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STEM启蒙|不用数理化,懂得爱你的生活就行了

晨宁Chenning 晨宁的 2022-07-20


这个话题前先来简单的科普,方便还不熟悉的朋友:

/STEM 包括:科学、科技、工程、数学,也有STEAM(A=艺术)、STREAM(R=阅读)

/STEM教育目标:培养除专业技能之外,有创新能力,有批判性思维,善于合作沟通的核心竞争力。


你有没有过这种感觉?初初听到STEM,就觉得那就是属于有数理化强项的人,自己没这方面的专业,也没有钻研的那股劲儿,孩子兴趣一来,觉得自己简直就辜负了一株好苗子。

 

我妈妈身前有一段英文老师的生涯,她一门心思都扑在辅导她的学生身上,没太多辅导过我,可是我的英语成绩就是一直很好,所以高考是以英语2专业报考的。相比于这个很美很有天赋的英语,我的数理化就不忍直视了,经常是公式都懂,一换题型就露馅。严重偏科的我看着那些不用复习都能考高分的同学们,恨不得把他的脑袋打开看看里面都藏着什么东西?

 

也许你会说学什么都是触类旁通,关于这一点,我也是深以为然的。大学和研究生转战了全英文教学的商科,即便涉及数学和统计,但有兴趣的支撑,我的成绩也没有受到数理化短板的影响。在我的公号STEM目录栏下,记录着我们玩过的STEM游戏,大部分都是以项目式游戏方式为主,我不需要帮他找游戏点子,只要把游戏材料准备好,他主导,我随性跟随,一起去开拓未知的东西。确实,数理化不好丝毫没有影响我对孩子们的STEM启蒙,反而它变成了我们都很喜欢玩的东西。



事实上,STEM来源于生活,只要我们有一双受过训练的眼睛,就可以发现抽象的STEM在生活中可以变得很具象,即使对象是一个不会说话不会翻身的婴儿。

 

关于这点,在上周的华盛顿的幼教年会上我很感动地听了场同频振动的演讲:Everyday is a STEM day! (每天都有无处不在的STEM)。

 

演讲者举了个例子,大家对早期的语言启蒙都是很有共识的,启蒙的精髓在于很早我们就开始亲子共读,唱童谣,生活中会给孩子大量印刷文字的曝光。既然语言启蒙是可以从出生就开始的,同理,凭什么抽象的STEM要等到孩子学龄后才能正儿八经地接触呢?

 

STEM启蒙的窗口在孩子出生的那一刻就已经打开了。

 

市面上低幼界的教具玩具和编程机器人大家都略知一二,对于各种需要材料包的STEM游戏我以前也写过数篇。这一篇不讲技术操作,跟大家聊聊怎么能拥有一双爱观察的眼睛,怎么去更爱生活,我一直都认为,任何的教育用日常生活的方式呈现才会格外妥帖。


 

1: 过程比结果更重要

 


教授说:“STEM没有字面上的那么复杂,我们也都低估了自己的认知范围。”低估在我看来,正是因为大人在孩子面前都会想表现地完美,能回答出十万个为什么,能怎么问也问不倒,可是殊不知,我们每个人都有局限,不去承认这一点只会让陪伴和教育充满着不可预知的压力

 

放轻松吧,与其给出正确答案,不如一起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一起成长。好的教育,是“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而好的学习方法是,在掌握知识的同时,也知道用什么方法去获取和搜集知识。

 

教育讲究尊重儿童的发展规律,可是往往有时我们急于给出答案就忽略了答案的信息量是否适龄,我们会不会断章取义地剥夺了他们继续问下去的权利?



以我和Magnus在上学路上的例子,他问为什么柏油路上标记了那么多不同颜色的字儿,我怎么会晓得,只能带着他一路观察,找规律。我们发现每隔几步就会有同样的字体,颜色也会交相呼应,也许这是柏油路地底下的玄机,是电线是水管无法解释。那几天的晚上,我们一起看了看关于“地下”的科普书,也上网找了视频资料,有一天特别巧又刚好遇到了画标记的工人,他很热情地给我们介绍每种颜色的不同意思,我恍然大悟,原来那些就是地下不同电线的标记啊。寻找答案的过程同时也打开了自己的认知。

 

后来,当再次遇到类似我不知道的问题时,他们会问“绘本上有吗?”“电脑上有吗?”

 

科学家之所以能成为科学家,就是有好奇的驱使,对凡事好奇,刨根问底。其实很多问题不需要直接答案,把心放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上,也许就掌握了通往更广阔世界的钥匙。

 


2: 学习是有游戏力的


  STEM的魅力在于动手,超越了我对数理化题海战术的刻板印象。

其实,这两种教学方式不是在一个水平线上的,一个是“跟我这读xxx,”“对的,就是这么读!”,另外一种是“你想知道它是什么,自己动手去找答案吧!”,就连这么写出来都觉得后者格外轻松和开心。

 

相比于严肃、被动、迫于义务的工作,谁都会选择收获成倍快乐的玩耍吧,连大人都如此,更不用说孩子了。


因为有一双爱观察的眼睛,我总能在孩子们玩耍时体会到美妙的成长瞬间。比如说,来到一个没去过的小公园,快三岁的Magnus环视四周小心翼翼地爬上滑梯阶梯,在滑下来之前他要考量抓在哪里比较好,是趴着下来还是坐着下来安全,滑下来的瞬间是把腿抬起来更快还是紧贴滑梯更快,他还发现用脚撑开就能停滞在滑梯上,专业点讲都是对动能和势能的考量。就是因为有这样的观察,我才能把看到的过程用他的语言描述出来,他听到后得意地又上了滑梯,也更留意自己每个动作带来的结果。

 

我也不那么讨厌堵车了。车停下来了一切都停滞在眼前,孩子们在后座上的话题从天上的飞机,到公路上的汽车,再转向公路旁边的建筑工地。他们能自娱自乐地把自己知道得都说出来,堵点车有什么关系呢?


 

3: STEM启蒙再早也不早



8岁以后学校学到的知识会越来越抽象,如果没有早期的全感官认知,没有真实的动手实操,没有对空间思维的培养,没有好奇心的驱使,一切“学习”的任务就会变得枯燥乏味。因此对孩子们而言,STEM教育启蒙就是一座连接具象和抽象的桥梁,让一切的知识从具象到抽象无缝连接地过渡。这是为什么STEM启蒙从出生就可以开始。

 

出生开始并不意味着要去买多少精致的低幼STEM玩具,而是用最生活化的材料去打开。在给孩子们准备游戏材料时,我更倾向于一切开放性强的零碎物件,例如树枝、石头、胶带纸、珠子,还在口欲期时我就用各种布料、大块零碎或者回收纸壳代替,有了这些丰富的材料,游戏就多了好多可能性。看看家里,有多少东西,是成人设计的,又有多少是孩子可以自己设计的,创意需要有环境支撑一点儿也不假,这也是我把孩子游戏房布置成一个“有准备的环境”的用意。

 

下面这是STEM从0岁起我们可以做的事情,也许你也会发现,当你有了孩子,生活会更具象了,你也会更珍视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STEM的S: /科学/ 培养对外界事物的敏感和好奇


简单说就带着他们去很多地方,去观察和发现美。至于有没有一来一回的互动,有肯定是更好,可是对于语言能力还没有发展的婴幼儿,来自父母的单方向引导就很足够了。举个例子吧

 

0-2岁/鼓励观察和发现美:

年幼的孩子好奇与生俱来,就像海绵一样,听、观察、吸收每时每刻都在发生。我们有了孩子之后很喜欢全家人去森林,路边的小花小虫小草、树上的小鸟、树丛里的小松鼠都是孩子们着迷的存在,会吸引他们蹲下来,这就是我们需要珍惜和保护好的好奇心。

 

每次看到这一幕我也会蹲下来,我用他们能听懂的语言去描述他看见的、着迷的东西。我们一起在地上挖洞,一起搜集好形状各异的果实和树叶捡回家,再创造一堆故事。这是大自然教会我们的事情。

 

当然,住在一二线城市,大自然的缺失不代表不能有好奇,我们在国内最经常遛娃的地方就是商场和游乐场,室内的扶手电梯是他们着迷的存在,他们会睁大眼睛看人是怎么从一楼被运到二楼的,还要亲身体会站在电梯上。培养好奇不仅仅需要观察,还需要亲力亲为地动脑动手,心里和脑袋同时运转起来,本来抽象的概念就会变得具象。

 

2岁+/鼓励输出:


当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能满足一来一回的沟通了,就可以鼓励他们把看到的、在做的说出来和画出来。输入之后再输出是大脑对知识的复盘,理解和记忆就会加倍提高。

 

比如Siggi从小就对机械感兴趣,他用我准备的橡皮泥和机械零件拼凑成了机器人,光是拼凑的过程就已经足够有意思,之后把作品说出来画出来的过程,更是能让他从另外一个角度去思考自己的创意。

 

当然,说出来和画出来的过程是需要我们问对问题,问问题的方法我以后再说说。

 

STEM的T: /科技/ 运用工具和材料去解决问题


0-2岁/感受材料和工具:

 

这里说的工具并不是平板和电子屏幕,而是我们手边的材料。

 

哥倆在一岁左右的时候很喜欢撕纸,“撕…”“撕…”“撕…”特别认真而专注地撕,甚至还要用嘴去尝一尝。在很多人眼里这就是淘气捣蛋,可是真的没关系,他们是在体会手上这张纸的质地,寻找把它们弄的碎碎的办法,好比说手用什么姿势,用多大的力气,撕完以后纸张变成什么样子,这些在他们大脑里都发生着神奇的变化。

 

2岁+:艺术的培养



当眼手协调和精细运动慢慢发展起来了,艺术就是最好感受工具和材料的途径了。然而,艺术不代表就是画画,还有很多多样化的艺术材料等着他们。创作是有很多可能性的,色彩也能用很多不同的方式表达出来,比如说用粘土、橡皮泥、木炭、颜料等等。就像我们写作和说话一样,艺术也可以成为表达和沟通的方式。


研讨会上的教授说,艺术很容易被人忽视,因为升学的压力,现在的学校都把艺术和自由活动的时间压缩到最低,腾给了练习题和考试。可是殊不知这是本末倒置,尽情地玩耍和艺术的熏陶才是认知发展的土壤,才能确保孩子们准备好吸收更抽象的知识。我很爱他的这句:You can't teach anybody anything if they don't want to be there(我的翻译:人在心不在,任何教育都是徒劳 )。

 

STEM的E: /工程/ 创造满足愿望的办法

 

0-2岁:用身体达到目的


想办法去解决问题,这不就是宝宝每日都在琢磨的事情么。小婴儿为了够得着身边的球用尽全身的力气翻身,为了能听见挂在脸庞的摇铃的声音,用嫩嫩的小手臂举起来拍打,为了把很多玩具运到一个地方,装满小推车信心满满地推到他想去的地方。这些生活中很容易被我们忽略的细小的行为,都是他们在探索工程学呢。

 

2岁+:用工具达到目的


两岁的Magnus为了打开一包小饼干,四处寻找各种工具,用尽一切的办法最后找到了哥哥经常用的剪刀,他小心翼翼地把手插到剪刀洞里,用着不娴熟的姿势控制剪刀一开一合,给包装袋剪出了一个小开口,之后再用手去撕开。与其说工程学是人类满足愿望而创造的解决办法,不如说这是求生的本能,就像汽车和搭建高层建筑的发明,都是为了人类能更高效更密集地活在这个世界上。

 

STEM的M: /数学/ 数学思维,数学语言


说到数学,很多妈妈会像我一样纠结于数理化的短板,其实,在生活中做数学启蒙是一条最有效最简单的途径,学龄前建立数学思维和数学语言是将来一切学习加减乘除和代数几何的基础

 

1. 数数 :

(一一对应)早餐吃葡萄“1,2,3,4,我们今天吃四颗葡萄”

(数字与数量的关系)书上有几个杯子蛋糕?

 

2. 测量

(比较)爸爸的衣服大,还是妈妈的衣服大?尽在眼前的房子和远处天空的飞机。


3. 几何

(形状)盘子是圆的,纸巾筒是圆柱形的。

(规律)我们的洗手间里有一个牙刷架子,牙刷架子下面放着相应的水杯,放置的顺序是,爸爸,妈妈,哥哥,弟弟,那么水杯也是爸爸,妈妈,哥哥,弟弟。

 

4. 空间方位:


(感受自己在哪里):

我们上面有树,脚下有树叶,我们的左边右边都是一个一个的小房子;

我们上楼梯下楼梯;

挖掘机开的快,还是小轿车开得快?

眼手协调的拼图游戏,脑袋里需要有空间想象能力去试验每一块拼图怎么拼、怎么旋转才能完成。

最典型的例子也是西蒙说(Simon Says),大人用方位词发出指令,宝宝就能通过判断和协调去到相应的位置。

总结一下:

1: 过程比结果更重要

2: 学习是有游戏力的

3: STEM启蒙再早也不早


从今天起,你会和孩子一起怎么去体验STEM呢?


晨宁  2018年11月 于纽约



猜你喜欢:

怎么引导早教进行的方向?用STEM游戏让你看懂

为什么孩子玩游戏不能深入?他只是缺少亲身体验

1-3岁|在家艺术启蒙并不难,但也不只是用笔画画

孩子的艺术天赋,其实就藏在我们准备的颜料盒里


今天推送晚了点,不过只要你加了星标,无论什么时候我们都不会错过:)



「 晨宁一家,住在纽约,用三年打造了一片家里的蒙特梭利乐园,哥哥Siggi(5岁),弟弟Magnus(2岁),我们喜欢自创游戏和体验生活。这里分享着我们的生活,学习,旅行,和共同成长的育儿小故事。」


 

微博:@儿戏国

微信公众号:儿戏国

亲子生活怎么好玩?扫我就知道啦


看看我们的故事|亲子生活 可以 艺术又科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