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行走田野杂记 |《龙川客家话的正反问句研究》后记

黄年丰 语言资源快讯 2020-01-18


《龙川客家话的正反问句研究》

后记


轻轻敲下“后记”二字,博士四年的生活画面如电影般一幕一幕在脑海掠过,我看见拿到录取通知书时欣喜的自己,我看见重当学生艰难学习新专业方向的自己,我看见春节期间坚守在方言中心埋头写作的自己,我看见思路不畅时在校园操场上一圈圈奔跑的自己……终于迎来谢幕的这一刻,内心盈满感激。

首先要感谢我的导师邵宜教授,从论文题目的选择、结构框架的搭建到版式细节的修改,他都给予了细致的指导。每当论文陷入困境,不知如何往前走的时候,我都会找邵老师商谈,而老师总是以他渊博的专业知识、开阔的学术视野、敏锐的思维和幽默风趣的表达,让我醍醐灌顶,如沐春风。邵老师虽然工作繁忙,却总是不遗余力地对学生进行学术指导,记得博一时,他常常给我和两个读研的小师妹“开小灶”,领着我们调查龙川、澄海的音系,手把手地教我们方言语音调查的方法,让我这个方言的槛外人慢慢领悟了田野调查的魅力,慢慢地提升专业知识。邵老师和师母对学生的关心不仅仅是学习方面,更有生活方面的,当我们遇到困难时,他们总是尽力为我们排忧解难,他们为学生的事业发展而欣慰,为学生结婚生子由衷祝福,在邵门,我感受到了家庭般的温暖。






邵宜(左)、作者(右)

感谢所有给我们授课的老师们:甘于恩老师亲切随和,在我考博的路上给予我莫大的帮助;陈晓锦老师的谆谆教导也给予我一直前行的力量;伍巍老师预答辩时仔细读完我的论文,做了许多详细的批注并提供了整整一页的意见和语料;年轻有为的侯兴泉老师是我硕士时的师兄,他思维敏捷,在我极其困扰时帮我调整论文框架;刘新中老师的语音课让我对国际音标有了更深的了解,王彦坤、曾毅平、钟奇等老师的课也让我获益匪浅。此外还要感谢中山大学的庄初升老师,博二时和同学一起去中大蹭课,庄老师授课慷慨激昂,讨论学术热点时如数家珍,点燃了我们投身方言的热情;他还极具学术分享意识,关心年轻人的成长,无私地馈赠了我们许多宝贵的材料,并提供机会让我们随同去东莞调查,种种教导难以忘怀;施其生老师是我院的督导,曾数次听过我讲现代汉语课,得知我研究方言语法后很是关注,推荐了许多论文供我参考,并与我深入讨论,给了我很大的启发。正是由于这么多老师的点拨,才让在方言道路上起步甚晚的我能够顺利地完成博士论文的撰写,我真是何其有幸!

(2015届汉语言文字学专业博士研究生答辩合影)


感谢我的同学赵越、马恕凤、焦红梅和肖荣钦,你们的陪伴让我的博士生活变得五彩缤纷,尤其是15年寒假,如果不是赵越姐拉着我前行,也许我无法坚持到最后。感谢同门师姐郑媛为我指点迷津,师妹李慧敏、张燕洁、董芳良、孙宜春与我结伴前行。感谢丘金芳师妹帮我绘图、打印论文,为我们张罗答辩工作。


(作者与发音人一家合影)


感谢中山大学南方学院文传系孙立主任在工作上的支持,若不是他的鼓励,也许我的步伐没有那么快;同事姚新明、杨萍、周秀梅、龙翔等常常听我吐槽,为我分忧;还有我可爱的学生们,他们帮助我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普查,并联系他们的家长作为我的发音人,不厌其烦地回答我的问题,尤其是黎东娴和苏思思,还陪着我在实验楼写论文,让我不至于太孤独。感谢我所有的发音人为我提供了丰富的写作素材,特别是袁秀琼刘起滨夫妇,你们的友情是我一生的财富。

           (作者与发音人合影)


最后,深沉的谢意留给我的家人:父母无数次地帮我回忆龙川话中最地道的说法,总是在我困难的时候出现在我的身边。公公婆婆在我攻博的最后一年舍弃家乡安逸舒适的生活,克服南北差异来帮我们带孩子,料理家务。我先生张术宽十几年如一日给我最深沉的关爱,当其他人不理解我,觉得女人何苦读博时,他始终坚定地支持我的种种选择,尽可能地为我挪出时间腾出空间,让我心无旁骛地读书写作。20153月,他体检发现身患重疾,到处求医,却仍全力支持我拼命冲刺论文,在我内疚纠结时给我安慰推我前行。接下来他仍要接受一系列的治疗,祈祷命运眷顾善良努力的他,而我们将携手面对生活的种种风雨,迎接属于我们的六月骄阳。小儿羽宸聪明懂事,因为父母相继读博,他自小陪爸爸去实验室做实验,跟妈妈去图书馆看书,不以为苦,反而乐在其中,他灿烂的笑容能让我忘记种种纷扰烦恼,他是我们不懈努力的动力之源。


“光阴荏苒须当惜,风雨阴晴任变迁”,攻博这一路走来,虽然经历风雨,充满艰辛,却终将在时间的酝酿下成为生命中弥足珍贵的微甜的回忆,携带满满的感激,我将坚持在方言的路上继续行走。


黄年丰

2015520


点击阅读原文

查阅更多精彩

图文编辑:张钟晶

责任编辑:老甘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