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华师毕业论文致谢,被感动到了!

华南师大新闻社 晚安华师 2023-10-28

华师数年 感慨万千

落笔为终 谢意暗藏

感谢付出 万千珍重

让我们透过毕业生们的论文致谢

共鸣他们最深的情感
跨过山河大海

考过人生人海

终于与你相遇


  相遇  


2019年我从吉林初到广州,满怀对南方、对广州的憧憬,也饱含着对自己人生新阶段的期待。大学时光四年,新冠疫情占三年,很遗憾没能在人生最自由的时光中旅游各地,充分感受南方每一寸热土的风土人情。但也是这段时光,让我倍感珍惜我所拥有的一切,享受我所沐浴的阳光和呼吸的空气,感恩我收获的每一份支持和鼓励。

——教育信息技术学院2019级本科生杨雨佳


从云贵高原地区来到粤港澳大湾区进行研读,感受岭南文化的魅力,感受岭南地区深厚的人文底蕴……研究生阶段来到南海之地,感受细腻的广府文化,体会另一种学术氛围。虽然一路上不免会有孤独与无措,但也认识了敬爱的老师和可爱的同学,背后还有默默支持我的家人,这些都是我奋斗途中的星光,在为我提供光亮。

——城市文化学院2021级硕士生胡曼婕


想起大三的时候,我曾经做过一个梦。梦到一个被笼罩在夕阳中的小岛,小岛三面环水,我站在岸边,和新同学们一起谈笑,看着水波摇曳,日光浮动。后来我考上研究生,来到小谷围这座岛……后知后觉,那天的梦居然应验,或许冥冥中真的有缘分,让我来到华师,遇见这么好的老师们和同学们。

——文学院2022届硕士毕业生周希


忙碌的岁月

被幸福塞满


  日常  


感谢麦当劳的扭扭薯条、玛卡巴卡,以及各种吃瓜群,让我时刻对世界充满好奇心。

——数学科学学院2019级本科生Jerry


感谢暮沉日落时分乍现的夕阳、冬天摇曳枝头随而自然下坠的暖黄的银杏树叶、肯德基的烤翅、绝味的鸭架、陶园的土豆烧鸡、亨氏的番茄酱、各式各样的脆骨、一点点去冰加茶冻加波霸的四季奶青……感谢这些“生物与非生物”们让我稀松琐碎的日常发着光!

——历史文化学院2022届硕士毕业生李阁


与命运纠缠已久

成功或是遗憾

我用自己的脚步丈量


  是我  


回首自己的学业生涯,从2013年放弃了在美国的两年求学,到回国重新参加高考,再到后来的自考本科,最后考入了华南师范大学的研究生,到现在可能要给自己漫长的求学生涯画上一个不怎么圆满的句号……看着同龄人工作的工作,结婚的结婚,心中也难免焦虑过,怀疑过,对于有些事情不后悔那也大可不必,但同时我也相信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时间线

——法学院2021届硕士毕业生邹博闻


我在山顶远眺,发现原来上山的山脚,就在很近的地方。我们一生大概走不了多远,一如从山顶望向山下时,恍然发现,原来起点不过就在眼前。确实,山路总是曲折蜿蜓,可山风也曾轻柔拂面。爬山而己,我们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的

——国际商学院2019级本科生料红夜


最后,感谢十八岁、十九岁、二十岁、以及二十一岁的自己,你们是如此自由热烈、坚强勇敢,如野火一般烧得肆意张狂

——文学院2019级本科生童谣


无言的力量

一直在身后支撑

陪我度过漫长岁月


  爱  


当我的身体为病痛折磨,彻夜难眠的时候,是父母一次次陪我去医院问诊。居家静养期间,父亲更是换着花样地为我调剂饮食,母亲也不辞辛劳地为我煎药。家人是我最大的精神支柱,是他们让我的心境变得平和,也是他们让我的内心变得强大,感谢他们陪伴我走过这样一段独特的人生历程。

——马克思主义学院2022届博士毕业生韩谦


从一开始对我经常去办公室而不在家、不能陪同他出去玩、不能陪他一起入睡的不情愿、使点小性子,到后来慢慢接受、在我出门与他说bye-bye时他也能很干脆地回应我“爸爸再见”时,我既高兴又惭愧。可以说,儿子也在用他的独特方式支持我早日完成博士学业

——马克思主义学院2021届博士毕业生蒋华林


Their everlasting love and unconditional understanding have always motivated me throughout my life.(译文:他们永恒的爱和无条件的理解一直激励着我。

——外国语言文化学院2019级本科生吴煌


他 她 它

他们经过我的人生

华师几年 感恩有你


  有你  


我还要对历史学说一声“谢谢”——是你带领我体会人生之荒谬绝伦与宇宙之无限渺小。“身处果核之中,仍自以为无限宇宙之王。”人们常爱谈论历史的厚重与严肃,但在我看来,它处处充满了极具讽刺的尖锐幽默。是的,历史是幽默的、轻率的、私人的、讽刺的,就像我的大学时光。前面一系列加诸于历史的形容词并不是贬义——如果你学过它,你会明白我在说什么。

——历史文化学院2019级本科生王小叶


感谢我的导师葛新斌教授,博我以文,约我以礼。在读书求学上,我以“葛式治学七字诀”为指引,逐渐达到读书的第二境界“平地走”。印象特别深刻的是,在入学初期,他便教导我“进取心、意志力和学习力是关键”,让我有一种醍醐灌顶的感觉,使我明晰硕士三年求学的宗旨。

——教育科学学院2020级硕士生雷志兴


感谢每一位教技学院的教职工辛辛苦苦的工作、备课。感谢几位门卫叔叔阿姨,忘不了写论文这段时间每天六次的碰面,祝你们永远幸福安康!

——教育信息技术学院2021届硕士毕业生黄佰东


走过沧桑

蜕变已成

轻舟已过万重山


  落笔  


日历上显示下周就是惊蛰,惊蛰一过,春日便在望。……其实毕业也是我们人生中的一场惊蛰,毕业之后,新的人生画卷也“在望”了……不确定自已最终能够做到多好,但眼下肯定是渐入佳境,至少我把这篇东西写完了。

——城市文化学院2019级本科生菁菁


开题时,欣仪说“要做心仪的论文”

值得高兴的是;

答辩时,欣仪说“写了心仪的论文”

——化学学院2022届硕士毕业生欧阳欣仪


就此别过 再次出发

愿前程似锦 祝情谊长存


  离别  


盛夏敲响离别的钟声,是时候潇洒作别华师站,开始全新的旅程了。在这趟开了二十余载的人生列车上,已然数不清遇见多少说了“再见”却再也没能相见的匆匆过客……感恩研途中的一切美好相遇,“假如再也见不到你,祝你早安,午安,晚安”。

——文学院2022届硕士毕业生林静敏


这篇致谢是一段故事的落幕,也是新旅程的开端。故事很难美满,但就像逐渐爱上从前无法接受的一年三季盛夏般炎热的广州一样,一切都会是最好的安排

——心理学院2019级本科生苗苗


总有一些情感需要表达

总有一些故事需要聆听

将你写入毕业致谢

投注我最深的情感


  与自己和解  



“我花了很长的时间才愿意去看到和接受真实的自己。”数学科学学院数学与应用数学(师范)专业2019级本科生周文雨在论文致谢中写道。大学四年中的痛苦与挣扎、满足与幸福凝结在这短短几行文字里,也是她学会与自己和解的体现。


对她而言,大学是一个不断自洽的过程。“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我有时会觉得自己很糟糕。”周文雨坦言,自己并不擅长和热爱数学,学不好,就不想开始;越不想开始,就越学不好。那时她似乎陷入死循环,整个人都处在内耗和焦虑之中。



但幸好,周文雨从不同的渠道和方向去找寻自己的价值,看到了自己的闪光点。当她感觉数学对于自己而言过于枯燥,她便尝试将自己喜欢的人文精神相关理论与数学学科巧妙结合,提升自己的兴趣。一路走来,父母、老师和朋友的包容与理解也让周文雨不断展现真实的自己,帮助她保持一种松弛的状态、按照自己的节奏去生活。


“沉沉的一沓纸质版论文在我的手中,我感受到了毕业的重量。”毕业,对于周文雨来说,意味着不舍和期待。她表示,自己很久之前就期待毕业,可真正到了毕业的这一天,却不舍得了。学会更快乐、更自由地生活是她在大学里最大的感悟,也是她对未来最恳切的期待。


  闪着光的朋友们  



在论文致谢中,心理学院应用心理学2020级硕士生王美丹为每一位朋友都写下了一句专属的话。行文灵感源于冬季毕业的一位博士生师姐,因疫情未能相见的遗憾和思念之情通过描述性话语体现得十分动人,跃然纸上。王美丹希望以这样的方式,把朋友们在自己心目中的可爱模样生动再现。她用笔还原了几年如一日平淡而充实的学习生活,以及其中充满烟火气的碎片。


传承着心理学院刻苦学习的精神,王美丹与同门扎根心理学院学习室,一钻研学术就是一整天。但偶尔疲惫或需要深入探讨问题时,他们便会来到天台这样一个“修身养性”的好处所。在那里,有人打电话,有人跳绳,有人为一年一度的欢送会排练节目,他们暂时从规律作息抽离,去拥抱生活百态。



晚风吹拂,王美丹一边看着喧闹的人群,一边和身边的朋友聊天。有时她也会眺望,看广州塔在变化的天气中若隐若现,和朋友为能欣赏到偶然的美景而欣喜,“今天能看到广州塔,它在跟我们道晚安”。从天台到学习室,从冬至夏,她与朋友们怀揣同一志向,在追梦的路上像太阳一样照亮彼此。


王美丹想让朋友们知道,在她眼里每一个人都非常温暖、强大并热爱生活,是“闪着光的朋友”。即将告别守候七年的母校,她说:“从85周年到90周年,我终于要从校庆上给校友服务的志愿者变成校友了。”


  句点与告别  



敲下博士论文致谢最后一个句号时,华南先进光电子研究院2022届博士毕业生杨文达松了一口气,他的学生生涯终于画下句点,一切的苦与乐似乎都随之释然。他仿佛又看到三年前,在深造与就业之间徘徊的他,导师高兴森对他所有的鼓励。“他觉得我行”,很大程度上,杨文达选择读博源于高老师的鼓励,在科研这条路上,导师是他长久的依靠。


在认识高老师之前,杨文达一直觉得导师是一个很生硬的名词,他们局限于传授知识,很少教学生如何看待这个世界和自己的人生。但在六年硕博这段时间里,高老师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学业与生活上耐心的指导,如温柔流水般包裹着杨文达,带着懵懂的他奔赴未来。直到戴上学士帽,杨文达才发现,原来导师是可以真正地如此影响一个学生,“所以我也希望能够影响到别人”。



在华师的六年,杨文达最常光临一处流浪猫聚居地,他给小猫们拍了无数张照片,这些照片也治愈了无数次因为实验而受挫的他。2020年底,他参与救助了一只名叫“老宝宝”的小猫,虽然小猫患有严重的腹腔积水,但最终仍坚强地活了下来。这件事给他带来了无数的感触,生死如此,学业困顿又有什么值得放弃的呢?


不论导师或是小猫,在科研道路上存在于杨文达身边的所有元素,都是塑造他的不可或缺的影响因子。现在的杨文达在一所高中担任物理老师,也是学校新建猫咪社团的指导老师,或许,曾经爱钻牛角尖而不那么自信的他,在面对可爱的学生和小猫时,也慢慢在和那个学生时代拧巴的自己告别。


  陪伴着长大  



回顾读研时光,文学院课程与教学论专业2022届硕士毕业生刘春妮尤其想感谢一直陪伴自己的朋友们。


毕业论文第一次盲审没有通过,若修改后仍未通过刘春妮将会面临延迟毕业的风险。在七天修改时间中,她的神经一直紧绷着。好在她并非孤军奋战。舍友默默的陪伴令她感到安心;紧锣密鼓备战考公的好友“肥羊”即使是半夜十二点也会及时回复她的求助消息;交稿前一晚,第二天上午需要上课的“罗多才”直到凌晨两点还在帮忙找论文中的错字和病句。有她们在,刘春妮觉得紧张的情绪有所缓解,也更加有信心去面对这场挑战。



毕业后,虽然不像学生时期朝夕相处,但总有一根线将她们联系在一起,牵动彼此。跑招聘时朋友们会与她分享求职信息,细心地提醒她有哪些注意事项;试讲前或上公开课前,刘春妮会把视频发给同为教师的好友把关,从教案修改到课堂的提问方式,朋友们耐心细致的反馈为她注入了强心剂。在需要之时,好友总会尽其所能给予鼓励和帮助,“我的朋友们真的很好”。


在致谢中,刘春妮这样描述她们的友谊:我们虽各自成长,但好在互相陪伴,始终真诚相待。是的,有你们,真的很幸运。


  让心与温暖常常相遇  



在宿舍开始撰写致谢的那一刻,城市文化学院2019级本科生谭炜业长舒了一口气,细细回忆四年大学生活,最真挚、最强烈的感情从心头、从笔尖流露出来。


在致谢中谭炜业分享了他与饭堂叔叔的故事。“我常常去叔叔的窗口点餐,长此以往,我和阿叔就熟悉了,每天早上见面,他知道我喜欢什么,主动帮我拿好包点。午餐和晚饭时他看到我来,都特意为我装一碗很多汤渣的汤。”



在谭炜业忙碌的大二学期,饭堂叔叔对他关怀是他重要的精神支柱,是清扫疲惫的暖意。当叔叔休息时,曾和谭炜业闲谈。他说,谭炜业很像他家乡一个亲戚的孩子,他很想念那个孩子,所以对谭炜业关爱有加。这既寄托了一位老人家对亲情的思念,也让一位大学生感受到无尽的温暖,温暖超越地域、超越年龄,将心与心相连。尽管后来谭炜业很久没有见过叔叔,他仍然心怀感激与想念。


即将告别华师,谭炜业真诚地感谢他耐心、温柔的本科生导师易杨老师,感谢在校园里神出鬼没的猫猫们,尤其是时不时光顾宿舍的狸花猫“橘子”,也十分怀念他倾注了许多心血的院团委宣传部。面对曾经的华师生活,他感谢华师打造的学术平台,给予学生们获得真知灼见的机会。面对未来的日子,他想对自己说:“不管酸甜苦辣,我都希望自己能够用心去体会,让未来的旅程更有意义。”


说不完的话

在风中飘扬

那就这样出发

愿前程似锦 愿永怀热忱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90周年校庆,是学校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是回望发展历程、凝练华师精神、展现办学成就、汇聚各方力量的重要契机。在这个重要时刻,我们面向广大华师友人启动“90元庆90年”捐赠项目和持续推进“文博中心建设”捐赠项目,汇聚点滴爱心,传递爱校情谊,共襄校庆盛举。

点击下方小程序

可选购最新华师文创

  #往期回顾#  




采写|陈禺希 林东秀 龚乐

张森茹 孙余清 申诺冰

童茵祺 王昊哲 郑舒馨

摄影丨王美丹 童谣 王小叶

陈韵熙 杨雨佳 谢著斌

雷志兴 吴煌 苗苗 豆二

部分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执行编辑丨朱晓薇 苏子彤

责任编辑丨郑宇云 吴建国 卢嘉裕

关注晚安华师

可以第一时间

了解华师最新资讯我们在场 懂你悲喜 给你力量后台回复关键词即可获取

校历丨PPT丨招生丨转专业丨网费丨水电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