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披头士是如何成为神话的?

酒肉和尚 NOWNESS现在 2019-06-30

56年前的现在,EMI 旗下的 Parlophone 公司发行了一张石破天惊的专辑,它不但从根本上改变了整个业界的生态,更可以称得上是改变了整个世界。它就是 The Beatles 处女作《Please Please Me》。NOWNESS 抛开那些满是赞美的老生常谈,甩开厚厚的“专业乐评”课本,就浅叙旧事,和大家聊聊这张专辑的来龙去脉。




一切还得从灵魂人物 John Lennon 说起。Lennon 的妈妈Julia 在他小的时候把他寄养在亲戚家里,虽然自那时起他成了一个性格自我的放养娃,但一直以来,擅长音乐的 Julia 教儿子和他同学弹班卓琴,给予了他音乐与陪伴。

约1949年的 John Lennon 与母亲 Julia

Lennon 上中学时,从小爱好音乐的他跟校友组建了 The Blackjacks,因为和当地一个乐队重名,很快就谦让地换了一个名字:The Quarrymen,取自母校,利物浦的 The Quarry Bank High School。随着年纪增长,他独当一面,招贤纳士,领导范儿十足。可惜因为种种原因,成员来来去去,乐队始终难有一个固定班底。

1957年,The Quarrymen 在利物浦的一个教堂外演出,

这一天 John Lennon 遇见了 Paul McCartney

1957年,John 邂逅了小自己两岁的 Paul McCartney,和 Lennon 的灰色童年不同,这位来自另一学校的学霸弟弟从小生活稳定,品学兼优,学过钢琴小号吉他,进过唱诗班,但和 Lennon 差不多的是,McCartney 自己也并没有经过什么专业的乐理知识训练,都是野路子。McCartney 当时并不是一个完美的吉他手,但他在与 Lennon 的磨合中渐渐与之成为了好搭档。

1957年 McCartney 加入后,The Quarrymen 的首次演出

和 McCartney 熟识的同校校友 George Harrison,经介绍在1958年也加入了乐队。起初,Lennon 嫌 Harrison 是个小屁孩,不予采用,但 Harrison 证明了自己的实力。人员更替的过程中,最终乐队形成了只有三个吉他手的奇特局面。不过面对乐队没有贝斯手和鼓手的质疑,他们说:“节奏就藏在吉他里。”

那 Ringo Starr 在哪儿呢?别急,他上世纪60年代初还是 The Hurricanes 的鼓手呢。

1958年,The Quarrymen 进行婚礼演出




几年来,他们用不同的名字征战了大小沙场,启用了不同的人掌舵事务,过了没钱买设备的苦日子,Lennon 个人更经历了丧母之痛,乐队濒临散伙,但始终都没有把三人彻底分开,“官配”Lennon 和 McCartney 还在一起写歌,小鲜肉 Harrison 和他们也是抬头不见低头见。

1958年,The Quarrymen 进行婚礼演出

之后,Harrison 错过了自己所在乐队 The Les Stewart Quatest 的一场演出,他和成员 Ken Brown 因此被开除了。为了要给俱乐部老板 Mona Best 一个交代,Harrison 机智地想到了 Lennon 和 McCartney,他和 Brown 招募了他俩,四个人在一起以 The Quarrymen 之名重出江湖,在新开的俱乐部 The Casbah Coffee Club 小获成功。

1959年,The Quarrymen 在 The Casbah Coffee Club

但世上的事就是没个准儿,Brown 因为一场病和三人分道扬镳,Lennon 邀请朋友 Stuart Sutcliffe 带资进组,担任贝斯手,两人想出了 The Beatles 这个日后红遍全球的名字,而 Mona Best 的儿子 Pete Best 也担任了鼓手。五人阵容的原始甲壳虫正式成军,离开利物浦的“披头士在汉堡”更成为一段传奇经历。

1960年,The Beatles 在汉堡演出

可即便是这样的他们,离成功还是很遥远。真正的转折点,出现在遇见伯乐 Brian Epstein 之后。乐队在德国汉堡之旅结束后,回到了利物浦,开始在 Cavern 等俱乐部表演。这次旅行对 The Beatles 的意义不言而喻,拿了经验值也壮了胆儿,横跨五个月在 The Top Ten Club 的驻守,不但业务能力飞升,更狠狠刷了存在感。

1960年代早期,The Beatles 多次在 Cavern 俱乐部演出

在这段经历内,还不得不提与 Tony Sheridan 合作的专辑《My Bonnie》,只不过那时候他们的名字被 Polydor 公司换成了 The Beat Brothers,因为 The Beatles 听起来太像德语粗话里的男性生殖器。


就是这张专辑,吸引到了唱片店经营者 Epstein 的注意。当时有人求买这张唱片,嗅觉敏锐的 Epstein 立马get到了商机。之后他杀到 Cavern 观看了他们的表演,大为震动之后,便决定要当他们的经纪人。

My Bonnie, 1962

Epstein 是个大刀阔斧雷厉风行的人,首先他把乐队的皮衣扔掉,让他们穿上了漂亮得体又时髦的新西装,连同摄影师 Astrid Kirchherr 打造的马桶盖发型,为日后的“披头士狂热”打下重要的基础。接着他带着乐队四处奔走,在几经挫折(重要的 Decca 面试以失败告终)后终于与 Parlophone 的 George Martin 正式联姻,合约稳了。可是此时 Pete Best 的技术受到了这位“第五只甲壳虫”的挑剔。

那时候弹贝斯的 Sutcliffe 早已经离开了乐队,选择继续求学,McCartney 替他接盘了,唯一的矛盾点就是 Best 的鼓技。跟与 Sutcliffe 略显幼稚的矛盾原因不同(他们嘲笑他小小的尺寸和大大的 ego),Best 的危机解释了成功必须付出的牺牲。

1962年,Harry Whatmough 为其拍摄的宣传照

录都录了N多东西了,Martin 和男孩们对他就是不满意,Martin 自己准备物色鼓手。其实乐队早就相中了,谁呢?那就是之前与他们结缘的 Ringo Starr,Starr 在1962年8月正式加入了披头士,无奈之下 Pete 只能打包回家,尽管他妈妈 Mona 为乐队付出不少,但实力不够谈别的也没用。

1962年,Ringo Starr 加入 The Beatles

风波还没完,这边厢 Martin 一直对乐队自己找的鼓手存有疑虑和不满,暂时让 Starr 穿了小鞋(Martin 竟然认为老他们十岁的 Andy White 能呆乐队里,真是神逻辑,但很快 Starr 就获得了 Martin 的肯定),那边厢他们的初始迷妹对乐队更换 Pete Best 表示强烈抗议,因为 Best 已经有不少的粉丝了(悄悄告诉大家,Best 长得超帅)。

可时间可以冲淡一切,日子一天天过,并没有谁能抵挡乐队进步的脚步,他们录单曲、打榜、表演,整个1962年末到63年初,几乎都生活在这种节奏下,忙得热火朝天,而曙光就在眼前。

1963年,The Beatles 在伦敦演出




1963年春天,《Please Please Me》终于发行了。按下播放键,“1,2,3,4!”,朝气蓬勃的开场,立即使人沉浸在酣畅淋漓的 Merseybeat 节拍当中。在专辑中,你时而能体会到 Lonnie Donegan 那般迸发的连贯的激情,却又被分明的 beats 隔开;你能触摸到猫王那样的温柔黄金之心,却多了一份青春的稚气。这股子新锐的气息是前所未有的。

Please Please Me, 1963

放到现在或许有些难以置信,但整张专辑都是现场录制的,只不过地点选在了录音棚而已。乐队只花了不到一天就一气呵成将单曲以外的10首歌曲录好了。这不奇怪,当时又不是如今制作人的百万修音时代。整张专辑没有经过任何后期加工,连口琴都是当天感冒的 Lennon 现场吹奏的。和音更不算完美,但音准却没有任何问题。

1963年,The Beatles 在 Abbey Road Studios

录制专辑《Please Please Me》

这和我们熟知并热爱的《Sgt. Pepper's Lonely Hearts Club Band》所开创的局面完全对立,而从其中也可以看出两件事:Skiffle 的纯粹和迷幻的复杂与激进。我们承认 The Beatles 中后期的伟大与不凡,但是作为根源摇滚的末班车,也只有先老老实实上了车,才能有机会一睹“迷幻钻石星球”的壮丽景观。

Sgt. Pepper's Lonely Hearts Club Band, 1967

专辑录是没录多久,但筹备过程不轻松,费了老大劲儿。那时候,要是不够红,别说专辑了,连单曲都悬。单曲《Please Please Me/Ask Me Why》登上了UK榜冠军后,Martin 才真正动了做专辑的想法。可是原创歌曲不够,所以又找了6首翻唱。在单曲选择上,Epstein 眼光锐利如隼,但专辑的构建需要更专业的 Martin 来拿捏。

Please Please Me/Ask Me Why, 1963

原创八首歌,其中两首在英国本土打了单,采用A面带B面背靠背的方式打出四首歌,《Love Me Do》是他们录的第一首歌,自然先打,《Please Please Me》是后来写出来的,旋律的完成度明显超越前者很多,但《Love Me Do》的价值却藏在他动感的节拍中。抛开动听的旋律不讲,咚咚作响的节拍,才是这一张专辑的真正主题。这些节奏是少年的摆动,更是少女的粉红色心跳。

Love Me Do, 1962

虽然接近一半的歌都是翻唱,但在当年却是稀松平常的事情,这些翻唱歌曲都是他们常在俱乐部中表演的,已经非常熟练,Martin 的目的除了趁着单曲的走红趁热打铁,还为了重现 The Beatles 的表演气势。


值得一提的是他们翻唱的每一首歌都是出自美国黑人艺术家,乡村/灵歌先锋 Aurther Alexander、Ray Charles 伴唱组合出身的R&B女子组合 The Cookies、女子组合 The Shirelles、双人男子组合 The Top Notes。

1963年,The Beatles 在 BBC Studios 演出

这进一步说明 British rock and roll 血统来自美国。而他们在音乐中所营造的那股青春躁动和淡淡的乡愁感,却是自己的贡献。毕竟,美国并不缺节奏布鲁斯啊,美国也不缺 pop 啊,The Beatles 最终能叩开美国的大门,长驱直入缔造“英伦入侵”,靠的除了好听的歌曲和光鲜的乐队形象,另外就是“小鲜肉经济”了。


尽管四个人都在专辑中献了声,体现了专业的业务能力,但这终究还是一个看脸的世界。让少女一并跟着疯狂的,让“Beatlemania”席卷全世界的,还有他们的青春的面庞。

1963年,The Beatles 于伦敦 BBC 大楼外




专辑封面在今天依旧令人津津乐道,四个小伙子满脸笑靥地在伦敦EMI总公司大楼内往下俯瞰,毫无故意营造 icon 的油腻感。也许正是这不经意的惊鸿一瞥,才成功俘获了少女的芳心。

最初 Martin 想法是带他们去动物园的昆虫馆外拍照,遭到动物园的拒绝后,Martin 联系到摄影师 Angus McBean,让他带他们去 EMI 大楼拍一张彩色照片。拍摄过程很随意很快,就像他们的音乐一般。一辈子习惯了超现实主义创作的 Angus McBean 在偶然间捕捉到了经典的瞬间,对他过去的作品风格来说也是一种颠覆。

 Angus McBean 在 EMI 大楼为 The Beatles 拍摄的照片

几年后,The Beatles 解散之际,Lennon 提议让 Angus McBean 再来拍一张复刻版,作为原拟定专辑《Get Back》的封面,表示首尾呼应。但最后因为《Let It Be》的发行导致这一想法被搁浅了,照片没有立刻被用上。

然而,在1973年发行的回顾精选时,这两张时隔6年的照片被分别用在了上下部的封套上,底色用红蓝以示区别。从满腔热情到平静如水,用意不可谓不深。在第二张照片里,大家的头发长了,样子沧桑了,尽管笑容依然看起来真诚,但当下每个人的心中都长满了时间与情绪的皱褶。

1973年,The Beatles 发布精选辑

《1962-1966》和《1967-1970》

如今,Lennon 和 Harrison 都不在了;Starr 老而弥坚,前两年的新专辑中还玩了一把雷鬼;最活跃的还属 McCartney,上一次留给年轻一代留下深刻印象的还是与 Rihanna 和 Kanye 合作的《FourFiveSeconds》,大摇大摆升到 Billboard 第四名。他虽未开口,但他酷酷的弹奏姿态还是会令人感受到《I Saw Her Standing There》中那个略微佯装成熟却青涩恳切的他。

2015年,单曲《FourFiveSeconds》发行

风云56载,过去的亲密或疏远甚至是怨忿都不再重要,就像《Misery》中一开始那故作矫情的嗟叹一样:“哎,这世界总是虐待我,惨啊。”唱的时候是一种心情,回头看,又是另一种心情了。春雷响过,自有甘霖降下,洗去所有爱恨嗔痴。



撰文 / 酒肉和尚

编辑 / Zoey


NOWNESS


继续观影


 NOWNESS  

捕捉日常生活中的新奇与不凡 


 CONTACT US 

合作/投稿请联系

wangsili@modernmedia.com.cn

本文由 NOWNESS 独家发布,未经许可请勿复制转载

点击阅读原文观看更多影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