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十年毕业寄语 | 村落就是没有围墙的学校

想你们的 喜林苑LindenCentre
2024-08-30


2011年,喜林苑完成了对深藏在喜洲染衣巷的“卓庐”杨卓然院的修缮,继承杨卓然先生崇文重教的精神,将这个书香门第真正变成了一座小小的学校。


自此,喜林苑的“在地教育实践”依托于杨卓然院开展,来自全世界各地的一批又一批的大小朋友们,在这个“秘密基地”留下了自己的故事。


时间走到2020年,“卓庐”作为喜林苑第一个教育营地,也走到了第十个年头。我们翻阅往历的一份份学习档案、纪实影像、导师访谈,看着曾满怀新鲜来到这里,又满载成长不舍离去的千百张面孔,许多思绪翻涌心头。


正值毕业季,十年间陆续从喜洲这所没有围墙的乡土学校“毕业”的你们,还好吗?


我们编写了这份跨度十年的“毕业纪念册”,想要再次回顾你们的故事。


如果屏幕前的你对我们的杨卓然院还有些陌生,也希望你能从这些回忆中找到触动自己的部分。



西德威尔友谊中学 | Since 2011

Sidwell Friends School 


<<  向 左 滑 动  >>


在过去十年的每一个春天,美国西德威尔友谊中学的高中生们都会如期来到喜洲,在这里完成长达4个月的学分课程项目——“乡土中国实践调查”学期(China Fieldwork Semester)


期间,每一位学生都会用一个月的时间向当地一位手工匠人拜师学艺,学习技艺本身,同时了解匠人的生活、这门技艺随历史的演变、它的社会背景和文化内涵等等。


每年学生都会留下几本基于亲身体验和观察撰写而成的关于喜洲的书本记录(我们都珍藏在喜林苑图书馆中,欢迎借阅),也有不少学生之后选择继续来中国学习、回到喜洲看看。



延伸阅读:《小捶敲过一千年,来自“白宫私塾”学生的笔记》



延伸阅读:专访CFS项目发起人——可爱又独特的中国近现代历史博士John Flower华老师


华老师总是说,你们要自己去寻找答案:什么是地点?如何来定义它?在这个地点人们如何生存和生活?是什么共同的信仰把当地人凝聚在一起?


多年过去,你们是否依然在寻找着答案?你们是否还依然把“等一等”挂在嘴边,在周遭这个运转得越来越快的世界里,愿意沉思,愿意慢下来,愿意花两个星期了解一座破败的老房子?


疫情期间,华老师也向我们发来了问候和祝福

感谢如此温暖的文字:





上海美国学校 | Since 2012

Shanghai American School 


<<  向 左 滑 动  >>


自2012年起,上海美国学校每年会选拔16位八年级学生,把他们从繁华都市带到西南小镇,参加为期四周的“云游校园”(Microcampus)项目,在非舒适区里,用“服务” 换“故事”


走出了校园,才到了真正的校园。平均年龄13岁的孩子们,要与60多岁的当地老人相处两周,通过“服务他们”获得听故事的机会,并用镜头记录下老人的故事和自己的感悟。所有这些短片构成了一个系列:村落的声音(Voices of the Village)。


半路出家的音乐人、想看世界的老裁缝、写自传的老李、眼光毒辣的古董商老杜……一个个真实质朴的镜头,一段段普通人一生中的骄傲与错过,目前《村落的声音》系列短片已累积百部

延伸阅读:四部短片赏析——《闪亮的大爷》



延伸阅读:专访Microcampus项目发起人Craig Tafel——《云游校园:”这不是未来的教育,这就是教育本身。”》


你们现在是否还时常想起这些面对面唠家常唠出来的故事?你们现在每天做什么?一定要抓住的理想是什么?最骄傲的时刻是什么时候?


现在的你会怎么回答?

50年之后呢?



美国明德大学 | Since 2018

Middlebury College


<<  向 左 滑 动  >>


延伸阅读:《金梭岛环境学习 | 喜林苑×美国明德大学》


2018、2019年夏天,美国明德大学师生都带着暑期环境学分课程(Middlebury School of Environment)来到了喜洲,在苍山洱海间“上山下海”,探索当地的环境与人之间的关系。


在“中国与环境”课上,他们研究环境历史,以及当下人们观察环境并与之互动的方式。学生们亲手印制甲马版画,然后去到甲马故事里的地点,寻找传统神话故事与保护湖泊、森林和生物多样性的联结点,串连起当地的宗教、人文和生态。


老师带学生们出去研习喜洲各个角落的宣传语——保护洱海、鼓励参军、村规民约——思考它们背后产生的原因,以及对社区和环境的影响。


学生们最后会通过一个有说服力和吸引力的视频故事讲述这段时间的经历和探索,告诉大家环境措施的重要性和益处,以及自己的真实体验,锻炼“环境领导”者必备的讲故事技能。



延伸阅读:《过去三周,这群美国学生忙着上山下海》



旧金山普利西学校 | Since 2018

Presidio Knolls School


<<  向 左 滑 动  >>


普利西学校是美国旧金山的一所汉语沉浸式学校,为了让孩子们浸入到真正的中国语言和文化环境中,普利西会定期带小学高年级的孩子们到中国一些具有深厚历史文化的小镇或乡村进行两周的学旅。喜洲便是他们的目的地之一。


这个学旅项目围绕当地人的生活展开,以讲故事的方式呈现。孩子们从寺庙开始,了解当地人的宗教信仰;通过手工艺活动,熟悉大理传统文化;再和一个陌生的店主或手艺人相处3-4天,一点点挖出TA身上的故事,最后用中文把自己挖到的故事讲出来。


在活动的最后一天下午,普利西学校的老师们会与喜林苑共同组织一场孩子们的中文故事分享会,邀请所有愿意来倾听的客人们参加。


孩子们娓娓道来的人物故事,装载了喜洲的变迁,以及生活在这里的人们的手艺和回忆。


这些穿梭在旧金山与大理喜洲之间的文化小使者们就像一颗颗蒲公英的种子,把这些长期被遗忘和忽略的故事,播撒到了更多更远的地方。


延伸阅读:《旧金山与大理喜洲的文化小使者们》



延伸阅读:专访普利西学校中学部创校校长Mike Levy——《为什么我们要到一个陌生小镇讲故事》



美国凯利商学院 | Since 2018

Kelley School of Business


<<  向 左 滑 动  >>


2018年起,凯利商学院将其针对MBA学生的“全球商业及社会企业”项目(The Global Business and Social Enterprise)实践地点从上海挪到了云南大理


MBA学生们来到一个陌生的环境,学习了解这里的历史和文化,并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为当地中小微企业提供管理咨询,改善企业经营现状。


项目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全球商业视野与社会责任,同时也为当地带来了新的商业理念与管理方法,推动当地经济发展。


延伸阅读:《B-School下乡记》



喜林苑自主项目们 | Since 2018

Summer-Winter Camps


01

Nina的十日定制学旅

<<  向 左 滑 动  >>


来自美国加州的14岁女孩Nina,总是钻在手机里。Nina的爸爸把女儿送到喜林苑,希望女儿能走出自己的手机,与世界建立些真实可触的连接


2018年6月,我们为Nina定制了十天的学旅计划,包含日常中文对话、历史学习、书法练习、学做中国菜、参观寺庙教堂、体验扎染艺术等。学习结束之际,我们安排了一次Nina的学习成果分享会,请她与爸爸和喜林苑的老师们分享这十天的经历。


延伸阅读:《老爸不想14岁女儿钻在手机里,想让她感受真实的人和生活,把她从加州送来云南小镇10天...》



02

自然生物多样性冬令营

Biodiversity Winter Camp

<<  向 左 滑 动  >>


2018年12月,我们联合两位美国导师举办为期一周的自然冬令营之旅 —— “观察的艺术”


课程结合了生态学理论的讲座,小组田野实践,还有独立探索活动,旨在培养孩子们打开自己的五感,发现、识别、描述与记录平时未曾注意的声音与事物。


7天,喜洲小镇和高黎贡山,8个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孩子置身于大自然中,慢慢找到自己的观察之道。


延伸阅读:《2018年冬季,城市里的你错过了什么?| Notice the Unnoticed》


(对了,我们的导师还在教孩子们独立识别鸟类的过程中,编写了一本记录在喜洲过冬的50种鸟类的《喜洲飞鸟集》,欢迎到喜林苑图书馆借阅!也欢迎到喜林苑露台观鸟!)



03

影像工作坊 Studio Klasse

(少儿、青少年、成人)

<<  向 左 滑 动  >>


2018年起,喜林苑与中、美、德优秀电影人合作,针对不同年龄层学员发起多期影像工作坊,并提供奖学金支持多名本地白族学生参与其中。


以喜洲的人事物为主题,学员们共计创作出了数十部定格动画、纪录片、MV、剧情电影、概念短片等形式多样的作品。


每一期工作坊结束后,都会在喜林苑举办简单而隆重的首映式,向社区中所有居民发出观看邀请——看看这群年轻人在你们生活的地方发掘了什么样的故事。


至今,已有三部学员影像作品入选美国、希腊、新西兰的国际电影节


延伸阅读:


2019少儿影像工作坊全程回顾 -《玩泥巴的年纪,却在玩电影!10岁小孩7天拍出了一部人文历史纪录片》


影展获奖及提名作品展映 -《15岁的少年用电影说话时,他们在说什么?》


专访48小时影像实验导师Joan Grossman -《48小时影像实验究竟能学到什么?》




04

艺术建造工作坊

Architecture+Design Thinking

<<  向 左 滑 动  >>


2019年夏天,喜林苑首次与两位国内优秀青年建筑设计师发起「艺术建造工作坊」,7个孩子在喜洲围绕在地人文与风物展开艺术创作。通过对外的观察感知,抵达内心对美的表达与创造。


孩子们从观察日常生活的物品,再抽象成绘画、建模,最终创作出了一个个别有生趣的真实艺术装置作品。现在,这些装置依然呈现在喜洲的各个角落,为社区带来了不一样的风景和空间。


延伸阅读:专访艺术建造工作坊导师冯金铭、吴梦茜 -《其实,每个孩子的心里都藏着一个“达芬奇”》




05

创意写作工坊

Poetry+Creative Writing

<<  向 左 滑 动  >>


2019年7月,我们和孩子们在喜洲度过了快乐而“奢侈”的10天。孩子跟着两位美国导师学习英文创意写作,并学会观察、感受周围事物


孩子们从寓言故事、诗歌学到纪实文学,渐渐地,她们越来越自信,能够在课堂上大声地朗读自己的作品。每次完成写作训练,老师和孩子们互相传阅自己的作品草稿,互相提出反馈和建议。学会从他人身上得到新的启发,这也是成长的一部分。


延伸阅读:《这是童年,是三个孩子“奢侈”的十天》



不同主题、不同年龄,但同样拥有着走出校园、走出城市的勇气,同样收获了沉浸在大理独具特色的传统人文和自然环境中的快乐——徜徉天地之间,学习本无围墙





真实生活里的倾听、对话和理解是教育的本质,我们希望学生们能通过项目式学习解决真实世界中的复杂问题,并意识到谦虚、坚韧、自我批判的重要性,不断地操练这些品质。只有这样,他们才能负责任地使用现在以及今后可能拥有的能力、力量和权利,更好地应对一个不断变化的世界。


· 喜林苑教育项目理念 ·

延伸阅读:听说喜林苑在做教育?



“同声相求,同气相应”,喜林苑随时期待着与教育理念相契合的同仁们探讨教育项目合作:


邮箱:education@linden-centre.com

电话:191 4326 1934(微信同号)


附喜林苑杨卓然教育营地详细介绍:

《喜林苑 | 杨卓然院》




↑ ↑ ↑

“卓庐”里漂亮的木头物件

都是当地木匠手工定制的!

点击图片看更多营地照片~



     


毕业快乐,

祝从这里毕业后跃入人海的你们,

永远是奔涌不息的浪花。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喜林苑LindenCentre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