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拯救瓜头鲸

万小军 中国慈善家杂志 2021-07-24

建立搁浅鲸类救护网络,一旦遇到类似的情况能够及时有效介入

浙江台州,几头瓜头鲸被救援人员营救上来。

连日来,浙江台州12头集体搁浅的瓜头鲸引发人们关注。
 
事情发生后,当地组织了多方力量开展救援,除发现时已死亡的3头和放归途中死亡的2头外,目前已有6头瓜头鲸被成功放归大海,还有1头在当地养殖场暂养观察,经专家评估,其生命体征并不乐观。
 
当地有关部门已将死亡的瓜头鲸进行冷冻。
 
总结此次救援,专家建议,可在沿海省市建立搁浅鲸类救护网络,以提高类似事件的救援能力。
 
搁浅的“大鱼”
 
最早发现瓜头鲸的是附近的渔民。7月6日早上7时许,当地渔民趁着退潮来到头门港北洋坝滩涂捡拾螺贝,刚上堤坝,就看到滩涂上躺着多条“大鱼”,体长大约两三米,相隔百米分三个点位分布着12头。其中一个点位有8头,另外两个点位分别有3头和1头。
 
这些通体黑色的“大鱼”躺在滩涂上,不时甩动尾鳍拍打挣扎,溅起泥水。闻讯赶来的渔民越来越多,有渔民报了警,民警赶到后联系了渔政等部门,请求专业救援。起初,村民们以为眼前的这些“大鱼”是海豚,经多方专家仔细辨认,最终确认是瓜头鲸。
 
等待专业救援人员到来之前,民警与当地渔民一同先行开展救援,发现其中3头已经死亡。紧接着,台州市、临海市两级公安、港航渔业、消防救援等部门陆续赶到现场参与救援。在此之前,当地并没有发生瓜头鲸搁浅的事件,12头瓜头鲸集体搁浅在全国也罕见。

大家通力合作,利用绳索,一点点将搁浅的瓜头鲸挪到岸边。
 
“瓜头鲸搁浅的原因有很多,受自身疾病、海洋污染以及声呐干扰等多方面因素影响,很难精准判断。”中科院水生所副研究员郝玉江对《中国慈善家》分析,由于瓜头鲸是群居性很强的动物,当中有个体出现搁浅或死亡时,其他瓜头鲸会存在寻找同伴的行为。
 
面对从未见过的瓜头鲸,现场救援人员的本能反应是让瓜头鲸泡在水里,保持体表湿润。大家通力合作,利用绳索,一点点将搁浅的瓜头鲸挪到岸边,在挖掘机未到来前,徒手刨出深坑,供瓜头鲸容身。临海市海洋与渔业执法大队负责人朱雨朋赶到现场时,滩涂上已有不少人在进行营救,他告诉《中国慈善家》,除了当地公安、消防、应急等部门联动,一些民间救援队也带来了橡皮艇等设备赶来救援。
 
救援人员站在一米多深的水坑中托举瓜头鲸,安抚情绪。在与专家会商后,现场救援工作进一步细化。比如,不要堵塞瓜头鲸的呼吸孔,需要不停地给它浇水。而为了减少高温的灼晒,人们在滩涂上还为瓜头鲸搭起了简易的遮阳棚。

全民营救

一些热心的渔民还从家里带来了棉被、毯子,用水浸湿覆盖在瓜头鲸身上降温,还有的渔民拿着水桶、脸盆往返搬运干净的海水……

渔民把浸湿的毯子盖在瓜头鲸身上,给它们降温。
 
经过救援,来自台州海洋世界的饲养员注意到,瓜头鲸性情稳定,建议待涨潮后可顺势放归大海。救援人员将先救起的2头瓜头鲸送到了白沙湾救治中心,并于当日晚上7时许放归,但放归后的瓜头鲸依旧冲滩搁浅。
 
对此,朱雨朋认为,可能是瓜头鲸的声纳导航系统出现问题,由此失去方向感。考虑到瓜头鲸可能会再次搁浅,在不确定它们的导航系统恢复正常前,救援人员决定暂停放归剩下的瓜头鲸。
 
救援计划也进行了调整,剩下的7头瓜头鲸有2头被送到台州海洋世界暂养,其余5头送往当地的一家渔业养殖场、浙江宏野海产品有限公司暂养观察,待专家评定符合放归条件后再进行下一步的行动。
 
见到转运来的瓜头鲸时,宏野公司一位秦姓工作人员看到其中两头皮肤表面有擦伤。他告诉《中国慈善家》,接到救助瓜头鲸的指令后,公司安排了近三十位人员参与外围的支援保障工作,包括腾出一块养殖塘,搭起遮阳棚,“每小时投放一次700斤冰块给瓜头鲸所在的养殖塘平衡水温。”

瓜头鲸营救现场。目前已有6头瓜头鲸被成功放归大海,还有1头在当地养殖场暂养观察。
 
7月6日晚上9时许,在白沙湾冲滩的2头瓜头鲸再次转运,投放到15米深的海域成功放归。
 
7月7日,经专家团队评估,剩下的7头瓜头鲸,有6条达到放归大海的标准。救援人员决定当晚放归,不幸的是其中2头在放归途中死亡。
 
中科院水生所副研究员郝玉江判断,这2头死亡的瓜头鲸可能是因为环境的改变产生应激反应所致。在人工环境下,瓜头鲸都会表现出应激反应,包括在捕捉、搬运、护理等操作过程中,以及车辆产生的噪音这些外在的因素都会对瓜头鲸产生影响。“尽管这些操作是希望它舒服一些,但对它来讲都是应激的一个状态。”
 
目前,还暂养在养殖场的最后1头瓜头鲸的状况也不容乐观。救援人员对这头瓜头鲸做了几次血检,指标结果显示白细胞非常高,存在严重感染。郝玉江分析认为,这可能跟瓜头鲸搁浅时间长、吸入了污泥以及救援过程中可能造成内脏器官受损有关。

应建立搁浅鲸类救护网络
 
公开资料显示,瓜头鲸分布于热带海域,偶尔也在温带海域活动,在我国见于台湾的苏澳、东港附近海域。喜欢集群、牙齿数目多是瓜头鲸的显著特点。

喜欢集群、牙齿数目多是瓜头鲸的显著特点。
 
郝玉江告诉《中国慈善家》,搁浅鲸类的救助工作本身就非常困难,大型鲸类发生搁浅,大概率没有生还的机会。小型鲸类搁浅后,在发现、护理及时和方法得当的情况下存活率较高。但也应根据情况来区分看待,他进一步举例,类似这种群居性强的鲸类,搁浅的鲸鱼往往自身就带有一些内在的疾病,这是造成搁浅的一种原因。
 
“但有些个体是随着群体一块搁浅,它本身的生理状况可能没有太大问题,只是由于这种群体性的行为,和其他的个体一块搁浅了。”郝玉江说,在这种情况下自身有疾病或已经严重受伤的鲸类存活的可能性小,因此,针对不同生命体征的鲸类要采取不同的救助措施。
 
这次营救瓜头鲸,当地协调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一个显著表现是全民参与、爱心接力救援,这些让朱雨朋和郝玉江感受颇深。不少人将拯救瓜头鲸与此前云南一路逛吃的亚洲象联系起来,郝玉江认为,这体现了人们对野生动物保护意识的提高。
 
同时,也应看到在救护的技术层面还有很多提升的空间。面对未曾见过的集体搁浅的瓜头鲸,现场人员都缺乏救援经验,郝玉江建议,沿海省市可通过此次救援总结经验,比如在当地招募志愿者进行鲸类救护知识培训,进一步了解搁浅鲸类的救助措施。
 
此外,还可发挥海洋世界、海洋馆的资源建立搁浅鲸类救护网络,一旦遇到类似的情况能够及时有效介入,提高救援效率。“这些海洋馆有包括担架、运输箱等专业设备,更重要的是他们有训练员、兽医等专业人员。”
 
瓜头鲸属于远洋深海鲸类,人类极少有机会能与之产生交集。在专家看来,已死亡的瓜头鲸是难得的生物学研究样本。郝玉江对《中国慈善家》表示,如果对这些死亡的瓜头鲸进行解剖,可帮助判断瓜头鲸搁浅死亡的具体原因。“在解剖过程中可以采集一些样品进行分析,包括它体内的污染物、身体结构,为我们进一步了解这个物种做深入的科学研究。”此外,解剖完以后,还可以做成动物标本放在博物馆供展览,起到科普作用,让更多人了解这个物种。

图片来源:临海市委宣传部供图
图片编辑:张旭
值班编辑:邱宇

    往期推荐
以色列实现全民免疫,怎么做到的?当了20多年校长,他专为“问题孩子”办了所学校进藏的游客,请携带好你的垃圾!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