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我和食物的故事|赵志恒,土地可以把一切不如意转化为欢喜…

睿子 布谷四季 2023-08-26

播/诗琦  音乐/面会菜

撰文/睿子

插画/诗琦



山脚下,稻田似画,新绿尽染。


赵志恒望着这一片片生机勃勃的秧苗说,“不管别人在不在,我一直都在。我有多少钱,就要种多少地;没钱了,我就技术入股,与朋友合作种地;如果没人愿意跟我合作,那我就去农场做打工仔。”


7年前,赵志恒关掉了自己在广东做得风生水起的服装企业,带着妻子阿兰和刚出生的小女儿来到大理,把双脚和余生都郑重地交给了大地。


这几年,他就像这六七月份的秧苗一般,默默扎根,默默汲取养料,看似平平淡淡,实则奋力生长。


这几年,他基本只做了一件事,就是要种出被土地和自然祝福的稻米,不仅要纯净美味,产量也要向本地常规种植的稻米看齐。


作为一个以面食铺就生命底色的西北人,当我第一次吃到赵老师种植的大米时,就彻彻底底被路转粉了。这米颠覆了我对米饭的认知,也真正体会到了一碗简简单单的胚芽米饭,便足以撑起一餐饭,不需要配一口菜,不需要喝一口汤。


然而,这远未达到赵老师的目标。他还希望在保证高品质的前提下,尽量降低稻米的价格。唯有如此,大多数人才能吃上美味健康的大米;唯有如此,大面积伤害土地环境的行为才会被真正终止。






根的故事


赵老师指着刚刚种下半个月的秧苗说,“秧苗根的颜色直接反映着秧苗的健康状态。俗话说白根强劲,黄根保命,黑根生病,灰根要命。我们的秧苗不仅全都是强劲的白根,而且根的长度比苗还长。种下去,没有返黄再返青这个动作,直接开长。”


而赵老师的童年,也如这秧苗一般,生命力极为强劲。


大概是六、七岁的某一天,父母姐姐都在农田里干活。

还光着屁股的他咚咚咚地跑到地头喊:吃饭啦~

妈妈回:去哪儿吃饭啊?

他答:回家吃~

妈妈问:家里哪有饭呀?我们都在地里。

他答:我做的……


所有的人都难以置信,但他真的做了一锅面条出来,“那时候觉得父母很辛苦,想帮忙,就在家里学着妈妈的样子,和面,擀面,最后真就把面条给搞出来啦……”



赵老师的父亲因身体不好,所以田里的耕作大部分由母亲承担。很小的时候,他就帮着家里捡柴、放羊、放鹅。再大一点,就参与到力所能及的各种农事中去。上学后,每天放学都要跟姐姐一起给全家做饭。不仅如此,还会偷偷捣鼓妈妈的纺车、织布机,慢慢地竟然学会了纺线、织布。爷爷是专业木匠,在给爷爷瞎捣乱的过程中,他也渐渐地学会了木工。


说到学习,赵老师就是那个别人家的孩子,“我从来没有感觉学习是痛苦的,每次新课本一发下来,单闻着那书香我就觉得幸福,然后会迫不及待地打开,即使点灯熬夜,也要全部看一遍。于是,整个学期学习的全局观有了,后面跟着老师学就很轻松。所以,我经常可以提前放学回家做饭。”


赵老师出生于70年代的河南小乡村,那时候,中原农耕文明还在这片土地上有着深深的烙印。从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敬奉天地、神明、先祖;到人际交往间的敬高堂、尊师长;以及自给自足式的农耕生活、餐桌礼仪……潜移默化中,塑造着他的品行和德行,“记得每年的大年三十,家里所有的男丁,只要会走路,都要去接祖宗。年夜饭前,要先祭拜祖先,小孩子即使流着口水饿到不行,也得等着。开餐时,父母先动筷子,孩子才可以动筷子。所以父母的威严不是靠打孩子赢得的,它就在这些日常的规矩里。”


就是这样如强劲的秧苗白根般深深扎根于生活和大地的童年,让赵老师拥有了对天地、父母本然的敬和爱,还有强大的意志力和生命韧度,以及做人的格局。


15、16岁的时候,赵老师把自己的名字从赵书海改成了赵志恒,“小时候因为脑子太好用,所以经常做一些小聪明的、虎头蛇尾的事情。孔子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而我当时就想让自己志于恒。”



土地的故事


成年后的赵志恒,在服装领域深耕20年,从打工仔到总经理再到老板,不仅生活早已衣食无忧,也让他拥有了不怕问题和困难的深度自信。


然而,忧患还是很快来了,“一开始觉得环保就是不用塑料制品和一次性制品,尽量用手绢和自己的碗筷。但是真正溯源后才发现,养殖业、农业才是最大的污染源。食物出了问题,再溯源就是水土出了问题;水土出了问题,再溯源就是人心出了问题……”看着地球伤痕累累,看着身边的亲人相继病倒,加之小女儿这个新生命的到来,最终推动他把回归土地,作为自己于不惑之年为人生后半场立下的志向。


“找到根源,躬身入局。从无知,到看个一二三;从种不出,到卖不出,再到团队磨合……一个个坑跳进去,再一个个坑爬出来。不管怎样,都没有离开土地,也不会离开土地。”


“地不欺人”是赵老师的口头禅,在他看来,土地和人的连接取决于每一个人的意识和思想,宏观上多感受,微观上多思辨。


面对一片片贫瘠的土地,赵老师边实践,边学习。朴门永续,酵素农法,生物动力农耕,阿纳斯塔夏,精致农业……不知不觉中,就把各种农法理了一遍,“我不会把自己框在某种农法里,好的东西要实践和应用。平时多留心观察大自然的运作规律,再针对眼前这块土地的具体情况和个性,问诊、把脉、开方,再根据土地给出的实际反馈调方,一个好农人就像一个好医生。



就这样,每天面对真实的土地,观察中实践,实践中观察,做中学,学中做。天文学、物理学、生物学、化学、医学……学着学着赵老师就把自己整成了一个杂家,“当带着真实的问题去学习的时候,这学习就会更深入。朴门永续我实践最多的是免耕覆盖,非常有效;酵素则在水里转化分解化学残留的能力非常强;生动动力农法的CPP坑肥,改良土壤有效而快速……这些方法,都遵循顺应大自然的运行规律,我的工作就是把它们结合起来,为具体的土地所用。探索到最后,你会发现很多东西其实都是通的。”


在他看来,妥协若是为了超越,那妥协就有价值。最终目的是要实现我们想要的结果。初心易得,始终难守,5年后,10年后,20年后,我们需要不断地回看、检验这颗心……



一稻一世界


对于立志要把自己的双脚和人生都交予土地的小伙伴们,赵老师的建议是:宏观入局,微观入手。第一是有方向,第二是落地。有宇宙万物运行规律之下的整体观后,再选择一个具体的农作物入手,深入研究探索,做到极致,便又能体现出所有的宏观。所谓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


苍山脚下、洱海之畔的大理坝子,拥有云南唯一的黑土地。一季稻子一季豆子(或土豆)的轮作方式是白族人世代延续的耕作智慧。


赵老师经过几年的观察实践下来,也最终把水稻作为自己与土地工作的微观载体。


“有人问,改良土壤需要几年?依我的实践来看,如果没有水大量参与的情况下,确实需要四、五年甚至六、七年。但如果引入酵素和水呢?酵素加速分解、转化重组的能力很强,当它被稀释到1000倍时最为活跃,而种植水稻恰好可以达到这样的比例。稻田为了保持水面,需要不停地放水,就像洗衣服一样,一季下来,这个土壤就洗得差不多了。如果再给一季绿肥,如苜蓿、黑麦草、高粱等,它们都是大自然里最强的有机质,有机质在土壤里形成碳元素,碳元素经过腐化,形成小碳链,抓捕土壤中的各种残留,直到完全分解为止。所以在我看来,碳就是土壤的肝脏,和我们人类的肝脏一样,具有解毒造血功能。如此,一年两年,一块相对贫瘠的土地,便可以重新恢复健康和活力。”


除此之外,赵老师也同时阻断了各种继续伤害土地的可能性。比如选择干净的水源、建6米宽的物理隔离带、挖疏导沟渠等,以阻断上游及周边的污染源,“做好这些事之后,再关照好水肥,关照好水稻本身的习性,种水稻的人就可以天天睡大觉了!”


然而,赵老师并没有睡大觉。因为,他还有更远大的理想,“将心比心,如果我是一个消费者,我既想要健康,也要考虑自己的承受力。所以,我们在保证品质的情况下,把稻米的价格降下来,才是给消费者最大的善和爱。而且,只有实现全民可种植,全民可消费,土地的健康、人类的健康才能真正回来。”


这是一个远大的理想,也许需要很多人很多年付诸努力,赵老师说他还在黑暗中行走,但他愿意成为一块垫脚石,“一块地养几年,就可以实现免耕,免耕加机械化,就能大大降低人工成本。另外,我们也在开发以胚芽米为原材料的米奶、米饮等高附加值的米品,以换取时间空间去降低整体成本。当围绕一颗稻谷的自然生态,人文生态,社会生态都健康的时候,梦想便会照进现实。”



水晶的故事


我在5年前就和赵老师相识,那时候经常订购他种的蔬菜。这几年也深深看到,他回归土地之路远非一片坦途。


在赵老师看来,一切不顺都是在检验自己的初心是否还纯粹,“困难,矛盾,纠结,纠缠,情绪低落…所有试错的成本也都会形成压力,这些都是不能逃避的东西。这一切也都折射出自己还有很多问题,发现不足,才有成长的可能性。我有时候也常常反问自己,不经历事情,你怎么知道自己的心是怎样的呢?


坐在我面前的赵老师就这样欢喜自在地、像谈论别人的故事一样,谈论着他入坑的这些年。他说,土地可以把所有的不如意都转换为欢喜。土地深深地爱着我们,只要我们用一点点的关注和爱去给到她,她便会用十倍的爱来回馈你,“不仅仅是给了我们丰厚的产出,还有情感,感知,觉知……不可说,不可思,不可议,那是一种妙不可言的感觉……”




在生物动力农法中,会用到一种叫作BD501(牛角硅粉)的制剂,其最主要的成分是水晶粉末,赵老师也会把它用在稻田的健康管理上,“我们做过一个实验,就是不管你把水晶磨得有多细,它的最小颗粒都是六面体。当把做好的BD501放在水里稀释搅拌后,以非常细腻的水雾喷洒在稻田上空时,这些小小的水晶六面体就会悬浮于空中,把太阳光加倍地折射在水田上。它们不仅帮助植物排出多余的水分,提升免疫力,而且也能放大植物的光照效果,刺激光合作用。


水晶是由于陨石撞击、地壳运动而到达地球很深的地方,再经历火山喷发,在巨大的压力和温度下形成的六面体。


突然觉得,在赵老师的身上,也有水晶一般的品质——纯净明朗,感性与理性并存;愿意承担挫折和压力,甚至越挫越勇;愿意经由自己,聚焦爱,并加倍放大爱——给他爱着的植物和万物……


最近,赵老师原本两点一线(农场—家)的恒定生活,有了一点小小的改变。那就是每周五,他会跟着艺术家莱斯学习非洲鼓。在莱斯和赵老师的师徒关系中,莱斯永远都是那个苦苦等待学生挽着泥裤脚,匆匆从田间地头赶来的老师,但莱斯愿意。


就在我们采访赵老师的前一天,莱斯割爱送给他一个品质极佳的非洲鼓,因为莱斯喜欢。


莱斯说:也许,改变世界就要靠这样的人……







赵老师的食谱|迷迭香煎土豆

食材

五彩土豆,迷迭香,油,香草盐


做法

1 土豆洗净去皮,切片

2 电饼铛刷油,摆入土豆片

3 土豆片上淋少许油

4 待土豆煎至八成熟时,撒鲜迷迭香碎煎至土豆熟透

5 出锅前撒适量香草盐即可


如果想用舌尖鉴定赵老师刚刚收获的云南高原老品种五彩土豆有多美味,可直接点击👆上图筐子上的小程序码购买。










如果想与布谷四季有更多的互动与交流,可扫描下图二维码,加布谷四季|诗琦微信,邀请您加布谷四季食育群👇


 




   







由于公众号平台更改了推送规则

如果不想错过

布谷四季之「我和食物的故事」

下期的精彩内容

别忘记

这样就不会跟丢了…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