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栋梁特等奖学金 | 做扎根祖国丰壤的书写者,她愿成为“时代洪流中的礁石”!

南大招生小蓝鲸 南大招生小蓝鲸 2024-03-19


探往启新,放眼全球

她深入乡镇,走向世界

坚定信仰,服务校园

她扎根生活,共鸣家国

以文心载道,成栋梁之材

她是“技能满点”的

2023年栋梁特等奖学金获得者

文学院2020级本科生叶梓



叶梓,中共党员,毕业于湖南省长沙市第一中学,南京大学文学院2020级本科生。现任南京大学学生会执行主席、文学院2020级年级长(4年连任),曾任南京大学青年志愿者协会主席团成员、新生朋辈导师、班级团支书等职。先后获国家奖学金、江苏省三好学生、南京大学优秀学生干部(标兵)等30余项校级及以上荣誉表彰。全部课程学分绩连续2年排名专业第一,现已推免至南京大学文学院中国现当代文学方向。积累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北京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5段交流交换经历,其中3项获全额奖学金推荐名额,曾作为唯一中国学生代表出席第11届AC21世界论坛并作全英文发言报告。15段团学工作经历覆盖“校、院、班”三级,在校志愿服务时长775.2小时,参与服务项目96项,连续2年获评南京大学“优秀志愿者”。赴浙江省衢州市、湖南省湘潭市、江西省赣州市等地开展基层实习实践9次,作为核心主创的实践团队“红脉新引力”获评江苏省优秀社会实践团队,师生4人撰写一本30万字纪实文学作品《英雄坑口的回响》已于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连续4年参与勤工助学,累计在岗时长579小时,获评南京大学“勤工助学先进个人”。



“文学是缱绻的乡愁”


回忆起报考南大的场景,叶梓感叹:“缘分是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引力。”她是在填报志愿截止前2个小时把第一志愿改为南大的。在来到南大读书前,叶梓从没有来过南京,但对于这座文学之都的特殊情感,却早已在阅读的字里行间悄悄生根发芽。在招生组老师和学姐学长的介绍下,她知道了南京大学的校训是“诚朴雄伟,励学敦行”,也在与他们的接触中切实感受到了南大师生踏实诚恳的行为风格。“我的高中母校是湖南省长沙市第一中学,校训是‘公、勇、勤、朴’,都有一个‘朴’字。”相似的特质牵引着她选择南大,于是在报考即将截止、再次接到招生老师电话时,她不再犹豫,郑重地在第一行写下“南京大学”。


2024年寒假参与“南星梦想计划”返校宣讲时,叶梓拍摄的长沙市一中校训石


来到南京大学文学院后,叶梓发现,在这里读文学确然是非常有“沉浸感、实地感”的。“第一次来文学院院楼是9月秋天的一个晚上,我印象特别深刻。那天路灯全部打开了,南京刚刚下过雨,朦胧灯光里的启园非常美。”见证叶梓与南京大学文学院初遇的那张照片,至今还在她的手机里留存。“突然就理解了鲁迅先生写的那句诗,‘灵台无计逃神矢’。”古人说心有灵台,在南大学习生活的四年里,这片人文渊薮的璀璨与厚重正像无可躲避的神灵之箭,无数次直击她的心扉,带来灵魂的震动。她说,南京是“浪漫的城市”,南大则是“更浪漫的校园”

南京大学文学院启园,叶梓摄于2020年9月23日

南京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是全国拔尖学科,文学院的每一堂课程,叶梓都印象深刻:“它需要高强度、沉浸式地去体验”。在学习过程中,叶梓格外注重和老师们的互动。从初入校园时的懵懂到逐渐找到自己的学习方法,从大二开始,叶梓会要求自己每节课都坐在第一排正中,“不仅是听和记,我也希望老师在讲课过程中,能随时捕捉到我的眼神。这说明我从眼睛到大脑都在努力跟上。”每个学期期末,她会把电子档的笔记重新整理一遍,假期也会再复盘补充,“如果还算完整的话”,下学期开学后会把笔记再返还给老师。“可能有点强迫症,但是也希望老师知道,讲台下的学生很郑重地听好了课,并且努力吸收。这是我向老师表达尊重的方式,当然如果能对老师的教学和学弟学妹的学习有一点点帮助,我会非常开心。”叶梓形容自己每周期待上喜欢的课程时的心情,“就像幼儿园的小朋友期待每天午休之后,老师会发棒棒糖和小饼干!”


“在有温度的南大,有力度地生长”


丰富多彩的团学活动,是叶梓的大学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从2020年9月鼓起勇气站上文学院报告厅的舞台竞选学院年级长,到2023年11月在来自全校各院系的200余名学生代表注视下发表演讲,并当选为南京大学第二十七届学生会执行主席,不变的是叶梓“有一分热,发一份光”的初衷。她说:“我完全是一个闲不下来的人。”从班级团支书,到学院年级长,再到校团学干部,叶梓努力充当好服务同学日常生活的“小齿轮”和畅通交流渠道的“连心桥”,也在燃烧自我的同时收获珍贵的情谊与无尽的感动:“印象深刻的事情有很多,主笔的每篇推文成功发出的瞬间;在鼓楼组织Campus Walk迎新活动,碰巧就遇到在湖北招生时认识的学弟学妹的时候;在香雪海举办南大第一场昆曲实景演出,演出圆满结束后拉着小推车回到大活的深夜;在操场上和大家一起奋进音乐跑,听到喜欢的歌前奏响起的那一秒钟……特别多,特别满足。” 在团学组织的四年光阴塑造了叶梓坚实的精神依循,她与伙伴们共同度过盛放的青春,见证多元的精彩,更淬炼不变的初心。师长的帮助,同学的认可,让叶梓收获满满的成就感和价值感,也让她深深感受到自己与这座校园紧密相连:“虽然我只是一个普通的个体,但是我可以用自己的行动,为身边的同学和老师做些什么,为校园建设做些什么。一想到这个,就会特别高兴。”


叶梓(右一)组织Campus Walk迎新导览活动时与伙伴们的合影

叶梓组织香雪海实景昆曲演出时,与伙伴们的合影

2023年小蓝鲸草地音乐节,叶梓(右一)与伙伴们的合影

2023年新生文艺汇演合影


高中时便担任校青年志愿者协会副理事长的叶梓,对志愿服务的热爱一直延续到了大学。在学业和分内的团学工作之余,叶梓还会尽可能地抽出空闲时间,参与校内外的志愿服务活动。她是“四季回声”活动中派送祝福信件、送上温暖拥抱的可爱玩偶,也是宿舍自习室焕新时“贴了整整一晚上桌椅脚垫”的自习室管理员;她是留学报国论坛的学生志愿者负责人,也是连续3年参与新生迎新的“红马甲”。近800个小时的志愿时长,见证了叶梓的志愿足迹,也让她更加熟悉校园的每个角落,更加了解同学们的所需所盼。这份了然,也使得叶梓更能充当好桥梁纽带的角色,践行“到青年身边,在青年心中”的服务宗旨


“四季回声”志愿服务活动,叶梓扮演的拥抱玩偶

2022年暑期,叶梓(右一)在无偿献血志愿者岗位上


作为一名文学专业的学生,叶梓发挥个人所长,在校媒宣传中大放异彩。她曾担任南京大学学生会媒体宣传部执行部长,从“六食堂的微笑爷爷”到“宿舍楼下的板报家”,她期待在一字一句中与同学们相见。“畅青心之言,发青春之声,到青年身边”,叶梓主笔或责编的推文有500余篇,点击量超过80万次。指尖滑动之间,也有温度心手相传。“和伙伴们一起把青春故事书写在校园里,也用文字把富有南大特质、江苏韵味、中国精神的故事传得更广、更远”,这是她的目标与期待。


第二十七次学生代表大会与伙伴们的大合影

“做勇担文化使命的新时代中文人”


浸润于南京大学雄深雅健的学风之中,叶梓还努力积极开拓跨学科的文化研究视野。她积累了5段交流交换经历,其中获北京大学、美国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等3项全额奖学金推荐名额。2022年7月,叶梓通过南京大学交换生管理系统报名参与了第7届AC21世界论坛,在南京大学国际交流与合作处、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的老师们的指导和帮助下,与来自世界各地的青年学子就全球城市可持续发展问题建言献策。叶梓说,这是一次崭新的、全情投入的体验:她第一次与联合国官员直接对话,第一次独立完成一场全英文汇报,第一次从可持续发展的视角出发,对自己生活的城市形成了前所未有的看法。凭借着突出的表现,叶梓获评此次学生论坛“突出个人表现奖”,并在同年12月获邀于日本名古屋大学举办的第11届AC21世界论坛上做总结汇报,是本次世界论坛中唯一受邀出席发言的中国学生。此外,叶梓还参与了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线上交流项目,修读文化全球化相关课程并取得A+成绩结业。在南京大学提供的广阔平台上,叶梓与来自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国家地域的同学进行思想的碰撞,在开阔世界视野的同时,更构筑了社会责任感、文化认同感,涵育了更为厚重的家国情怀


飞向世界、飞向远方,是为了以更加全面的视角、更富温情的双眼,观照和记录脚下的大地与身边的人们。叶梓积累了9段基层实习实践经历,浙江衢州、湖南湘潭、江西赣州……江南的风情生自绵延的溪水,中原的豪气长于壮阔的山河,赣南的红土镌刻英雄的过往,她与伙伴们一同行走着、思考着,也行动着、奉献着。叶梓作为核心主创的“红脉新引力”实践团队前往赣南老区驻村调研近40天。这座名为坑口村的红色美丽村庄,百分之八十的村民都是游击队员的后代,每一段村民们口口相传的的故事都掷地有声,带给叶梓和同伴们深切的感动。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叶梓与伙伴们共同创作一本30万字纪实文学作品《英雄坑口的回响》,由原南京军区司令员、国防动员委员会主任、中国人民解放军上将朱文泉作序,被列入《新四军和华中抗日根据地历史研究全书》,在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她们用文学的笔触书写鲜活立体的人物故事,以纸与笔、情与思的细腻针线缝纫联结,将个体的独家记忆汇聚为一份浓缩的村庄底稿、一段清澈的历史留声、一张温情的时代剪影,并围绕文学创作,创作11堂品牌思政课、联合打造1个沉浸式实体“文化长廊”、开发1个线上交互小程序等,是一次以红色精神赋能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此外,赴浙江省衢州市衢江区政府跟岗实习期间,叶梓与伙伴们共同开展“敬老爱幼”共富需求调研,成果斩获浙江省衢州市第一名,叶梓也因表现突出获聘为浙江省衢州市“引才使者”。


2022年10月,叶梓在江西省赣州市乡镇中小学开展“百年峥嵘忆赣南”主题团课

2023年5月4日,叶梓在湖南省湘乡市东方红小学开展五四青年节主题团课宣讲


“文以清心,学而济世”,这是南京大学文学院的院训。于叶梓而言,正是在地域与人群的不断转换中,她获得了丰盈饱满的文学灵感,也在孜孜不怠的实践中愈发明确一名新时代中文人的责任与使命。正像叶梓在公开答辩时所说的那样,“文学的栋梁,应当上穷文本,下接生活”,她希望自己和笔下的文字都是“接地气的、有人情味的、对国家和社会有益的”


2022年10月17日,叶梓在江西省赣州市信丰县油山镇坑口村调研

“请勇敢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任何人”


在很多人眼中,叶梓是一个精力充沛的“全能型选手”,无论是学业生活、团学工作或是课外实践,似乎总能平衡得很好。但其实,她也有“陷入完美主义困境,非常疲惫和焦虑的时候”。但正是那些感受到被裹挟的、竭尽全力的时刻,让她明白:“生活是分阶段的,并不是每时每刻都要一直往前冲。抬头看路和低头赶路同样重要。”因为名字的缘故,她对植物有着莫名的亲近感,也喜欢通过植物来治愈自己:“比如路边的活血丹小花花,长得像穿了背带裙的小朋友,我就会突然感受到,生活可爱在每一个细节里。”一花一木,是时间的一笔一画。叶梓说,希望自己也能像植物一样向下扎根、向上生长,学会沉淀和总结,明确自己要成为什么样的人,然后义无反顾地去努力。



当问到对学弟学妹们的寄语时,叶梓提到了南京大学录取通知书上的一句话:“让玫瑰成为玫瑰,让松柏成为松柏”。她说,要勇敢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任何人,铆足劲生长的任何一颗种子,都一定能突破尘埃的束缚。“要尽兴做梦,也要努力耕耘。祝愿大家都能拥有细水长流的盛大丰收!”



- 推荐阅读 -

栋梁特等奖学金 | 入世求索,向下扎根,他在南大让“黑板经济学”回归真实世界

栋梁特等奖学金 | 深耕肿瘤内科、探索无限可能,看“昕生初阳”如何成长为“当空红日”

栋梁特等奖学金 | 与计算机为伴,探索智能决策技术,他在南大追寻科技自强梦!


采访 | 李畅

组稿 | 李畅

图片 | 受访者提供

美编 | 程蕊

封面 | 罗济晗

责编 | 邵镕 谢清扬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