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宋朝的四口大锅,宋太宗赵光义要背(完全版5000字)

齐树峰 齐说经史集
2024-09-06

点上面“齐说经史集”五个蓝字,关注本公号

(图片来自网络)

宋太祖赵匡胤玩“黄袍加身”,篡位篡得很文艺;然后玩“杯酒释兵权”,反篡位也很文艺;他还搞“誓碑遗训”,堪称宽厚感恩的长者。

后世所说的“唐宗宋祖”,“宋祖”指的就是宋太祖赵匡胤。他当的起“宽厚感恩套路深”7个字。

赵匡胤是宋朝的开国皇帝,第一个皇帝,是为宋太祖。

而宋朝的第二个皇帝是赵光义,赵匡胤的亲弟弟,是为宋太宗。赵光义本名赵匡义,后来哥哥“黄袍加身”当上皇帝后,为避皇帝的讳,才改名赵光义。

按说,赵匡胤死后,接位的应该是他的儿子啊,怎么由弟弟赵光义接位、当皇帝了?

这个就说不清楚了,在历史上是一笔糊涂账,后世争议很大。

这里先说个定位:赵匡胤和赵光义是一起成长、一起打天下的亲兄弟,这是真实的。

但这亲兄弟间的关系,并非亲密无间。这个大家都懂的。

正因为一些说不清道不明的事情,所以宋朝有四口大锅,宋太宗赵光义要背。

大锅一:赵光义好色,强搞别人老婆,带来极坏政治影响

话说宋太祖赵匡胤统一天下时,宋军攻后蜀。当时后蜀国王孟昶的王妃“花蕊夫人”作了一首名诗,有两句流传甚广:

十四万人齐解甲,竟无一人是男儿。

说14万大军一枪没放就脱掉盔甲投降了,一个真男人都没有。

那投降之后呢?赵光义可能是倾慕“花蕊夫人”的美貌和才华,把她给强上了。宋太祖赵匡胤知道后气得暴跳如雷,指着弟弟的鼻子破口大骂:

这个政治影响太恶劣了!

而赵光义自己当上皇帝,成了宋太宗后,更肆无忌惮了。

据多部野史记载,南唐后主李煜投降宋朝后,他至爱的皇后小周后,经常被宋朝皇帝叫进宫去玩耍……

这里说的“宋朝皇帝”,就是宋太宗赵光义了。小周后回到家后,经常以泪洗面。词帝李煜写了几句词稍微表示了下哀怨: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然后,赵光义就想办法把李煜给弄死了。

这个政治影响也是极为恶劣的!

这里说明一下,上述绯闻均来自野史,正史中并无记载。但流传太广了,很多人信。所以好色这个锅,赵光义要背。


大锅二:斧声烛影,宋太宗赵光义的皇位是怎么得来的

宋太祖赵匡胤、宋太宗赵光义权力交接时的“斧声烛影”,争议就更大了。

公元976年,那是一个下雪的夜。赵匡胤招弟弟赵光义议事,左右不得问。这个可以理解。皇帝跟亲弟弟商量事情,谁敢凑上去听,对吧?

但宦官、侍从有人远远看见,烛光下,赵光义时而离席,有逊避之状;又听见太祖引柱斧戳地,并大声说:“好为之!好为之!”

当夜,太祖驾崩。

问题是,第二天早晨,皇后、也就是赵匡胤的大老婆才发现老公在睡梦中去世了。

皇后马上派宦官去找自己的两个儿子,即赵德昭、赵德芳进宫,一方面是安排皇帝的丧事,最重要的当然是安排儿子继位。

但更严重的问题来了:

赵德昭、赵德芳竟然没得到通知。皇后派出的宦官,带进来的竟然是赵光义!

皇后是见过大世面的人。她一看这情况,意识到“大事已坏”、“大势已去”,就马上向小叔子赵光义下拜,称他官家,并求她“保住自己母子的性命”。

赵光义哭着说:共保富贵,勿忧也!

然后,赵光义登基,成为宋太宗。

这里再说明一下,上述也是来自野史,正史中并无记载。但流传太广了,很多人信。说赵光义杀兄篡位,他倒也不好分辩。由于当时只有他兄弟二人在,二人说了什么,做了什么,天知道。这事,绝对不可能有定论。甚至,赵匡胤去世时到底有没有见赵光义,也众说纷纭。

反正在暗箱操作、不透明的情况下,各种猜测、谜团都是不可避免的。

所以宋朝初年权力交接谜团的这个锅,赵光义也要背。


大锅三:好战却又跑得快,改变了宋朝的性格

至于为什么接替赵匡胤当皇帝的不是赵匡胤的儿子,而是赵光义这个当弟弟的,赵光义也试图作出各种解释,但都疑点重重,很难服众。

那怎么办?怎么证明自己当皇帝的英明神武?

宋太宗赵光义就决心学唐太宗李世民,立志做一个“战神”。

具体的实施路径,就是完成哥哥赵匡胤未完成的统一事业,拓土开疆,以此来证明自己。

刚开始,赵光义借哥哥赵匡胤的余威,压服了浙江、福建那块儿,然后又灭了北汉(大概是山西那块儿)。

这证明,赵光义确实是有一定水平的。

但赵光义从这时候开始飘了,还真认为自己是“战神”了,决定趁势攻打辽国,拿下幽云十六州(大概是北京、河北那块儿)。

当时武将们基本都不同意,说我们刚灭了北汉,劳师远征,军士疲惫,打辽国的事儿要休整一下再说。

但“战神”赵光义认为,出奇兵,打辽国个措手不及才是上策。

最后当然是皇帝说了算。

从逻辑上来说,赵光义的思路有一半的道理。刚开始宋军也确实打了辽军个措手不及,取得了一些胜利,占领了一些地方。

但当辽国回过神来,辽国的“南院大王”、“北院大王”耶律休哥、耶律斜轸率部从左右翼对宋军形成了钳形夹击,而宋军又后勤保障不及时,宋军在辽军的猛攻之下,阵脚大乱……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的“高梁河之战”。

话说到了这个时候,赵光义还是表现出了“战神”的风采:

身为皇帝的他,亲自披挂上阵,亲自督战甚至亲自作战。

但当他大腿上中了两箭后,他意识到:

当“战神”不是那么容易的。

于是赵光义就“三十六计,跑为上”,一个人骑马向南狂逃。辽军骑兵则在后面狂追。

也许是赵光义的马太好,以骑兵见长的辽军在狂追赵光义三十余里后,竟然没追上,把大宋皇帝给追丢了……于是那帮想立“盖世奇功”的辽军,只能仰天唉叹,怪自己的马不行。

但宋太宗赵光义在骑马狂逃三十余里后,马也不行了。再说赵光义在大腿上中了两箭的情况下,也没法骑马了。那怎么办呢?

要说赵光义也确实是个人才。有人说,他是拿出怀里揣的宝贝,从路上遇到的农民伯伯那里换了一头驴,一辆车。也有人说,他当时跑得裤子都丢了,还有毛宝贝啊?他那一头驴,一辆车,就是从农民伯伯那里偷来的。

还有另一种说法。说赵光义在一路狂逃的过程中,遇到了当时负责宋军后勤保障工作的名将杨业(就是《杨家将》中的老令公杨继业),杨业给他安排了一头驴,一辆车。这个说法最不可信。因为杨业要是真遇到了一路狂逃的皇帝,那肯定是全军护送啊!怎么可能只给皇帝安排一头驴,一辆车?

当然这些细节都不重要了。重要的是:

身为大宋皇帝的宋太宗赵光义,一个人架着辆不知是换来、偷来、还是被老令公杨继业安排的驴车,继续一路向南狂逃,直到跑进了当时的首都东京汴梁(今河南开封)的皇宫中,他心才踏实了。

这个过程,为宋朝埋下了巨大的隐患,甚至说改变了宋朝的性格。

这就要说到,在赵光义一个人驾着驴车一路向南狂逃的过程中,前线战场的情况。

辽宋的“高梁河之战”,宋军本就是败局。赵光义只身逃离战场后,宋军群龙无首,更是四散溃逃。辽军追杀,斩首万余级,获战利品无数,包括赵光义的御用物品,还有随从的宫女和嫔妃……当溃逃的宋军慢慢聚拢起来,交流了一下情况后认为:

宋太宗已死于乱军之中,为国捐躯了。于是将领们便想拥立随军作战的宋太祖赵匡胤的大儿子赵德昭为皇帝。

俗话说,国不可一日无主。前线将领们的这个想法有点道理。

但当这些将领们得知,当今皇帝赵光义已经一个人驾着驴车,安全跑回首都东京汴梁的皇宫里时,他们都懵逼了:

想私下拥立赵德昭为皇帝这件事,太严重了。

赵光义在得知这件事后,选择先是隐忍不发。因为他御驾亲征,却一个人驾着驴车跑回来,确实有一点点不光彩,是不是自己也有点责任呢?为此,赵光义进行了几天几夜的深刻反思。他反思的结论是:

自己一点没错,一直正确。一切责任全在武将们,他们不听指挥,兵败后还要拥立什么新皇帝,是可忍孰不可忍!

宋太宗赵光义经过深度思考后,终于放出了大招,叫做:

将从中御

意思是武将必须听从朝廷中枢的驾驭和安排,本质上就是必须听皇帝的亲自指挥。而所谓的“朝廷中枢“,就是皇帝的秘书班子,当然基本是文官,所以“将从中御“的结果就是:

崇文抑武,文在武上。

这就真改变了宋朝的性格了。

话说,由于宋太祖赵匡胤“杯酒释兵权”,一般人觉得,宋朝的“崇文抑武,文在武上”,是赵匡胤搞的。其实不是。赵匡胤当年“杯酒释兵权”欢送回家的那几个大将,都是他的老兄弟,甚至是拜把子兄弟,是确实能影响到他的皇位以及皇位传承的人。那几个人回家养老后,赵匡胤依然重用影响不了他皇位的将领,尤其是能打的、年轻的将领们。

赵匡胤取后蜀、收南唐、击北汉,业绩也不是吹出来的,是以武力为后盾的。

但到了宋太宗赵光义这里,提出“将从中御,才真正开始了“崇文抑武”,“文在武上”的进程。

那怎么“将从中御“,赵光义怎么亲自指挥战斗呢?

具体的操作流程,就是要打仗的时候,前线将领必须先把情况汇报给皇帝赵光义。然后赵光义和他的秘书班子亲自制定作战计划和排兵布阵图,再传达给前线将领。为了保证前线将领严格执行自己的计划和排兵布阵图,赵光义再向前线部队派出监军,由监军来监督武将的执行……这就坏事了。

他的这个思路要是放在21世纪,有一定的合理性。因为21世纪信息时代,大家可以打电话、开视频会议、发电子邮件,还可以拉个群进行群聊。可在北宋那个时候,传达信息和指令的最快方式就是靠“快马加鞭”。

线将领派人“快马加鞭”把战场情况汇报给皇帝,皇帝在发挥自己的天才思维制定好作战计划、画好排兵布阵图后,再派人“快马加鞭”送给前线将领,没有十天半月是不行的,而这时战场情况往往已经变了。比较极端的情况是:

皇帝的作战计划和排兵布阵图终于送到了前线,但找不到部队了,因为仗已经打完了……

所以“高梁河之战”后,赵光义用“将从中御”的办法来控制武将、指挥战斗,败多胜少,很难再取得胜利了。不但从辽国那里收复幽燕的计划破产,连对南方的交趾(静海军)、西北的党项(定难军)用兵,也是接连失败。

后来赵光义对宰相吕蒙正说:治国在乎修德尔,四夷当置之度外。” 意思是:

关键在于对内以德治国,外面的四夷咱就不管他们了。

赵光义这是公开认怂了。


大锅四:对弟弟和两个侄子的死,他要负责任

曾立志做“战神”的赵光义,从此停止了武力开疆拓土,而全面转向守成、防守。

但问题来了,其实是回到了本源的问题:

当不了战神,证明不了自己的英明威武,赵光义就感觉自己的皇位、和将来皇位的传承受到了威胁。

赵光义的皇位取自哥哥宋太祖赵匡胤,所以对他的皇位和传承影响最大的有三个人:弟弟赵廷美赵匡胤的两个儿子赵德昭赵德芳

尤其是赵德昭,更被赵光义视为眼中钉。因为前面说过,当“高梁河之战”赵光义自己驾驴车一路狂逃的时候,前线将领们竟曾想拥立随军作战的赵德昭为皇帝!

所以后来赵光义首先打击赵德昭,包括在朝堂上公然对大侄子赵德昭进行羞辱、威胁……于是那天赵德昭下朝回家后,想不开,自杀了。

对弟弟赵廷美,赵光义则借口弟弟图谋不轨,一贬再贬,越流放越远……两年后,赵廷美也忧愤而死。

对弟弟和大侄子两个至亲的去世,赵光义也曾痛哭流涕,说:何以至此!大概意思是:

都怪你们格局小,情商低,想不开,可不能怪我啊。

至于赵德芳,就是评书《杨家将》中“八贤王“赵德芳的离奇死亡,赵光义就更说不清楚了。有很多人认为,赵德芳是赵光义下手害死的。

虽然上面这一切都没有证据,但:

赵光义的皇位取自哥哥宋太祖赵匡胤,他不但要为哥哥的离奇死亡背锅,对弟弟赵廷美侄子赵德昭赵德芳的死,也是要背锅的……


本公号相关文章,点击阅读:

唐朝的开国皇帝,玄武门之变,凌烟阁24功臣


开国皇帝之:中国历史上最被低估的皇帝


开国皇帝之:宽厚感恩套路深的宋太祖

巅峰朝代:文化鼎盛,经济繁荣,民气旺盛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齐说经史集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