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科普知识有限的我怎么帮孩子打开未知?这里有照片和对话

晨宁Chenning 晨宁的 2022-07-20

☝🏻关注我,一起科学又艺术地育儿育己☝🏻


经一度很喜欢上pinterest找亲子游戏灵感,这个饱含创意的图片展示平台,几乎能用关键词搜到任何创意,精美绝伦。孩子喊无聊,自己缺灵感的时候,这个平台确实就是一扇窗。


兄弟倆也很喜欢,他们被五花八门的创意所折服,每个作品都直击兴奋点,跟着设计者的思路,就能照葫芦画瓢就能做出“用纸壳搭建出来的十件东西”,“橡皮泥的一百种捏法”,“乐高的五十种创意”。只要你想到的,那里都会有,你和他们,相差的就是一个关键词的距离,好比这样:



当图片上创意被兄弟倆折腾成手里的现实了,他们好兴奋,放在家里也赏心悦目。


然而,我怎么看怎么都觉得浑身不妥,有时甚至觉得是惊吓,这明明就是把别人的创意放在自己家啊,更甚的是,还经过了自己孩子的心和手。


要知道,这样一个按照别人设计好的步骤制作的作品


问题之一在于,是成人在驱动孩子,而不是孩子驱动自己。那个内在好奇的灵魂在哪里?


问题之二,每个孩子天生就有自带的观察方式和表达方法,然而,在升学考试一切标准化的大环境下,多样性往往被磨灭,不禁让人唏嘘。对于一个事物,一百个孩子有一百种表达的方式,每个作品应该都是不同的,而被设计好的亲子早教游戏,思维的多样性在哪里?


问题之三,这种活动通常是只做一次没有第二次的活动,缺少了一遍又一遍,每次用不同的方式,在不同方式中发现新奇的过程。仅仅玩一次,持续照亮学习和探索的光在哪里?


孩子心里的光和眼睛的闪亮都是大人需要去保护的,而频频使用别人设计好的创意未免就忽略了它们。


艺术表达一定是好奇心和探索欲的集合体,也往往并不是符合成人审美观的。我一直深信,任何类型的艺术表达上,创造的过程远远比结果更重要。




也许你发现了,在这个最初定位是亲子游戏的公号里,单纯看我们玩过的游戏参考价值是有局限的,因为我们的孩子兴趣迥然,性情各异。在某种层面上,游戏清单更不如亲子游戏背后的引导思路来得有价值。


我更希望你在这里,不仅仅能找到游戏灵感,引导方向,还可以撇开我的文章,用孩子的问题去调动身合适的资源,独立带着孩子去好奇和探索,这样你才能看到他眼里的光,和心中的闪亮。



1/ 爱观察的眼睛


你我都知道,要掌握任何的知识,光是学习和思考是不够的,这一切的输入如果没有持续输出辅助,也无法内化成自己身体的一部分。


一切的知识吸收和内化,都是靠不断的重复,很多游戏,光是玩一次,只是达到了消遣的目的,只有反复不停地变着花样玩,才能留下好奇和探索的痕迹。


输入+输出=学习


☝输入:以自身兴趣而驱动的学习,通过看书、视频、听课、博物馆,生活经历中得来。

☝输出:以各种形式去呈现学到东西,比如用橡皮泥、粘土、画笔颜料书写、纸壳、积木来展示和分享。


我们一起玩的亲子游戏,并非靠我凭空想象,或者从网上搜集到的灵感,更多的,是来自一双爱观察的眼睛。


我的手机里有三个清单:“孩子问的问题”,“孩子反复阅读的书籍”,“孩子喜欢玩的东西”,这些细枝末节的观察和记录都是投其所好的参考依据,根据这些去调动合适的资源帮助他们深入自己的疑问。


用我手机里的清单举个例子吧:


☝左图是孩子感兴趣的书籍清单,记录格式:书名、作者、孩子的问题、扩展学习的活动。比如说《神奇校车-水的故事》,乔安娜柯尔著,问题:水库里的水为什么要加漂白粉?扩展活动:在游泳池留意一下漂白粉的味道。


☝右图是孩子的问题清单,记录格式:主题(鼓励他用自然拼读记录),问题,他的回答。比如:打印机:打印机怎么知道电脑要打印什么?他的答案:信息通过空气从电脑传到打印机。


必须晓得自己知道什么,不知道什么,才能去找认知升级的途径,这往往是我们大人都不一定能做到的。


你应该深有体会,孩子的问题实在太多了,有时深奥到我们无法立刻给出答案。所以,我利用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这个朴素的方法,让自己记住他们的问题,日后再去调动资源找答案。


很喜欢“足智多谋”这个词儿,能善用和调动自己身边的资源去打开未知,这样的学习方法比追求效率完成任务,掌握考试技巧,对知识死记硬背有着更长远的意义。


聪明、伶俐都是天生自带而无法控制的,而足智多谋则是后天能通过训练而一技傍身的本领。


2/ 发现资源和思维对话


记录问题之后,就是考虑如何调动身边的资源,整理和孩子的思考对话了。这一切的活动都是从一句简单的问题开始,我用照片和对话记录了下来给你们看看:


孩子的对话和问题:


Magnus (3岁): “哥哥为什么会有彩虹?”

Siggi (5岁): “下过雨之后就有彩虹了”

Magnus: “那今天会有吗?”

他们倆一头埋在了窗户边,抬头看明媚的天空看了好一阵儿,Siggi转头问我:“妈妈不下雨会有彩虹吗?”


他倆好奇地望着我。我和他们对视了一下,“你觉得阳光是有颜色的吗?”


Siggi想了想:“光是黄色的!你看看我画的太阳!”他指着墙上贴的画儿,有一团黄色的大圆球,散发着黄色的射线光。


“很好!”我说,他显然对自己的答案特别满意。


对待问题大人需要做的功课:


秉持着“对待孩子问题,提供更多的反问”的理念,我把这次对话记录了下来,放在了“孩子问的问题”的清单列表里。那天晚上,我想来想去,应该怎么去探索光的问题,在搜索引擎上打下“explore light”(光的探索)跳出了千百条相关的科普知识,其中,三棱镜的这个概念吸引了我。


(这里就不科普了,大家放大看百度百科的解释)


家里有一个奖杯,正好是三棱镜做的,完美极了。第二天,又是个阳光明媚的下午,我把它拿出来,说“这是三棱镜,爸爸的奖杯,你觉得它能出现彩虹吗?”



他们一张不以为然的脸,不过在阳光下不停地扭动下,桌面上突然出现了一条小彩虹,两个人兴奋地跳起来“看,彩虹!”。



Siggi:“为什么无论用手遮挡,还是用纸覆盖,这个彩虹一直都在?”

我:“你试试把纸竖起来?”



探索问题的扩展:关于“影子”


Siggi:“彩虹到了一半就结束了?”

我:“那彩虹无论照在哪里,都是一样长的?”

他拿来各种玩具试了试,彩虹都在同样的地方截止

我:“你记得你有影子吗?”

Siggi:“对,那是我的好朋友”

我:“那你的影子是不是走到哪里都是一样长的?”

Siggi: “中午和黄昏时的影子不一样长”

我愣了一下:“那现在是中午吗?”

Siggi:“是”

我:“既然现在一直是中午,那影子会突然变得像黄昏一样长吗?”

Siggi笑了笑,意味深长地:“喔~~不会”


关于影子我只有基本的科普常识,无法说出太多所以然,这时我记录下来,日后可以再去深挖这个话题。



我鼓励他们把观察到的画下来




探索问题的扩展:关于“彩虹”


他们不停地把三菱镜挪来挪去,彩虹时有时无


我:"你现在知道彩虹是怎么来的吗?"

Siggi:"是太阳照到三菱镜上来的"

我:"那天上有三菱镜吗?"

Siggi:"我不知道,你知道吗?"

我:"这个问题妈妈也不太确定,不如我们去youtube找找答案吧?"


我在youtube上搜索“how rainbow is formed"(彩虹是怎么形成的),找到一个科普视频。我们发现,光里本身就有好多颜色,只是眼睛看不见而已,当它通过三菱镜时,光线被打散成了七种颜色。当下雨时,雨滴有三菱镜的效果,当光射上去反射出来,就出现了彩虹。



后来我们又聊了聊光是如何透过三菱镜反射成彩虹的,很惊喜地看到他把光线透过三菱镜的整个过程都画了出来了。




你们可以看到,整个过程始于对话,我只是调动了手边的资源让他们进一步探索,至于想探索到什么程度,都由他们自己决定。


3/ 扩展分享学到东西


切题地说,我的科普知识储备很局限,经常会被孩子问倒。然而,回答不了不重要,重要的是,是否有认真对待这个问题。无论是去博物馆、图书馆、生活或旅行,上网搜索甚至给领域里最专业的人发邮件提问,这些都是寻找答案的输入方式。


当有了知识的输入,大人可以准备好材料,比如用橡皮泥、粘土、画笔颜料、纸壳、积木,让孩子展示和分享出来,构筑兴趣与作品之间的桥梁,用输出带动输入去完成学习的内化。


随着时间推移,孩子们自然就有和他人分享“自己学到了什么了”的习惯了,而这种分享并不是为了出成绩,博赞赏,取悦任何的人,而是发自内心地喜欢做,想做。


很喜欢这本皮埃尔帝国迷宫大侦探,那就用乐高小粒造一个属于自己的迷宫


☝参加给小鸟建房子的活动,对鸟觅食的过程很感兴趣,那就用回收纸壳造一个喂食器挂在鸟房子旁边吧


☝热气球怎么升起来,试试将气球拴在空瓶子上放在烫水里,气球就会鼓起来


☝对《棕熊棕熊,你看见了什么》里的绵羊感兴趣,那就用橡皮泥做一个绵羊吧


☝一度最爱看的书就是“烘培书”,不如就亲自一起做巧克力蛋糕吧


希望这些思路能带给你一些启发,知道如何采用输入+输出的方法去扩展学习,无论是孩子课堂上的学习内容,还是在课外随机的兴趣,这一切都要基于是他喜欢的,而并非是我们想灌输给孩子的。通过感兴趣的学习,你会发现他眼里有光,心中有闪亮,而不感兴趣的学习则会费时费力落个徒劳无功。



总结一下,科普知识有局限的父母怎样帮孩子打开未知?


1. 爱观察的眼睛

留心孩子的问题、爱看的书籍、爱玩的玩具

2. 发现身边的资源

书籍、网络、博物馆、日常生活、与专家对话

3. 与孩子思维对话

用反问和发散问题的形式扩展感兴趣话题

4. 扩展分享学到东西

用开放性材料橡皮泥、粘土、画笔颜料、纸壳、积木、书写去展示和分享



孩子再问到你回答不了的问题

你会怎么做?



晨宁 2019年3月 纽约



输入+输出=学习的游戏案例


把儿戏国置顶星标,咱们来一起聊聊吧



「 我是晨宁,住在纽约,哥哥Siggi(5岁)/弟弟Magnus(3岁),我们喜欢一起自创早教游戏和体验生活。这里分享着日常玩耍、学习、生活、好物和育儿育己的二胎故事,北欧和中国家庭融合的心路历程,和我学习儿童发展和教育心理学的心得体会。」



微博:@儿戏国

微信公众号:儿戏国

科学又艺术的亲子生活方式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