或者难筹款的活动或项目,集中精力做自己擅长的事情,潜心开发至少一个接地气、契合需求、抓住痛点的好项目(核心产品);如果自己的力量不够开发独立的项目产品,可以和成熟的公益组织合作,获得其授权和技术、资金支持,在本地执行他们的成熟项目,也可以多向资深的专业人士请教,请他们担任顾问,提意见给建议,推荐资源;在腾讯公益等平台发起项目时,文案一定要精琢细磨,尤其要讲好故事,做好传播;执行项目的时候一定要一丝不苟,扎扎实实,并及时总结,及时反馈,公开透明,这是赢得资助方或捐款人认可的关键所在。机构管理层面,建议通过头脑风暴集思广益,该纠正的纠正,早点规范起来,把人心和人的创造力调动起来。

当然,最有效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涨工资,不买社保的赶紧买社保,有社保的争取多买一份商业保险,善待员工的机构才会拥有更好的未来。尤其是在这个领域工资水平普遍偏低的时候,如果你咬紧牙关为员工提供有市场竞争力的工资待遇,将来必定收获十倍百倍的回报,这是已经被企业界无数次证明了的铁律,因为“人”才是创造一切价值的核心。

至于缺人的问题,办法总是有的。无论任何时候,都要真正重视内部培训与学习,努力发掘现有的员工潜力,主动为他们创造成长和晋升的机会,是成本最低的留人方式;招募志愿者,并从中物色优秀并愿意全职者;公开招人时,一定要写清楚具体的任职要求、工作职责、薪酬等,最好别说“薪酬面议”,这可以帮助你高效完成招聘任务;与其他机构合作执行项目,当然也可以缓解人手不足的问题;如果你刚好和某个大企业关系良好,你可以尝试请企业“捐人”到需要的岗位,负责传帮带你想要培养的人员。

经济学爱好者:无论是做公益还是做慈善,一定要懂点经济学!如果你理解了古人主张的“义利并举”,懂得“荣誉鼓励”必须与“经济鼓励”同在,如果你知道机构管理应该遵守“奖善为主”的原则,你就会知道该给报酬的时候不给报酬,或只给了低于市场价的报酬,结果只能是“止善”。如果你既不通人性又不懂经济,很多事情你就会搞砸。(为啥我最后出场啊?是因为贵圈普遍不懂经济学吗?)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