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知道你怕读历史,我只选你能看进去的丨读一手

2018-01-15 未读

2018年最新改版的「读一手」栏目,固定每周一头条推送。不凑数,只追新。

为了保证每本书的新鲜度和可期待指数,未读君集结了数十家优质出版品牌,推荐最新图书的同时,也推荐图书品牌。未读君认为:读书不认品牌,不如不读书。


我是文科生,但上学时一直怵头历史(只代表编辑个人,不代表未读水平!)看着课本上的年代和人名,非常无感,很多人也是这样远离了历史。

其实,我们了解或者厌恶的,都不是历史,只是历史教材。

这5本讲历史的新书,让我觉得之前被历史课本给坑了:原来历史可以讲得这么鲜活和有趣!它们涉及不同领域,但有共同点:视角独特,细节丰富。

总之,好读!

这本电影史很社会——

本书作者四方田犬彦之前写过《日本电影100年》,这次补充了21世纪第一个十年日本电影的最新进展,至此,平成时代日本电影新动向更加完整地勾勒出来。

我着重翻了写最近十年的内容,篇目精短,几笔就能将一个侧面描述清楚。作者直言这十年是“混乱的时代”“拍片的泡沫”,他不会因为是枝裕和取得成功就对他多着笔墨,甚至会直接用“腐臭”来形容某些看似成功的作品。嗯,作者十分耿直。

这本书的框架和传统意义上的电影史不同,不按艺术流派和名家名作来分,而是将日本的文化传统、电影技术的发展、日本与东亚乃至世界的关系史、日本社会意识的演变等多维度交织在一起,用国际化的目光和比较的视野来聊电影。看完这本书,你不仅能入门日本电影史,还能顺便了解后殖民主义、女性主义、东方主义、日本社会的保守化与内向化是怎么回事儿。


这本世界史很有味——

这本书的切入点很小——我们每天都会食用的砂糖——但用它串起了世界的文化和贸易史。正如作者在前言所说,通过特定物品了解历史,能弄清两个问题:一是了解世界各地人民具体的生活状况,他们吃什么,穿什么,又是因何欢笑或者哭泣。我们的眼光曾局限在主宰政治的上流人士和著名文人艺术家身上,但想真正理解不同的文化,首先得理解平民的真实生活和感受。

二是可以一眼看出世界性的相互联系,特别是这件物品是世界商品时,其生产和消费的过程就可以反映出各地的情形。

现在人们为了健康和身材,都提倡少糖饮食,但在莎士比亚生活的十七世纪初期的英国,贵族喝茶必须加糖,而且加的越多显示身份越尊贵。看到这段,不禁想象英国土豪炫富时不断往自己的红茶里加糖,明明很齁还要笑着喝下去的样子……白砂糖还被当成过退烧药,装饰品,甚至神秘的圣物。别小看这种调味料,它当年戏很足的。

这小小一册书像一个风趣的老教授整理的讲义,让我们看到容易被忽视的有趣史实。从咖啡馆的盛行,到茶歇习惯的养成,欧洲政治、文化、艺术的发展,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全都包含在这粒砂糖里。


这本城市史很新颖——

这是耶路撒冷历史的一种独特的打开方式:用建筑师的生平描写这座圣城。

翻开书,我就跟随在耶路撒冷生活了25年的作者阿迪娜·霍夫曼一起逛雅法路、金顶清真寺、洛克菲勒博物馆,听她讲述三位传奇的建筑师的故事:

埃里希·门德尔松,被称为“建筑界的尼采”,欧洲超一流的设计师,爱因斯坦天文台、柏林宇宙影城等动感新潮的建筑都是他的作品。他设计的希伯来大学现在已经是耶路撒冷新城地标,而当年他一边承受着同行嫉妒和构陷、政治阻力和亲密伙伴的背离,一边建起这伟大的作品。

奥斯汀·哈里森,英国官方建筑师。他是个爱自由的公务员,爱旅行的文艺青年。他厌恶坐班、开会和应酬,他经常背着画板说走就走,走遍中东和地中海东岸,看遍亚美尼亚和罗马尼亚的古城古迹,他最著名的作品洛克菲勒考古博物馆,就是这些建筑在他脑海里碰撞融合出的对建筑的憧憬。他的故事还有些悲伤:经历过索姆河血战的他渴望和平生活,但当他亲手建起耶路撒冷,战火又烧到这里,他不得不再次逃离。

斯派罗·霍利斯,他的陶瓷建筑在耶路撒冷民居中独具一格,你一眼就能认出,但他本人就像一个谜,只留下两张模糊的照片,几个建筑表面上的签名和一堆法律文件,他因此被称为“耶路撒冷的幽灵”……

作者奔走于耶路撒冷各种伟大的建筑、博物馆、档案馆,翻阅大量能懂的和看不懂的文献资料,在至今仍不时发生冲突的地区冒险采访,她的努力让我们看到隐藏在砖瓦间和小径中的故事,让我们看到这座伟大城市背后的迷人之处。


这本殖民史很残酷——

也许你感觉这个主题离你很远:比利时国王利奥波德二世统治下的刚果自由邦,看点在哪?

新书介绍中这样说:“国王在刚果实行种族灭绝式的掠夺、压榨,让这一地区人口下降了1000万,与此同时,他却将自己塑造为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为了看看这个不可思议的人设,我翻开了试读章。

作者霍赫希尔德在写利奥波德二世这个大魔王时,呈现出丰富的人物细节,他讲了这位国王如何以一个个初期建立的基站为核心展开了对刚果的占领,又如何在国际社会上利用自己的外交手腕多次平息对自己的指控,在大国之间闪展腾挪;最重要的还有对人物深入的挖掘:利奥波德的成长经历如何造就了他后来的种种孤僻、没有安全感且残忍的个性。除此之外,书里还有紧张刺激的冒险,掩人耳目的阴谋,极其残酷的罪孽和无所畏惧的真相揭露……我发现这是一部畅销小说一般的纪实作品。

一个外媒的短评很精到:“神经质和野心的纠缠让作品妙趣横生,每个人都被刻画得栩栩如生。”作者霍赫希尔德把大量史实和熟稔的人物描写结合在一起,展示了刚果那段恐怖而鲜有人知的历史。


这本二战史很私密——

这是一本俄国流亡女爵写的日记,记下了那些重要的“二战”年月:从苏德友好到两国开战、战事吃紧,从喧闹的舞会派对到满地碎玻璃的破烂酒吧……

这部私人二战史的写法,相比一些鸿篇巨制,显得零散而又琐碎,但它引人入胜的现场感,心理状态和切身的历史细节,也成为大部头历史的补充。

值得一提的是,书中用非常详尽的篇幅描述了“七月密谋”暗杀希特勒行动的发起和失败,以及事发后盖世太保的传讯,相关人员的被捕等德方的恐怖手段。本书对这一历史事件做了当事人角度的近距离描述,也是迄今为止发现的唯一一份相关目击记录,是弥足珍贵的一手史料。

华盛顿邮报这样概况本书的内容:“这位被称作蜜丝的小姐在1940年开始写日记时,还很在意那些花花公子和热闹的聚会……但是到1945年,她不再抱有这样的幻想。她更渴求食物……在柏林和维也纳,她闻到过轰炸之后的废墟中散发出的尸体腐烂的味道,也曾经失去过挚友。”这是历史、回忆录和自传的一次巧妙结合。




往期回顾



编辑=亏亏

投稿/合作  unreadsky@163.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