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妈妈们在挑选绘本前必须了解的四大“主题”

姚颖 爱阅公益 2021-05-26

· 阅读方法论 ·

每周四来点深度阅读



在绘本的图、文、故事、意义等诸要素中,主题恐怕是最核心、最综合的一个要素。

 

“主题”一词源于德国,最初是一个音乐术语,指乐曲中最具特征并处于优越地位的那一段旋律——主旋律。它表现一个完整的音乐思想,是乐曲的核心。后来这个术语才被广泛用于一切文学艺术的创作之中。日本将这个概念译为“主题”,我国从日本翻译它时就借用了过来。我国古代对主题的称呼是“意”、“主意”、“立意”、“旨”、“主旨”、“主脑”等。主题是作者对现实的观察、体验、分析、研究以及对材料的处理、提炼而得出的思想结晶。它既包含所反映的现实生活本身所蕴含的客观意义,又集中体现了作者对客观事物的主观认识、理解和评价。


故事的主题(theme)是情节、角色、背景所结合而成的意义整体,它是作者对生活、价值观、信念、社会或人类行为所要传达的情感、想法或意义。作为儿童文学重要体裁的绘本,其主题表现也是作品价值实现的必然体现。一部文学作品打动人的力量,往往来自它所传达的思想和情感。绘本的主题,即使有题材和故事的内在规定,受绘本无限多样性和创造性的影响,还是呈现出非常复杂的形态,有单纯与丰富、浅近与深刻、明朗与隐晦、集中与分散等显现与表达方面的差异。


许多绘本兼容成人和儿童读者,主题内涵有分别属于儿童和成人的不同层次。在一个故事中,可以有一个或多个主题,或有多个次主题。例如欧·亨利的《最后一片叶子》一方面刻画艺术家相爱相助的温情,另一方面则又描述贫穷悲惨的生活,甚至是死亡。还有芭贝•柯尔的绘本《我的妈妈真麻烦》,虽以尊重特殊家庭为主题,其下却暗藏宽容、沟通等次主题。




多数引进的世界经典绘本,趋向于选择有鲜明而单纯的主题的作品,并且围绕儿童生活与情感,形成了主要的主题范畴,比如爱、成长、幻想、游戏、童心童趣等。



爱的主题



爱是人类永恒的主题。人类之“爱”又可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以自我为中心的爱,首先是欲望,对物质、生存、性的基本需求;其次是审美,上升到精神层面的满足;再次是友谊,体现着人的群体性和社会性。第二类是超越之爱,也就是他爱,以他人为中心的爱,是抛弃自我欲望、无所求、无功利的爱。浸透在儿童文学中的爱主要是后一种爱,即超越之爱,他爱。在他爱的主题中又包含父母对子女之爱、祖孙之爱、人间友爱,甚至是朴素的爱情观,等等。在众多绘本中最常表现的爱是父母对子女之爱的,例如《月下看猫头鹰》《逃家小兔》《猜猜我有多爱你》《睡不着吗,小熊》《雪人》《我妈妈》《我爸爸》。表现祖孙之爱的主题的作品相对不多,如《爷爷一定有办法》《长大做个好爷爷》《爷爷的天使》等;表现爱情、传递朴素爱情观的作品有《黑兔和白兔》《活了一百万次的猫》等;表现人间博爱主题的作品,有《你不能带气球进大都会博物馆》《会飞的抱抱》等。







其中父母对子女之爱又可分为:母爱型和父爱型两种。现代母爱型儿童文学作品是“带着自己丰富的人生体验”来进行爱的传达,它采用极合儿童口味的表现形式,在审美上侧重于“审美情感的升华”,在情绪基调上是“亲切温馨”的。父爱型儿童文学作品的最大特征是“直面人生”,它是以现实的深刻的眼光看待和处理人生中的难题。父爱型儿童文学传达的是“端庄深邃”的艺术氛围。从正面来看,这些作品表现的是对父母和子女间温情、关爱、依恋的主题表达,例如《逃家小兔》中兔子母子爱的捉迷藏,在言语间透露出母亲对儿子的关爱和呵护;《猜猜我有多爱你》中的大栗色兔子面对小栗色兔子的问题“猜猜我有多爱你”,一次次用行动告诉孩子,父母对于子女的爱,远比子女对父母的爱多得多。从这些充满温馨、质朴的亲子故事中,我们体味到了浓浓的亲子之情。





但是也有一些作品从反向上做了一些独特的主题诠释。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很多父母的工作压力很大,养育孩子,特别是给予孩子精神和心灵抚慰的时间则越来越少,使孩子们在物质生活极大丰富的同时,感受到精神世界的空虚和寂寞。例如《小熊巴巴布的周末》的主题也是关于亲子关系的,表现了一对不了解孩子的父母,他们没有注意到孩子的感受,安排了孩子的一切,却造成了对孩子的伤害,最后才幡然醒悟。这个主题在儿童文学当中是大量存在的。与之相比,另一作品《东东等一下》,其主题也是讨论父母对孩子的了解和态度问题,但这一作品最有力度的构思在于,作者设计让怪兽直接进到东东的家里,可父母亲还是浑然不知。作者把荒诞情景和现实情景衔接在一起,用这种方式来凸显成人对孩子漠视的严重程度。作品主题的力度就是在这样的构思中陡然增强,故事因之而具有了很强的震撼力,非常有力地表现父母对子女的漠视这一主题。类似主题的作品还有《莎莉离水远一点》等。




除了亲情,随着儿童社会性交往的展开和社会角色的丰富,他们的人生中爱的主题中增加了一个新的元素,那就是——友谊。特别是对于处于学龄前期和学龄初期的儿童,正处于自我意识不断发展的时期,交际工具和同伴交往在他们的自我意识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据研究,3到7岁儿童在生活中已获得了许多必不可少的交际工具,诸如语言、姿势、绘画、数字及其他有关符号,利用这些符号工具,儿童就不仅能顺利地与周围的人交往,还能从中了解自己。通过交往,儿童可以学会把自己的行为与别人的行为相比较,从而完善自己的个性行为。这一类主题的绘本很多,例如“小象小猪系列”、《玛德琳》、《小黄和小蓝》、《月亮生日快乐》、《小黑鱼》等。





“小象小猪系列”是美国天才作家莫·威廉斯的最新作品,深受小朋友喜爱。这套书延续了作者简洁幽默的表现风格,运用浅白的文字、富有表现力的简笔画、生动可爱的形象和简单好玩的故事,让孩子在笑声中理解友情,懂得尊重,学会交往和沟通。


《小蓝和小黄》是一部世界公认的抽象派作品。这本绘本的作者完全摈弃了我们常见的具象,用一蓝一黄两个近乎圆形的抽象色块,这色块是用色纸撕出来的(用手撕,不是用剪刀剪,看上去像两个滴大大的油漆),象征两个孩子,就是这两个没有任何表情的色块,再加上一大堆爸爸妈妈、好朋友色块,生动演绎出一幅幅热闹的景象,讲述了一个关于爱与融合的故事。其中一大亮点是作者别具匠心地将小蓝和小黄重叠融合成了绿色——小绿。仅仅凭这一构思,有人就把李欧李奥尼称为“绿色的魔术师”!儿童文学作家、评论家彭懿说:“这绿色实在太美了,它是一种爱的颜色,暗示着人与人之间的心灵融合。”即使是幼儿,也能读懂这简单色块背后渗透的关于友爱的主题意义。


《月亮,生日快乐》是美国著名绘本作家法兰克·艾许最脍炙人口的“Moon bear”系列中的一本,书中创造的小熊形象憨厚单纯,心地善良,富有想象力。在这个故事里,作者用了一个简单的回声原理,实现了小熊找朋友的渴望。然而,对于孩子而言,回声原理在故事里是最微不足道的,吸引他们的是故事里的儿童元素,比如和自然的对话、生日、对朋友的渴望……也正因为这些儿童元素的融入,才让故事里的小熊变成了一个活脱脱的孩子,从容地和月亮做着朋友,庆祝生日。



童趣、快乐、游戏的主题



有人说,儿童文学是快乐的文学。儿童最不喜欢枯燥的故事和乏味的叙述,他们需要有趣的东西。因此,儿童文学相对于成人文学,洋溢着更为浓郁的趣味性、欢愉性和游戏性。


根据著名儿童学家皮亚杰(J.Piajet)对儿童思维发展阶段的划分,学前儿童(2-7岁)处于前运算阶段,其中2-4岁称为前概念阶段,在这一阶段,儿童思维开始运用象征性符号进行思维;4-7岁为直觉思维阶段,这阶段儿童已能“开始反映事物的整体的复杂的结构”。但整个学前阶段,儿童具体形象思维是其思维的主要形式,其表征的工具主要依靠表象,离开具体的表象,儿童思维则无法进行。而图画多是对现实生活的形象反映,是对现实生活中的人、事、物的生动再现。这给已经在生活中积累了一定表象经的学前儿童阅读绘本提供了理解的基础。画面生动,色彩艳丽,装帧精美的绘本对于求知欲旺盛的儿童无疑具有莫大的吸引力,而情节复杂性不同,造型和风格不同,大小设计不同等各种各样的绘本也为儿童的早期阅读提供了多层次阅读的可能。同时,在学前阶段和小学阶段,儿童的感知能力、观察力、想象力等与绘本阅读有关的心理能力均已有了一定的发展,为儿童阅读绘本提供了基础。对于尚未掌握书面文字的儿童而言,绘本阅读是与他们的生理心理发展水平相契合的。


很多优秀的、经典的绘本作品正是抓住了儿童的心理特点,特别是张扬积极的、愉快的情绪情感。绘本阅读的重要价值也就体现在它能带给儿童积极、快乐的情绪体验,娱乐儿童的身心。我们从孩子看绘本时脸上兴奋的表情,从孩子嘴里发出的各种配合画面的“音响效果”就能体会到他们内心的快乐。


绘本的童趣快乐及游戏精神,往往是通过独特的表现方式传达的。绘本常用的表现手法有夸张、比喻、对比、移植、反复、错综等,由语言情节的内在表现力构成喜剧性的矛盾冲突,造成趣味性和幽默效果,给儿童带来阅读的乐趣。例如日本绘本大师五味太郎的经典名作《鳄鱼怕怕牙医怕怕》,画面用深棕的色块描绘了稚拙可爱的鳄鱼形象,用身穿鲜艳蓝色上衣的牙医和鳄鱼进行对比,看似重复、波澜不惊的心理语言中巧妙地渲染出鳄鱼和牙医之间没有硝烟的心理较量。他们相互惧怕,可是那颗蛀牙把他们联系到了一起。凶恶的鳄鱼只得乖乖听牙医的摆弄,而胆怯的牙医也只能壮着胆子、露胳膊挽袖子上场。这种反差不禁让人开怀大笑。鳄鱼都知道该刷牙,小朋友就更应该自觉了。这是一种快乐的略带讽刺意味的生活教育。类似具有喜剧效果的绘本作品还有《母鸡萝丝去散步》《要是你给老鼠吃饼干》《妞妞的鹿角》《子儿,吐吐》等等。





成长的主题



成长是儿童精神生命的主旋律。正如人们无法回避生、死、情、爱一样,人们也无法回避对成长的渴望和成长道路上的迷茫。儿童怎样从天真走向成熟,从依附走向独立,从盲从走向自主,从自我走向社会,从无知走向完善,是永恒的文学主题,为文学创作提供了无限想象的空间。虽然儿童文学中的“成长”,密集地汇聚在“少年人”这一年龄阶段,也即小学高年级以上、成年人以下这一段(大致在十二三岁至十七八岁),但事实上,儿童从幼年阶段到童年阶段都在经历着与身体变化相伴随的心理的成长与发展,也成为图画故事书着力表现的一大主题。


例如法国的大卫·香农“大卫”系列绘本,用一个个生活场景,为孩子们展示了大卫在家和学校的一举一动,用反面的事例告诉儿童,哪些是“可以”的,哪些是“不可以”的,建立初步的是非判断和秩序意识。儿童从家庭走向学校,由散漫的个人中心生活走向有秩序、有规则的集体生活,其中的不适应和调整是成长过程中必须面对的。儿童,特别是刚入小学的儿童,通过读这样的图书,可以对秩序、规则建立初步的意识,在生动、滑稽、夸张的图画中,体悟并反观自我的行为,以适应学校集体生活。




美国伊恩·福尔克纳笔下的《奥莉薇》用一只粉嘟嘟的小猪,塑造出一个精力旺盛、处于自我意识萌动、爱美、爱幻想、富有创造力的小女孩形象。她擅长很多事情,最拿手的一件事就是把人累昏,甚至常常把自己也累昏。她爱美,会学着妈妈的样子抹口红、穿上妈妈的高跟鞋照镜子,还会恶作剧般地跑出来吓唬弟弟。要是出门,她还会把所有的衣服都拿出来穿一遍。晴天妈妈会带她去海边,她会把自己晒成一条大热狗;而下雨天,她则会去参观博物馆,幻想自己有一天也能成为一名芭蕾舞演员。这个古灵精怪的奥莉薇,似乎让许多女孩儿看到了自己童年的影子,渴望成长、成熟,像大人一样穿着打扮,并且充满幻想。



当然在成长过程中,也伴随着儿童情绪、情感的变化发展,情绪是儿童认知和行为的唤起者和组织者,即儿童心理活动和行为具有明显的动机和激发作用。许多绘本作品更是把视角转向了对儿童负面情绪情感的表现,关注他们的精神生命需求。孩子可能会遇到的负面的情绪包括不安、恐惧、寂寞、孤单、愤怒、担忧、悲伤,等等。


例如获得凯迪克银奖的绘本《妈妈的红沙发》,自始自终用平和温馨的语调给我们讲述了一个家庭祖孙三代在经历火灾浩劫之后艰辛却充满爱的生活,表达儿童在灾难后重家园过程中的忧虑与不安;《小阿力的大学校》 表现的是儿童面对新环境而衍生的不安情绪;《小恩的秘密花园》用书信体的方式展现了小女孩小恩寄宿在外、与父母分离的寂寞与不安感;《没有人喜欢我》则表达了小主人公无法溶入同伴群体的孤独感。还有表现儿童怕黑、恐惧情绪的绘本作品,如《阿莲娜、老鼠和巨貓》《我要来抓你啦》《你睡不着吗?》《我的壁橱里有个大噩梦》《一个黑黑、黑黑的故事》《讨厌黑夜的席奶奶》等;有表现儿童生气情绪及对气愤的自我调控的作品,如《生气的亚瑟》《菲菲生气了》《生气汤》等。



在阅读这些绘本的过程中,儿童得到了心理的契合和安慰,也寻找到解决负面情绪的方法——坦然面对,无论是灾难、分离、恐惧、气愤,只要勇敢地面对,积极地生活,主动地调整。


另外,在成长主题中还有一个特殊的子类,那就是关于死亡的主题。“死亡”一直是我国儿童文学禁忌的话题,尤其在幼儿文学中一直避讳谈它。人们已习惯认为:童年是快乐幸福的,死亡却是残酷的,为什么要在孩子最幸福的时刻,在离死亡如此遥远的时刻去和他们谈论如此沉重的话题呢?遥远的死亡是否会破坏孩子眼前的美好人生?然而,死亡是会猝不及防地来到我们面前。问题的重心已经不是要不要和孩子谈死亡,而是用什么方式、怎样和孩子谈死亡。“如何在作品中将死亡这样一个沉重的话题,表现得别致、丰厚,充满深情,关键在于作家灵巧的构思和作家自身对死亡的深刻而博大的认识。”


在这方面,儿童绘本给出了很多值得借鉴的处理方式。例如《爷爷有没有穿西装》《再见了,艾玛奶奶》《风到哪里去了》《一片叶子落下来》《獾的礼物》《长大做个好爷爷》《再见马库》《想念巴尼》《好好哭吧》《爷爷变成了幽灵》等,都是涉及死亡主题,对儿童进行生命教育的优秀绘本。《 再见了,艾玛奶奶》在传统的儿童绘本中是独特的,它以纪实的摄影手法,通过爱猫思达的眼睛,真实地记录和展现了艾玛奶奶从获知身患绝症到去世的时光,通过儿童的视角正视了死亡。与之写实、残酷性相比,《爷爷有没有穿西装》就显得含蓄多了,整本书棕色为基调,在满满的压抑之中,小布鲁诺的头发却是红色的,在那满满的压抑中有着一份小小的纯净。而《獾的礼物》则仅仅用“隧道”这个意象,用老迈的獾“走向长长的隧道的另一头”的方式,向孩子传达了关于死亡的全部,留下了余韵和无限的想象空间。全书淡淡的忧伤、浅浅的怀念全部包裹在温柔的故事里,泛着凉凉的悲伤。对于一个对死亡充满了恐惧与未知的孩子来说,这真是一种再形象不过的解释。死亡本来是一个沉重而又让人压抑的灰色主题,但苏珊·巴蕾(SusanVarley)却用她那女性特有的柔情,在简洁的钢笔画中加入了柔和的水彩,从秋天画到冬天,又从冬天画到春天,把一个永恒的关于死亡、爱和重新振作的故事寓意深长地契合到了四季的变化之中。这个对于獾离开后留给人们什么的简单故事,不仅是死亡的教育,更是生命的教育。也许孩子现在不能理解,但是慢慢地他们会懂的。



环境、自然的主题


这类儿童文学无疑能让人们重新思考人类在大自然中的位置,孩子们则可以惊叹大自然的神秘与伟大,激发探索大自然的激情。传达的是“悠远率真”的艺术氛围。这类主题也成为新世纪儿童文学和绘本创作的一种趋势,涌现出了一批优秀的作品,有的甚至获得国际绘本和儿童文学创作大奖,堪称经典。


例如以关注环境与人、城市与乡村、机器化时代见长的美国绘本作家、凯迪克金奖得主维吉尼亚··伯顿的系列作品《小房子》《凯蒂和一场很大的雪》《迈克玛里甘和他的蒸汽挖土机》等,用细腻的情感,充满设计的绘画语言讲述了人与城市在进化发展过程中对于自然环境的深刻影响。再比如《花婆婆》《挖土机年年作响——乡村变了》《让路给小鸭子》《春神跳舞的森林》《海底的秘密》《仅仅是个梦》等作品,有的用正面的故事给我们展示人与小动物和谐共处的动人画面,有的则用梦境的方式呈现出破坏环境对人类未来造成的恶劣影响。

 


纵观儿童绘本的四大主题,爱、成长最受关注,作品数量最多,也产生了许多高质量、有影响的经典,例如《猜猜我有多爱你》《逃家小兔》《我爸爸》《大卫,不可以》等,同时环保、自然的主题也越来越受到作家和读者的青睐,成为目前绘本创作中的热点。


而在绝大多数绘本作品中,快乐、童趣、游戏的元素总是渗透在故事创意、主题思想、叙事结构、语言风格、画面表现、装帧设计的方方面面,让儿童无时无处不感受到阅读绘本所带来的乐趣,浸润着他们的心理,滋养着他们的精神世界。


本文已获得授权,禁止转载


来自微信公众号:绘本教学 



儿童阅读研究支持项目

爱阅电台
书目研究项目乡村儿童阅读资助项目阅芽计划爱阅公益
致力于提供儿童阅读领域的公益服务,推动儿童阅读的发展及儿童阅读品质的提升。使命:共建有品质的阅读国家愿景:让每一个孩子享受阅读的乐趣,成为终身阅读者。



长按下方二维码即可一键关注爱阅公益


共建有品质的阅读国家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