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体育竞争低龄化,是一种怎样的育儿现状?

晨宁Chenning 晨宁的 2022-07-20



哥哥四岁踢足球时,每次上课都抵抗,并不是一次,而是次次,能看出来是真心不喜欢。我一度和他说过,也许现在不喜欢,但是不代表将来不喜欢,如果你准备好了,我们可以再试一次。


自从那次足球课结束,一年过去了,这期间他尝试了其他,他喜欢在水里的自在、在吊环上的游刃有余、在冰上驰骋的速度,相比起来,个人运动是他的真爱。


孩子的个体差异实在很大,弟弟三岁的时候就和朋友一起踢足球了,他会在大草坪上会不停地驰骋,我们也经常带着哥哥陪弟弟上课。也许是来自兄弟间的竞争,有一天,哥哥跟我说,他想踢球了。


那天我问他,你还记得一年前有多讨厌踢足球吗,为什么现在改变主意了?他说,他觉得自己的脚更灵活了,跑得更快了,可以踢到球了。一个五岁孩子的想法,是始料不及,变化多端,听上去也很合乎情理。


我把这件事儿晾了几个月,不久之前,他又要求了这件事。



正好,这几天是我们区足球俱乐部的选拔赛,两周连着三场,让同龄小朋友分组竞赛,从而选拔进入youth program(少年组)。我用“报着玩”的心态报了名,他兴致勃勃地戴着装备和球走到足球场,一场比赛下来,不停地在跑,大汗淋漓,大呼好玩。


在赛场上和很多七、八岁的妈妈聊天,他们的孩子都是冲着Travel team而来的。Travel team顾名思义是代表要组队远行和外部俱乐部打比赛,有了记分,竞争意识就更加白热化了。


整个赛场上的孩子各个都带着节奏地拼命跑,你争我夺地抢球,身边的家长有的高分贝呐喊,有的恨不得自己上去帮孩子踢,有的在休息阶段不停给孩子支招,各有各的心态


竞争体育项目,让我感觉残酷的新世界大门在打开。


▲2011,2012,2013年的小球员们在等待教练分组




竞争体育这个话题,是我一直很希望深入聊聊的。我们生活在这个如此注重体育,竞争意识如此白热化的国度里,竞争低龄化是一直耳熏目染的。


在朋友圈里看到朋友的儿子参加平衡车比赛的视频,在起点板子落下,双腿狂蹬,一窝蜂地奔向终点线的样子,我怎么也不能相信那些是只有三四岁的孩子。


体育竞争越来越低龄化,这究竟是一种怎样的育儿现状?


今天,我想分享一本书。《Playing to Win: Raising Children in a Competitive Culture》(我翻译成:为了胜利而玩:在竞争文化下的育儿现状),这一本真实地诠释了在竞争低龄化下美国中产家庭的育儿现状。


在这个充满变化,资源有限的社会里,每个孩子都不得不终身学习新技能,让自己变得更有竞争力。在哈佛肯尼迪学院做社会政策研究的作者Hilary Levey Friedman博士很贴切地把它称为“有竞争力资本的孩子”。





1。

有竞争力资本的孩子


什么是有竞争力资本的孩子?


答案似乎很简单:在竞争中,体力、脑力、耐力、抗挫力、(...)能胜出的孩子。


为了培养这些,书里用很多案例解释着为什么那么多家长们投入大量的精力和时间让孩子去参加课后练习,再花费重金去参加巡回比赛。


在作者看来,培养“有竞争力资本的孩子”是家长对未来不确定的焦虑,对“完美父母”的理解,并且在如今育儿日渐精细化,家庭孩子数量更少,育儿工作生活难以平衡下,孕育的综合产物。


Friedman博士用十六个月的时间,走访了95个美国东北部大城市的中产家庭,实地考察了学龄孩子参加的竞争性比赛活动,比如足球,跳舞,国际象棋,通过与教练、家长、孩子的对话描述着什么是“有竞争力资本”。


在第二章里,详细讲了这个点:


家长们都意识到成为专业的运动员是渺茫到宇宙的事情,于是也不会有不切实际的期待。取而代之的,他们将这种竞争运动视作在竞争激烈社会中取得“成功”的低龄化培训。


作者提到,家长们认为竞争运动能带给孩子的是一种品质,这种品质能为孩子在将来的社会竞争中获得更有优势的地位,例如进入更好的大学,更多的奖学金,一份高薪工作,并且获得职业晋升(你看,全球的父母都是一样的!)


为了这样的目标,作者把家长公认的“有竞争力资本”归纳成了这五点:


1. 必须想赢,并努力去赢

2. 如何在失败中振作(成长型思维)

3. 如何在有限时间内执行一件事情

4. 如何在高压环境里取得成功

5. 如何在别人的目光下执行一件事情


这些“目标”都是很好的,可实现目标“手段”都是什么样的?作者又用一个章节来讲了讲。




2。

内在动力?还是外在动力?


为了让孩子持续去打比赛,许多家长不惜利用外在奖励去“贿赂”孩子。在作者眼里,这些父母似乎很少去关心孩子是否有在运动中得到内在的成长,他们更关心的是,是否有名次,是否有成绩,是否击败了其他人。


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中,似乎也没有像父母那样专注于比赛的胜利,他们更关心的是获得奖励,而并没有体会到体育到来的乐趣。


在孩子们被作者问到是否喜欢这样运动的时候,他们谈到运动的几个好处,“能认识新朋友”,“能得到奖品”,但是很少提到对这项体育运动的热爱。比如,一个七岁的孩子被问到为什么喜欢国际象棋的时候,他回答:“因为我能不断地得到奖杯呀!”


在这里参加任何体育项目,在课程结束时能会获得一个奖杯或者奖牌,这是教练给每个来定期上课,坚持训练,坚守承诺孩子的小小庆祝。不过大家也是心知肚明的,要是所有人都很特别,那么就没有人特别了。





3。

成功意味着什么?


在Friedman博士十六个月里的短暂考察里,她的观点是,这些父母并没有失心疯(她用的是crazy)。在我看来,目标都很好,只是实现手段出了问题。


是的,我们生活在一个竞争激烈的社会里,国内有鸡娃环境,国外有推娃盛况,可以说全球哪个角落孩子的成长环境都不轻松,因为他们长大面对的是全球化的竞争。


但为什么“成功”世俗?因为外在的成功是很表面的,因而也是容易用外在标准衡量。


我承认我也很世俗,我也会被短期内看不到成果的努力而心生焦虑。因为人的天性就是厌恶模糊和随机的,不断渴望确定感。这种厘清事情的心理会非常急切,无时无刻不在push我们选择从“可标准化”、“可量化”的感受上确定我们在做正确的事情。


然而,当抽离开来看。身边真正优秀的人,哪个不是了解自己、有内在动力,甚至真正清楚自己的价值在哪里的人?这些人,并没有专注于以击败别人去获得胜利为荣,他们的内在动力在于改变世界,为他人或者社区,又或者只是改变自己,让自己变得越来越好。


如果内在动力在于自己真心喜欢,而不是外界让我喜欢,他们追求的就不仅仅是物质奖励,即时快乐或者社会价值,而是实现目标的过程中内心的滋养,比如目标里讲到的那些品质,坚毅、专注、自信、合作......



Friedman在书中提到,调查中的有些孩子看上去还是蛮开心的,好像并没有受到比赛或者父母的压力。那是不是很多问题是表面看不出的呢?


也许吧。有一个报告研究父母的强大压力对孩子的影响,文中的父母对成就的关注度普遍高于对性格的关注。他们发现,大部分压力的负面影响(比如抑郁,反叛,焦虑,毒品滥用)通常会在青春期十二三岁才显现出来,自此开始,年龄越大症状会越明显。我猜想,书中的孩子看起来很开心,也许他们的年龄还小(书中的调查对象是小学的儿童)。这也是不能从表面去看待问题的原因。


▲以上结论来自这篇论文:Suniya S Luthar. Latendresse SJ. Children of the Affluent: Challenges to Well-Being.  Psychological Science, February 2005 (我来翻译:《富裕儿童:对身心健康的挑战》)



Friedman博士没有用过多的篇幅去证明自己的立场,而是非常中立地把看到的一个个案例呈现在书中,但是从字里行间,我能感觉到她对受访父母的同情。


她说,如果一个社会的成功是需要我所描述的“有竞争力的资本”,那也许不是人疯了,而是社会疯了。如果成功更多的取决于如何击败别人,而非帮助别人,并且得到的物质奖励比友情更有价值,那么这是一个可悲的病态世界。


在哥哥驰骋的足球场上,转眼看看各路心态的父母,再看看你争我夺的孩子们,想起了这本书,再写下了这些。


对于竞争性体育运动,它带来的目标是我们值得借鉴的,而实现的手段是否只能通过竞争性比赛,是否给孩子的身心带来负面影响,就是值得去思考的了。


对于体育竞争低龄化

大家都来聊聊吧


晨宁 于纽约 2019年6月


近期推文

👩🏻点点“在看”,就有更多人知道你在看喔👩🏻



👩🏻加了星标,我们就不会再错过啦👩🏻



「 我是晨宁,住在纽约,哥哥Siggi(5岁)/弟弟Magnus(3岁),我们喜欢一起自创早教游戏和体验生活。这里分享着日常玩耍、学习、生活、好物和育儿育己的二胎故事,北欧和中国家庭融合的心路历程,和我学习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心得体会。」



微博:@儿戏国

微信公众号:儿戏国

跟你分享有趣精彩的亲子生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