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一顶圆帽、一条围巾,让我们一同走近张晓东老师“国学方式”的生活

南大招生小蓝鲸 南大招生小蓝鲸 2023-12-30


据说,在恬淡沉静的仙林校区中,每一个孜孜矻矻的忙碌身影中都有一个有趣的灵魂。


今天,就让我们走近其中的一位——哲学系的张晓东老师。听听他给我们讲授属于南大和古中国的、他眼中的“道德与人生”。



张晓东,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哲学博士。中宣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读本》写作组成员,江苏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江苏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江苏省儒学会常务理事,1998年开始在南京大学攻读哲学博士,现已在本校任教十余年,主要教授伦理学和中国古代哲学方向。



讲台之上:“师道无出传道授业解惑也”


时光荏苒,这个春天距离张老师第一次走进南大的课堂,已经过去了十几个春秋。


每个学期,只要条件允许,他在教授哲学系专业课的同时都会再给本科生开设一门“道德与人生”的公选课,这个学期每个周一的夜晚,偌大的仙1-207,总可以看到一个老先生带着一顶圆帽,随性地搭上一条围巾,坐在讲台上,用生动形象的语言为同学们开启哲学的大门。


在讲到《诗经》时,他兴致所至而在课堂上给同学们即兴演唱的场景,更是他随性课堂氛围的生动注脚。在伦理学这一门专业课上,张老师不仅讲授基本的课堂知识,而且非常注重伦理学视角下的现实思考,借助“电车难题”这一伦理学困境引导同学们用哲学的思维面对生活和道德选择。



“赤诚之心”一直是张晓东老师的口头禅,“对自己诚实,对学术诚信,不要浮名和不义之财。仁德自有天命。然后才能做好‘传道授业解惑’。”


也正是如此,他开设的大部分课程仍采取着最为朴素的备课和授课方式——一人一书而已。


“我看着你们这些年轻人,就感觉自己是你们的父亲一样。”谈到教学,他突然这样说道,随即又不好意思的笑起来,神情中尽显对学生的关心和爱护。


“我是从农村一路走到南大的。我知道拼搏和勤奋的重要性。”课堂上他总会给同学们讲点儿看似“平实无奇”、实则意味深长的话语。而每当这种时候,他总会不自觉地手舞足蹈起来,炯炯有神的眼中传递出智慧和阅历的重量,仿佛这个年过半百的身体里还有无限的能量在沉淀、在迸发。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孔老夫子的话,他总爱挂在嘴边, 在张老师眼中,为人师表,大抵就是像孔老夫子这般“不满足”和“不倦怠”吧!


讲台之下:“人文学者是社会的良心”


走下讲台的他,仍然坚持着自己“为学”和“为师”的身份。


“做人文的学术最需要讲情怀,需要有定力,要有学术良知,用正面的传统精神引领时代的核心价值。”他如是说,“人文情怀永远是离社会道德风尚最近的地方,一个社会最后的腐朽就是人文学者的腐朽。”


说到这里,张晓东老师谈起了中国古代哲学,借以阐释自己的人文情怀。他说到传统哲学的文化价值,说到当代的民族认同和身份特征,说到终身国学学习的重要性。“一定要读国学经典原著,切记不要不懂装懂,乱发议论。要在年轻的时候打好基础。”他强调,“先读它个五百遍!”语气严肃中透着一丝调侃和戏谑。


“不同年纪读国学的收获是很不一样的。”他坦言,自己读了几十年的《易经》,近几年才理解书中的真义。不过如此一来,《易经》早已融入自己的生活之中,成为了一种生活方式。


“用国学的方式生活”,是张晓东老师学术理想的深刻体现,也是他“有益于世道人心”的诚实践行。



课堂之外:“形而上关怀是终极追求”


从历史学到哲学,有关人文的研究贯穿张老师的学术之路,而这段旅程于他而言,更像是一场没有目的的问道之路——无欲无求,唯诚而已。回溯过往,“借古观今”一直是他的学术和人生态度。


在谈到自己的生活和未来时,他带着几分骄傲地以康德自比,流露出当下自己对于学术研究和教学的高度热忱和自律,并表示自己希望空闲之后能够像紫阳真人一般走遍千山万水,寻游问道,践行传统道家和佛家教义,参悟宇宙人生的大道。说到这里,他的语气又激昂起来,彷佛自己的灵魂从来都还是那个向外探求的青年。


张老师对于当下同学们真实存在的困惑也一向极为关心。“当下孩子们的焦虑,本质上是精神危机和教育危机。”他毫不避讳现实问题,说到自我迷失的青年人,语调也低沉了许多。


但即便对于当下表示出一定的忧虑,他还是为同学们提出了自己的“小建议”:


●  人生的终极目标是形而上关怀,一定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  要注重过程中的向善和向上,成功就是意志所致也,君子要自强不息。


要有恒心,《易经》中恒卦有言:天地之道,恒久而不移也。凡事不能急躁,要确定好终极目标后锲而不舍的前进。



而当被问及如果要为同学们送上一句话会选择什么的时候,张老师不假思索地回答:“自然是校歌的第一句:‘大哉一诚天下动’。诚朴雄伟,是我自己最喜欢南大的地方,也是每一位同学都应该认真参悟和践行的精神。”


访谈结束后,只见他再次戴上那个不知陪伴他多久的圆帽,笑着和我们告别,“我要去工作啦!”


就像每一个春天的傍晚一样,在熙熙攘攘的远东大道上渐行渐远。


同学有话说


● 匡院 小洁:“每周一晚上的道德与人生,是我一周中最为沉静的时光,我感觉自己像是在和仙风道骨的古人直接对话,像是在快节奏的学习中难得的慰藉。”


● 20 哲学系 糕糕:“听张老师的古代哲学,我觉得最需要的并不是学习儒释道的具体思想,而是通过聆听老师对于世道人心的洞见,逐渐树立正确的伦理价值观和完整丰盈的人格。




- 推荐阅读 -

二十多年后,他仍是那个南大少年……



采访|郑博文

组稿|郑博文

审核|马文静

美编 | 李劭楠 刘菁

责编 | 侯梦瑶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