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跑马感悟 | 兴趣的养成就是要做好规律、低刺激、有点难度的小事

晨宁Chenning 晨宁的 2022-07-20



周末,我把愿望清单上一件大事划掉了:跑半程马拉松。


一路狂奔了22公里,时间2小时28分钟,如果不是为了记录所见所闻,估计还会快一点的。


跑步的习惯还要从两年前说起,那时我面对妈妈临终和家里堆积如山的事情,其间种种低落只能冷暖自知,而跑步算是自我救赎了。每天,在操场跑圈的那段独处时间让我头脑清醒,还能让我体会到多巴胺对情绪的影响,随之而来的,是我的状态更好了,身体素质也变好了,情绪更是有很大的改善。妈妈说“苦难,是化了妆的祝福”,从这一点来说,跑步算是她给我留下的祝福之一了。


有朋友觉得我自律,每天早上能起来跑步,其实不然,是一系列的正面反馈让人上瘾了。报上半程马拉松之后,发现跑步不仅仅是运动,而是目标,习惯,成长的象征。



▲咬着牙狂奔到最后,马拉松已经不仅仅是运动和多巴胺了,而是对生活的隐喻


这次的22公里比我预期地长很多,因为最后半程的赛道被安排在一条笔直的公路上,当我意识到会在这样的一条路上再跑一个小时,我就把自己从跑步中抽离开来,有了下面这些思考:




1. 设大目标,分解成小目标,再忘掉大目标


年初,我的朋友得知我喜欢跑步,怂恿我一起挑战半程马拉松,”啊?22公里?“最多只跑过5公里的我简直是惊呆了,我犹犹豫豫点进了报名网站,在赛事下方一眼扫过“即将报满“,紧迫感立刻就来了。


那时的我冲动战胜了理智,就给自己报了名,我和朋友半开玩笑地说,“跑不下来就走下来吧!”


不久后,我加入了社区的跑步组织,里面很多资深跑者平常练习就是十公里起跳的,有了这样能互相激励的群体,我就找到了突破现有速度的外在激励,“走下来”已经不是一个选择了。


对,我就是先报上马拉松,再去训练,有了自己想成为的样子,再去行动。



▲“你是谁”与“你想成为谁”的区别在于,“你做了什么”


以我的性格来说,既然有了目标,我就不会甘心没有实施计划。22公里的距离看上去可望不可及,可一旦把大目标拆解成小目标,细致到每周甚至每天的计划,一切围绕着饮食、训练、规律,困难就显得不那么难了。


达到每天自己制定的小目标是激励自己、养成成长型思维的最可靠指标。


一旦有了计划,心中有数地按计划达到小目标,就可以把22公里忘掉了。我发现,一套有规划的方案是可以提供长期持久动力的,同时,也能消除心中“难以实现”的不美好体验。当我一个月前突破了5公里,两周前突破了7公里,今天突破了10公里,下周的目标是13公里,每个里程碑都给了我足够坚持的动力。


▲从小在体育课及格线边缘的人,为如今的突破深深震撼着,细数一下打卡,才能看到进步的足迹


这一点让我有对育儿有了新的看法。我们生活在一个追求立竿见影的世界里,特别在育儿中,我们总会以为做好了这几点,孩子就会拥有什么品质;报了班,他的兴趣就自来了;买了书,他就喜欢阅读了;布置好有准备的环境,习惯就养成了。事实上,这前后两句拥有的是相关性,而不是因果性,误把相关性当成因果性是逻辑错误,忽略了从起点到目标之间是有许多可变因素的。


这一年,和孩子坚持做多的事情就是阅读了。让孩子从英语启蒙过渡到自主阅读是大目标,那么买绘本、分级书籍、掌握拼读策略是好的开始,但没有进阶规划,强大的执行力,情绪管理能力,收效都是甚微的。而我为孩子制定拆解目标的策略就是,制定每天的阅读量和书籍,固定的阅读时间,在枯燥畏难时引导他去表达情感,带着共情去鼓励,用不同兴趣主题的书去激发兴趣,一起在成功和失败的积累中增进这段阅读时光的亲子互动。


这就是一通百通的“设定大目标,分解成小目标,再忘掉大目标”的思路,这种方法让我用在了跑半程马拉松,让孩子用在了英文自主阅读和兴趣养成的事例上,事实上,这是可以适用于各种各样兴趣培养和习惯养成,无论是体育、乐器、艺术、学业、社交......


习惯的改变是需要时间见证的,有了静下来的那颗心和多发散思维的头脑,就能体会到这是一个系统、缓慢、规律而稳定进阶的过程。



2. 做好每天重复的小事


▲怎么吃掉一头大象?一小口一小口地吃呀


报半程马拉松,我就是上图左下角的小人,因为胃口太大,一次吃不完,所以我决定一小口一小口地吃。


周中四天,我雷打不动早起跑3公里,周末加入组织长跑,资深跑手风雨无阻地带我们踏过了柏油公路,趟过森林、海滩、河边,眼睛看到了不一样的风景,心里更是摆脱了这项单人运动的重复和枯燥。其实,这个过程正是一个让我如何对跑步保持持久兴趣的方式,并且我能深深体会到把外在激励转变为内在驱动力的过程


▲看过凌晨五点的海滩

▲晨跑就像一群人的私奔


是的,日复一日的跑步,让我相信坚持的力量。确实,人需要的不是要做出惊天动地的一件大事,而能把重复规律的小事坚持下去,就已经是在超越自我了。


怎么安排饮食,怎么合理作息,怎么热身,怎么拉伸按摩,不仅仅是在天气好的时候,更多的,还在下雪的冬天,花粉漫天飞的春天;不仅仅局限于有动力的时候,更多的,还在自己想“丧”的时候。


有规律的重复,带来的是自己一步一步地接近目标。我发现,跑步带来的,已经不单纯在于迈开步子,若是想超越这次的2小时28分钟的成绩,同时避免受伤,核心和力量训练也需要列进我的清单。


第一周7公里,第三周10公里,第五周12公里,第八周15公里,一周复一周,朝着22公里前进。我很惊叹地发现,这样的坚持已经不仅仅在于品质和习惯的养成了,当自己有达到目标的成就感体验后,那就是思维模式的转变。


是的,我完成了22公里,那么我相信,我肯定可以管理好自己和身边的大事小事,我可以坚持写作和成长,也肯定可以把这样的精神传承给下一代。


人啊,就是需要这样的自我对话的,不是吗?



3. 成长是最珍贵的礼物


马拉松的终点线比我想象得平淡很多。我训练了三个月,在赛道上跑了两个半小时,当我冲过终点线时,没有人在拼命欢呼呐喊,只有工作人员带着笑容迎接所有冲线的人,给我们机械地套上奖牌,我回头看看一眼望不穿的跑道,再摸摸胸前的那块奖牌,是的,一切就这么平静地结束了。


▲终点线并没有我想象的人声鼎沸,我前面有两万人已经冲线,大家大概都欢呼累了


若是几个月的拼搏是为了冲线的那一刻,这样的结果是多么地让人失望呢?可若是能享受训练和拼搏的过程,一切就都不一样了。


如果我只想着拼尽全力冲到终点线,我就不会去在意途中背着喇叭的大叔,跟着他一边唱一边喘一边跳一边跑;我也不会记住那个跟着我狂奔的路人,使劲在我旁边喊:“I'm chasing you, you have to be faster!" (我在追你,你要更快一点!),我更加不会有这样的心路历程。


爱上马拉松,归根结底,是因为它不是一项竞技性体育比赛。在赛场上,我看到了不同体型、年龄、健康水平的人,只要你雄心勃勃就可以上。表面看上去是一窝蝗虫各自比拼扑向终点,可实质上,没有谁是在和别人竞争,我们最大的竞争对手,其实就是自己


与其总在留意别人跑得有多快,不如把心力放在自身,专注于自己的成长。


▲站在烈日下负责水站饮水供应的志愿者


自我成长是很鼓舞人心的,那么多志愿者站在烈日下负责水站的饮水供应,沿途的路人举着牌子为朋友家人呐喊,这种大赛事一年复一年激励着所有跑者。这是不是人类的内心深处都向往突破自我呢?而更吸引人的,是过程中的自我成长。


一旦把心力从“达到目标”转移到“自我成长“上,眼睛就会更注重过程,即使过程是枯燥无聊,也会想方设法让它变得有意思些;即使过程艰难险阻,也会用各种手段去激励自己克服困难;即使困难让自己垂头丧气,也能梳理情绪重整旗鼓。成长的体验,都是我们自己赋予的,而达到怎样的目标就是成长的附加值了。



跑完了半程马拉松,我的目标就是全程马拉松了,为了能豪无悬念地报名2020年的纽约马拉松,我需要在今年完成八个比赛和一次义工,也算是让我多一个选择吧。


你做过哪些枯燥、规律、低刺激的小事?都来聊聊吧


晨宁 2019年5月 于纽约 



相关推文:


近期推文:


👩🏻文章关键词搜索方式👩🏻

1/点击右上方小白人进入公号主页

2/滑到底点击“全部消息“

3/最上面出现搜索栏

4/输入你想搜索的东西





「 这里都是晨宁的文字和照片,我们住在纽约,有一个北欧/中国文化融合的家庭,哥哥Siggi(5岁)/弟弟Magnus(3岁)。在这里,有从0岁起的早教游戏和陪玩过程(覆盖语言、认知、社交情感、精细运动、大运动),蒙特梭利家庭环境的落地方法,学习儿童发展心理学的亲历体会,还有育儿育己的自我成长。」





微博:@儿戏国

微信公众号:儿戏国

亲子生活,会有另外一种可能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