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方言与非遗(音频) | 李叶凡:以碗为舞,壮韵古朴——师宗耍碗舞(云南曲靖师宗话)

甘于恩 语言资源快讯
2024-09-12

由于微信公众平台推出新功能,“语言资源快讯”左边的名称并非原作者,而是公众号管理者,原作者将于大标题和文末显示,感谢各位读者的谅解!



以碗为舞,壮韵古朴

——师宗耍碗舞





在优美的舞蹈表演中,精致的扇子、手绢、鼓锣等常被用于增强舞蹈表演的感染力。然而,在云南省师宗县的黑尔、高良岭黑一带,竹筷和碗竟也成为了壮族人民舞蹈表演中的重要道具。



这种极具民族特色的舞蹈,叫做“耍碗舞”,壮语中称为“栾蝶”,是黑沙人民喜爱的有代表性的一种民间自娱性舞蹈,通常在春节、二月过小年、三月三等节日在广场表演。


碗舞由多人表演,人数不限,但须成双成对。舞者必身着盛装,手执竹筷和碗,用大拇指、食指扣住碗边,中指和无名指握筷,小指在筷下与中指、无名指夹住筷子,以筷碗相互碰击的声响为节而舞,发出节奏匀适的响声,无需其它乐曲伴奏。舞步时起时伏,动作粗犷大方,队形规整多变,舞姿十分优美。舞者时而转体,时而屈伸,舞者随着碗筷悦耳的敲击声配合得十分得当。



碗舞最初是用石碗、石筷,后随社会发展出现了瓷碗、不锈钢碗,相比之下,不锈钢碗更轻便,打击出的声音也更加清脆悦耳,在现代碗舞表演中不锈钢碗也最为常见。





耍碗舞在壮族人民中有一段优美的传说:很久以前,一对壮族母子相依为命,因无家可归而在深山老林一石洞内栖身。母亲偶然发现洞中有一只石碗、一双石筷,见石碗中放着三颗谷种,便在洞外将谷种播下。年复一年,谷子繁殖起来,儿子也长大成人,立起家业,盖了新房,渐渐人丁兴旺,生活安康。母亲九十寿辰时,已是四世同堂。就在祝寿时,母亲对子孙们说:我家之所以有今天,全靠石碗里的三颗谷种。于是全家人拿起碗筷手舞足蹈起来,并把祖辈艰苦创建家业的过程模仿了一遍。自此,耍碗舞成了壮族人民缅怀祖先的祭祀性舞蹈。



我们常说“艺术来源于生活”,壮族碗舞的许多动作就来源于壮民们平时的生产生活中,像插秧的动作、扬谷子的动作、收割的动作等,在舞蹈中均有体现,壮民们将日常生活融入舞蹈,使舞蹈更具生活性,也将壮族人民的勤劳表现得淋漓尽致。淳朴善良的黑尔人用碗舞表现的古风新韵,充满着浓郁的乡音乡味,在碗筷交响乐中演绎着对美好生活的热爱与向往!






END

本期编辑|李叶凡
本期音频|李叶凡
本期审读|黄敏
责任编辑|甘于恩
部分文字、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文章版权归【语言资源快讯】所有,

转载请注明出处
投稿信箱:jnufyzx@163.com


· 往期推荐

方言与非遗(音频)丨李叶凡:五彩的民族记忆—师宗壮锦(云南曲靖师宗话)

方言与民俗(音频、视频)| 李叶凡:师宗“神猴”闹新春庆佳节(云南曲靖师宗话)

方言与非遗(音频)|程佳雯:穿梭千年的文化——婺源傩舞(江西婺源话)

方言与非遗(音频)| 黄富强:赣南采茶戏(赣县湖江话)

方言与非遗(音频)| 姜婧:团团圆圆捏面塑(山东烟台话)


做语言资源保护公众号不容易,每天更新公众号更不容易,而每天提供新语料尤其不容易。很多读者还没养成打赏习惯,提倡每个月打赏一元钱,积少成多,我们的事业就有希望。谢谢各位!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语言资源快讯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