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专著推荐 |《经典与创新:世界文学背景下中西比较诗学研究》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思飞学术 Author 蒋竹雨 著


新书推荐 | 外教社博学文库

♫. ♪~♬..♩~♬..♩

经典与创新:世界文学背景下中西比较诗学研究

ISBN:978-7-5446-7886-5

作者:蒋竹雨

出版时间:2023-11

定价:30.00元

扫码购买

如需发票,请先在地址栏下方留言栏填写Email电子邮箱、抬头、税号。三样信息缺一不可。谢谢合作

本书简介

经典与个性在创作中的相互作用是中西文学批评中的一个重要问题。世界文学的背景下,经典不再是一个既定的理论概念或固定的文学作品清单,其理论含义及研究实践是多样而动态的。与经典对应的个性创作也变得更多元,二者的互动方式也更新颖。本书将中西文学批评中有关经典与创新辩证关系的探讨进行了纵向与横向维度的理论追溯与梳理,呈现这一理论主题在中西文学批评中的互动与发展脉络;总结现代以来经典文学作品在研究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并以改编与脚注为具体研究案例与研究对象,探讨多元个性在阐释与传播经典中的新角度与新方法及其合理性。本书脉络清晰,文笔流畅,对于英美文学、比较文学方向师生和研究者,以及其他感兴趣的读者均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作者简介

About the Author


蒋竹雨,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英语语言文化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阐释学研究院兼职研究员。本科毕业于清华大学人文社科学院外国语言文学系英语专业,获文学学士学位(2011);博士毕业于香港城市大学并获比较文学专业哲学博士学位(2015)。主要研究领域为中西比较诗学、西方文论以及西方艺术史。在Neohelicon,《文化与诗学》,Comparative Literature: East and WestForum for World Literature Studies,《世界美术》等A&HCI,SSCI以及CSSCI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出版专著一部。获第六届“外教社杯”全国高校外语教学大赛(英语类专业组)广东省赛区一等奖;2016年外研社“教学之星”大赛全国复赛一等奖。


前言(节选)

2011年的夏天,在完成了清华四年的本科学业后,我来到了香港城市大学,跟随张隆溪教授开始了为期四年的直博项目的学习。彼时的我对于即将开启的研究生活充满期待。清华四年的英语专业本科教育以及其间前往多伦多大学的交换经历让我对文学研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而这样的兴趣能够在本科毕业之时得到即时的延续与大师的指导, 是我莫大的荣幸和幸福。


我对于“文学经典与个人创新”这一主题的研究兴趣萌发于著名汉学家罗多弼教授2011年秋季在香港城市大学做访问学者时所教授的课程《文学中的语言》。课程的文本之一便是T. S.艾略特的《什么是经典?》。其中有关文学经典与个人创新两者关系的探讨引发了我最初浅显的思考:在创作过程中,创作者应该遵循传统还是注重出新?我的导师张隆溪教授在与我的日常交流与讨论中给予了我充分的鼓励和支持,引导我去寻找中西方文学评论中相关的理论探讨。四年的直博学习中,张老师给予我重要的方向引领的同时,尊重我自己的想法,注重培养我自主研究的意识与能力。在这精准有力的指导背后,是他广泛的阅读范围与渊博的知识储备,以及对中西比较文学研究的深入了解与准确把握。他的支持与肯定,让我坚信“文学经典与个人创新”这一主题是可挖掘、可研究的,有丰富的前期研究资源与研究基础,又有潜在的、衍生的新问题与新挑战。有关于这一主题的后续研究,也证明了这一点。


“经典”不仅仅是中西文学批评中都有所触及的理论概念,也不只是具体的经典作品,更是21世纪世界文学背景下的一种研究意识,或是研究模式。在张老师的建议下,我寻找了中西方文学批评中有关经典与创新的相关讨论,从西方文评中的柏拉图,蒲柏,尼采,王尔德,T. S.艾略特与温伯格,到中国文学批评中的陆机,刘勰,严羽,袁枚和钱钟书,文学批评者对于这一问题的理论讨论突破了时空的界限,默契地采用了辩证的角度论证了一个相似的结论:盲从经典会限制创新,学习经典却可以指导创新。本书的第一、第二章便是纵向与横向维度的理论梳理,呈现经典与创新辩证关系的相关观点在中西方文学批评中的起源,互动与发展脉络。


经典与创新相辅相成这一理论性结论为应对现代以来经典作为具体的文学作品体系在现实研究实践中所遇到的问题与挑战提供了理论指导。本书的第三章列举了这些问题与挑战:伍尔夫笔下受到女性创作挑战的男性主导的经典作品;哈罗德·布鲁姆笔下排斥文化研究等新兴学科染指的文学经典作品;以及在世界文学兴起的今天,被质疑的、局限于西方语言与文化的文学经典作品等。在承接了前两章所得出的理论总结基础上,此章旨在倡导更包容、更开放的文学经典作品体系。


经典不仅仅是具体的概念或作品,更是一种研究模式与研究意识。在多样性和流动性被充分推崇的今天,经典的理论定义不再是唯一的,经典作品体系也不再一成不变。当我们谈及经典,我们不能再理所当然地展开讨论,而应在解决一系列基本问题的基础上进行:首先,什么是经典?如何甄别与判断新创作的文学作品是否经典,以及如何看待外来文化及语言的文学经典作品?其次,如何阐释经典?如何合理利用本文化与本民族的角度去重新阐释外来的文学经典或新兴的文学经典,如何避免错误地、狭隘地或带有偏见地阐释外来文学经典?最后,如何阅读与传播经典?如何选择经典的阅读方式,固守文本细读还是大规模、数据化的分析?如何在翻译等新文学经典传播方式中完整而辩证地保留或利用文学经典?


本书的第四、五章以具体的文本研究案例与现时的理论讨论为基础,集中探讨了如何阐释经典以及如何传播与阅读经典这两个问题。第四章以莎士比亚的经典作品《暴风雨》以及塞泽尔的法语改编作品《一个暴风雨》为例,探讨如何在复杂多变的研究背景下,鼓励正确而多样的阐释角度。这一题目受启发于柯夏智教授在香港城市大学所开设的课程《跨文化研究》。柯夏智教授在课程中介绍了《暴风雨》的后殖民解读,列举了其中针对卡利班为代表的殖民地原住民负面描述的文本证据,并说明了后殖民解读带给《暴风雨》的严重后果——被禁止进入教学课堂,进而引出了塞泽尔所创作的、反殖民歧视、将卡利班英雄化的改编作品《一个暴风雨》。而我出于对文学经典被拒于课室之外的遗憾,着手从《暴风雨》后殖民解读的起源与发展历史出发,质疑其作为唯一阐释角度的合理性,以中西文学理论中有关经典多样性、包容性的论述为基础,倡导多角度共存的经典阐释方法。


而第五章则选择了脚注这一特殊、有趣的研究对象,呈现其在世界文学繁荣发展的新背景下作为一种新工具、新方法在文学经典阅读、研究与传播的过程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世界文学无疑是当今文学研究的重要命题。文化交流日益繁盛的今天,我们关注到了更多文化背景下的文学作品,就像世界文学概念提出者歌德有机会阅读来自大陆另一边的中国小说一样。然而,面对来自不同文化背景、多语言创作、数量浩繁的文学作品,我们是否有精力、能力及时间全部细读、研究并精通呢?弗兰克·莫莱蒂在其著名理论文章《世界文学猜想》中提出以“泛读”作为阅读与研究世界文学的方法,引发了学界的热烈讨论。而我却被文章中篇幅冗长到异乎寻常的脚注所吸引。莫莱蒂提出以一个具体的主题或问题为引领,统筹相关的国别文学作品与已有研究结论作为佐证来阐释相关主题与问题的结论,而脚注便成为呈现这些作品和佐证的新方式。同样,脚注在文学经典作品的翻译与传播中也大有作为。大卫·丹莫若什指出,在翻译和传播文学经典作品的过程中,有些必要的文化背景知识需要提供给非本文化背景的读者。而脚注便成为提供这些信息的重要工具。翻译中冗长而复杂的脚注并没有被读者惧怕或排斥,反而变得越来越被人接受,并且成为重要的阅读与理解的辅助手段。


事实上,本书的立意,以及每一章的内容,都与21世纪世界文学的研究背景息息相关,这也是我要在题目中加入“世界文学背景下”这一限定短语的原因。世界文学无疑是当今文学研究的重要命题。今天的我们所面对的文学经典作品与文学研究已经不再仅仅来自某一语言,某一国别甚至某一文化背景,而是多语言,多国别与多元文化背景的。而这些多样、多元的文学经典作品与研究,也并不仅仅是独立于彼此以个体的形式存在,而是相互关联、相互交流、相互融合,形成了跨语言、跨国别与跨文化背景的新整体与新形态。在这样的新形态中,正如我之前提到的,我们总会面临新的命题与新的挑战。因此,虽然关于经典的兴趣起源于理论探讨,但是我更愿意以世界文学背景下所产生的新问题为出发点,以探寻与论证解决问题的方法与角度为目的,追溯先前的理论讨论与现实问题,寻求理论指导与实践经验。在理论梳理中,我选择了中西文学批评理论中关于经典的讨论,在对比中看到这两个看似疏远的理论体系产出了高度契合的理论结论;在回顾现实问题的过程中,我选取了性别对立、学科壁垒与文化差异等挑战在经典研究中的实践案例,为之后探讨21世纪世界文学背景下如何解决文学经典研究中的新问题、新挑战提供了实践参考。当然,本书中理论探讨与现实问题的选择未必面面俱到,希望所得出的结论能够给关注文学经典这一命题的研究者们一些参考与帮助。近年来,我很高兴地看到文学经典及其理论与实践意义这一话题得到了很多国内学者的关注,希望今后能有更多的交流,让这一研究问题得到补充与延展。

......


(可向下滑动查看)

目 录

丛书推荐 | 外教社博学文库


专著推荐 | 《狄更斯小说汉译研究》专著推荐 | 译者在表征中的定位:《骆驼祥子》英文翻译的多模态视角
专著推荐 | 《多模态翻译理论与实践研究》
专著推荐 | 陈曦《多模态视角下的图画书翻译研究》
专著推荐 | 《文体协商:翻译中的语言、文类与社会》
专著推荐 | 李今《鲁滨孙变形记——汉译文学改写现象研究》专著推荐 |《安东尼·皮姆的翻译研究之迁移·译史·伦理》专著推荐 | 鄢宏福《毛姆作品在中国译介的译者伦理研究》专著推荐 | 《多模态翻译理论与实践研究》专著推荐 | 赵蘅 《我的舅舅杨宪益》
专著推荐 | Subtitling: Concepts and Practices《字幕翻译:概念与实践》
专著推荐 | 《白先勇小说的翻译模式研究》
专著推荐 | 刘法公《汉英翻译规范新问题研究》
专著推荐 |《翻译研究》(第四版 中译本)
专著推荐|冯全功《翻译研究基本问题:回顾与反思》
专著推荐 | 《语料库语言学与数字人文翻译工具:研究方法与应用》
专著推荐 | 董晓波《我国法律法规翻译的统一与规范化研究》
专著推荐 | 《对话杨宪益、霍克斯——〈红楼梦〉英译赏析》
专著推荐 | 刘满芸《共生翻译学》
专著推荐 | Translation and Chinese Modernity
专著推荐 | 李今《鲁滨孙变形记——汉译文学改写现象研究》
专著推荐 | 黄国文《翻译研究的语言学探索》(2024英文版)
专著推荐 | 经典读本《实证翻译研究:跨学科方法探索》纪萌主编专著推荐 | 《英汉语言中的颜色概念化对比与研究》专著推荐 | 文学翻译中的连贯模式研究:以《红楼梦》及其英译本为例
专著推荐 | 语料库在跨语言研究中的应用为教学、翻译和专业交流铺平道路(2023年)专著推荐 | Text and Wine: Approaches from terminology and translation专著推荐 | Interpreting Technologies (2023年新书)专著推荐 | 翻译流动:探索人、过程与产品的网络 (2023年新书)
专著推荐 | 如何做好研究计划:关于开题报告和项目申请的指导(研究方法系列)专著推荐 | Digital Research Methods for Translation Studies(2024年新书)专著推荐 | 《文本挖掘概论:研究设计、数据收集与分析》
专著推荐 | 彭宣维《英汉语篇综合对比》专著推荐 |  Almanna & House《翻译政治与政治翻译》2023年新书专著推荐 | 翻译研究趋势丛书(新出3本)
专著推荐 | 赵彦春《杜甫诗歌全集英译》(十卷本):诗言志,译传情
专著推荐 | 王寅《体认翻译学》(上、下卷)
专著推荐 | 穆雷《中国翻译教学研究》(重印版)
专著推荐 | 穆雷 等 《翻译学研究的方法与途径》
专著推荐 | 谭业升《英美汉学家译者的多重声音:一项基于中国小说翻译思维报告的认知翻译学研究》
专著推荐 |朱义华《外宣翻译研究体系建构探索》
专著推荐 | 庞双子:基于新型历时复合语料库的翻译汉语特征研究
专著推荐 | 王宏志《龙与狮的对话:翻译与马戛尔尼访华使团》
专著推荐 | Exploring Intersemiotic Translation Models (劳特利奇2023年新书)
专著推荐 | The Making of Accessible Audiovisual Translation
专著推荐 | Translation as Social Justice







策划 / 学术部新媒体小组、孙静

编辑 / 杨佳怡

初审 / 苗杨

复审 / 孙静

终审 / 孙玉

来源 / 思飞学术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翻译学通讯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