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回家种地,创造自主人生|一锅师太的小饭桌

夏莉莉 食通社Foodthink
2024-08-29

在成都玉林社区,农友胡雪梅的蔬菜盲盒给小饭桌厨娘夏莉莉带来了一个小小的“惊吓”与意外的改变。


这是“一锅师太的小饭桌”第四篇,将谈及夏莉莉的烹饪实验、农友胡雪梅的耕种实验,以及一位老师的自然美育实验。这些女性在被动的处境中围绕着自然农食,不断创造着友好生活、新型关系,以此自我实现。她们具体是如何思考和行动的呢?


1

蔬菜盲盒拆出“惊吓”


每周一,我为小饭桌定的胡雪梅蔬菜包就会从郫县来到成都玉林。


可能因为我的房门和收音机总是开着的,又或许是守着玉林菜市却要从网上买菜的人家实在少见,总之,来过一两次后,负责这片送货的快递小哥就熟悉了。他会在每周一上午九点前把菜送上门,因为他已经知道,一旦晚于九点,我就会开启固定的写作程序,常常忽略手机来电。


胡雪梅的蔬菜包有点像“盲盒”,寄来的蔬菜种类由她随机搭配。对于我这个长期致力于“将一切尽在掌握”的厨娘来说,这多少有点挑战。但我还是自信于家常厨事皆可从容应对,也想乘此“被动”的机会激发自己的潜能,所以每一次拆箱都很兴奋和期待 —— 有点像是那种自认吃透了知识点只等老师发卷测试的学生,充满了一种盲目的自信:随便寄来什么,我都能做得好吃。


蒜苗,正好煮一块腊肉来回锅。


菜苔,拿一半来煮煎蛋汤,剩下的烫熟之后垫在饺子碗里,就是最受欢迎的“多菜版面食”。


毛竹笋,去皮之后切滚刀,炖锅里丢一块过年剩下的楚雄火腿和新鲜排骨同炖,算是改良版的腌笃鲜。


冰菜,有点稀奇,但又有何难?洗干净,沥完水,调一碗酱料来蘸酱或者打个酸辣汁淋上去拌匀就是一盘中式沙拉。


蒜苔,太珍贵了,这么小小一把,单炒一份肉丝会像酱肉丝,我心生一计,到菜市买潮州手打牛肉丸加小赵家乡村土猪火腿肠,搭配平菇和鸡油菌,烧了一锅什锦,起锅前再下切段的蒜苔。


但是,即便是如我般有啥吃啥,见招拆招,这几个月里,也并不是没有抠过头皮。有一次,拆开胡雪梅的蔬菜包,她在里面塞了一颗很大的苤蓝,我当即就愣住了 —— 天哪!起码有三十年不曾吃过苤蓝了。


2

改写“苤蓝”记忆


在我的记忆中,苤蓝实在与美味无关。


回想上一次吃苤蓝的时候,我和母亲、弟弟三人还住在青城纸厂家属区一间阴暗潮湿的老房子里。


那时候父亲刚去世没多久,母亲的工作还没有落实好,按家属工待遇发放的工资非常微薄,到了春天家里就常常吃苤蓝。


苤蓝皮厚,耐存放,贩子常常是论堆卖,到了收市的时候“打怼”(论堆贱卖)价格更便宜,她每次一买就是一堆。


比天天顿顿都是苤蓝的日子更可怕的,是天天顿顿的苤蓝都是一个做法,以至于后来我在书上看到苤蓝也叫“芜菁”,怎么也无法把“去芜存菁”的“菁”和母亲炒出来的苤蓝片片联系在一起。


苤蓝长这样。


“菁”,指的是事物最美好的部分,但一想起那些炒苤蓝,就只有令人作呕的烂萝卜味儿往鼻腔里冲,好像连胃都在抽动。


噫,那可,真真是,不堪回首。


呜呼啊,哀哉,一个三十年不吃苤蓝的人,居然在自己花重金预订的蔬菜“盲盒”里开到了睽违已久(或者说一直以来刻意回避)的苤蓝,颇有中了一记回旋镖的感觉,可是,能怎么办呢?


在漫长的岁月里,长期独自生活的我,渐渐习得一项本领,即乐意接受命运的一切明示和暗示,无论遇到什么事情,都先面对了再说。


现在既然收到了苤蓝,那就把它当作一个机会,正好改写生命中和它有关的记忆。


我挑出那颗大大的苤蓝,洗干净,默默地蹲在厨房的垃圾桶边上去皮,然后切丝撒盐拌匀,提前码好味的猪肉丝下油锅煸干,起锅前放入挤干水分的苤蓝丝,最后还别处心裁地将一起寄来的蒜苗切细作为调料和装饰,为这道菜增添香气和色彩。


被饭搭子误认为是萝卜的苤蓝。


盛好饭,我夹起一筷子苤蓝炒肉丝,特别先嗅了一嗅,确认没有那种像烂萝卜一般的难闻气味,尝一口,莫可名状的清香、清新、清甜在嘴巴里爆开。


竟然那么爽脆,那么可口!那一瞬间,我重新认识了这个圆坨坨。


第二次从胡雪梅家收到苤蓝的时候,我甚至有点欣喜和雀跃,提起刀在菜板上一剖两半,一半切成薄片给一点盐和胡麻油,加上蒜泥凉拌,另一半切成小块用白水加一点点盐煮,两种做法都意外地好吃。


至此,我对当初为苤蓝起名“芜菁”的人心悦诚服,它,真的是“去芜存菁”的“菁” —— 这是我在今年的苤蓝季里最大的收获。


3

主动的胡雪梅


苤蓝能“变得”好吃,一是因为我愿意花心思面对往昔,自我超越,尝试以多种做法重新认识它,二是得益于农友胡雪梅把这些地里的蔬菜种得好和管得好。


胡雪梅的“精耕细作”。


过了小满,进入春收,蔬菜供应总算是过了最青黄不接的时候,芒种之后,种类更是越来越丰富,黄瓜、丝瓜、西胡瓜、二荆条辣椒、螺丝椒、茄子、玉米、番茄、空心菜、红苋菜……


看她的朋友圈,她地里蔬菜瓜果的饱满和水灵常给人即将溢出屏幕的感觉,每一样都在喊:“大家快来看看胡雪梅把它们种得多么好!”作为客户的我,心中自然也暗暗期待她能寄来我的心爱。


“把地种好”和“把地管好”,是CSA(社群支持农业)对A端农友的两大基本业务要求。


相比起“把地管好”,“把地种好”要容易一些。农友们务农的经验丰富,又得益于网络和各类涉农社会组织的发展,农友们接触了生态文明的新理念,看到了社会发展的新方向,再加上学习农技知识和交流种植方式的机会越来越多,一边学习,一边实践,随着土壤的改良,生态系统的完善,作物自身的质量也随之提高。


“把地管好”却要面对很多新的挑战。比如,如何利用网络与消费者互动和沟通?农友每天从早到晚伺弄土地里的“宝贝”们,几乎很难腾出手来搞“网络营销”。


这一点上,胡雪梅比较与时俱进。她很勤勉,常常会抽空发朋友圈告诉她的客户农田近况。她也很会寻求帮助,知道单凭自己的力量不可能完成销售,所以和天安生活合作,通过天安的销售网络卖菜。当然,她也非常热心社区发展,积极参加成都生活市集和其他地推活动,和顾客直接见面,借此机会来获客。


在市集卖菜的胡雪梅。


拆多了蔬菜盲盒,我常常也会陷入“被动和主动”的思考:


地里有什么她就寄来什么,她寄来什么我就做什么,我做什么饭搭子们就吃什么,这样的生活,是不是有点过于被动?


农场不接受点菜,我这个厨娘是“被动”的;但是收到食材后在厨房进行“创作”,是我这个厨娘的“主动”。


厨娘不接受饭搭子点菜,对饭搭子来说是被动;但是饭搭子选择跟吃、学习来丰富自己对食物的认识,则是主动。


面对自然、政治、经济构成的外部大环境,农民往往只能被动接受和适应;可是,了解和学习生态种植技术,不使用化肥、农药、除草剂,因地制宜地自制堆肥和改良土壤,多样化种植和精细化管理,与社会建立广泛的联系,对自己、他人以及环境负责,是农民可以做出的主动选择。


那么,胡雪梅,走上生态农业这条路,是被动还是主动呢?


4

把耕地变成自主的人生乐园


2017年在成都城市河流研究会(河研会)组织的会议上第一次见到她,我对她非常好奇:一个农村妇女,为什么要关心水源地保护?她又是怎样成长为临石村护水队的队长的?


又一次,我和天安生活一起合办“我想认识我的食物”读书会,那一期读《杂食者的两难》,她从郫县坐了一个多小时的地铁来参加,她在分享环节很真诚地和大家讲,她之所以关心土壤和食物,从事生态种植,是因为她认为这样不仅对自己的身体和家庭好,也对顾客的身体和家庭好。


朴素的认知,支撑着她躬耕于郫都,在一块小小的土地上精细而多样地生产,我很欣赏,也很佩服。


胡雪梅的耕地。图片:张小树


慢慢地,和胡雪梅见面的次数多了,发现她和我在老家那些堂姐、表姐的成长经历基本一致:因为出身农村家庭,又身为女性,胡雪梅初中毕业基本就不再上学,小小年纪跟着亲戚或老乡外出打工,到了结婚的年龄就找个合适的人成家,从此以后人生的重心就是操持家庭、养育孩子。从未停止过付出与辛劳。


这样的生活,一直过到她的孩子上高中。


那一年,河研会选中临石村建设“资源节约-闭合循环型川西农村生态家园”系统,爱说爱笑又有了空闲时间的她,和好几个邻居一起加入了护水队,成为水源保护工作的志愿者。


在做水源地保护工作的过程中,胡雪梅跟着老师们了解什么是生态农业,又受到河研会的老师们的鼓励,她尝试将自家的农田作为生态种植的试验田,学做堆肥,学做酵素,学一切需要学的生产技能……


在胡雪梅家庭农场的轮廓渐渐清晰之时,“我想认识我的食物”读书会也流动到她家。


记得那一期我们读《林间最后的小孩》,理查德·洛夫写《林间最后的小孩》要向大众传递的经验就是:“各行各业的专业人士都可以将自己的工作与帮助更多人亲近自然相结合”,那么,重要的,就是行动。


这次活动,有一位加我微信很久的美术老师带着孩子来参加。无巧不成书,她的娘家就在附近,她也有心要多带孩子与土地建立连接,在分享环节,我建议美术老师发挥艺术教育的特长和胡雪梅合作,开展农耕美育主题活动,既满足自己的需求,又可以帮助有相同需求的家庭。


“洛夫作为记者,写书是他的行动;我作为研究者和教育者,开展多样化的自然教育实践和研究是我的行动;胡雪梅作为土地管理者和农产品生产者,按照自己所理解的可持续发展理念耕种和管理土地是她的行动。”在分享环节结束后,我对这位美术老师提问:“作为美术老师,如果你认为人与自然的疏离是一个问题,如果你希望你的孩子不要罹患‘自然缺失症’,那么,你的行动是什么?”


这次对话触及了美术老师的内心,也引发她对自己孩子成长的思考,美术老师立即开始试水。很快,她招募了几个和她一样想在周末带着孩子亲近自然的家庭,和胡雪梅合作开展了持续一年的农耕活动。


这些孩子用周末的时间来到胡雪梅家的土地上,做“田间小孩”(美术老师为向《林间最后的小孩》致敬而给自己的机构起的名字)。胡雪梅带着孩子们学习育苗、翻地、施肥、收获。持续观察和劳动一年之后,家长们的反馈都很好,美术老师也觉得这样将美育和农耕结合的自然教育大有可为,干脆在胡雪梅家附近租下一个老院子,两家人正式成为了事业伙伴和周末邻居。


“田间小孩”在胡雪梅家亲近土地。


除了配合周末邻居固定开展自然教育活动,胡雪梅还积极和好几个自然教育机构合作,常常有机构带着学员去她的家庭农场参访和体验,也因此,她雇佣了她的亲戚在忙时来家里帮忙煮饭。


胡雪梅“多条腿走路”,吸引了更多对她的农耕生活感兴趣的伙伴,也带来了更多的非农生产性收入,更充分说明了她“管得好“,也因此,她成为了广东绿芽基金会资助的绿芽伙伴。


在绿芽基金会参加交流活动的胡雪梅。


随着和外界的联络越来越多,胡雪梅扩建了自家房屋,增设了多功能教室和带浴室的青年旅舍,用以接待参访伙伴,承接机构的营地活动。


随着人生越过越精彩,她在家庭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高,丈夫李哥也转变了角色并安于自己的位置,说自己最大的贡献就是“做好地里的杂工和农场的后勤”。


去年冬天,几位西北生态农友组团来成都走访生态农场,我去带路,向他们推荐了胡雪梅家,想让他们看看这种最小单元和最少人力的家庭可以怎么运营生态农场,大家看了都非常感叹:太不容易了!


胡雪梅向西北农友介绍自己的“一亩三分地”


合影的时候,站在刚绘好的农场招牌下,胡雪梅满脸骄傲。也是那天,在胡雪梅家吃完饭后大家围着火堆闲聊,听说她的儿子刚发了第一笔工资,马上给妈妈买了一张按摩椅,我真是高兴得眼泪都要流出来了:我们雪梅姐,总算是苦出来了啊。


西北农友到雪梅家庭农场参访。


在人生的下半场,胡雪梅在“打麻将混日子”和“做点有意思的事”之间选择了后者,终于,通过生态农业和自然教育,她成为了自己人生的主人,照顾着地球,分享着盈余,也把她对生活的希望和热情都通过一箱箱的蔬菜传递给城市里的消费社群,比如,一锅师太的小饭桌。

- 这是食通社第 612篇原创 -

下期预告

一锅师太的小饭桌的米是从眉山的遇见农场的地里长出来的。本系列的下一期,夏莉莉将跟随遇见农场主理人陈英,进入由她打造的耕食生活与自给自足的生态天地。



图片:如无注明,均由作者提供

编辑:徐悠优

版式:木又寸


  扫码打赏,支持原创知食  



点击图片,阅读相关文章


点击关键词,进入更多文章合集

种子政策发酵营养渔业活动招聘菜市场畜牧业食日谈分享会读书会丰年庆小农故事气候变化乡村发展合作经济城市农夫生物多样性疫情与食物虚假解决方案生态农业实习计划


北京河北上海广东广西云南河南四川江西新疆陕西香港重庆浙江江苏贵州台湾内蒙古菲律宾加拿大俄罗斯墨西哥意大利美国英国德国荷兰泰国瑞典日本



「点赞」「转发」「在看」「留言」

扩散美味知食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食通社Foodthink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