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食物经济与政策研究院

其他

IFLEAS | 甲烷论坛-农业甲烷减排利用研讨会期待您的参与

全球气候变化问题一直备受国际社会关注,而甲烷作为仅次于二氧化碳的第二大温室气体,对于全球变暖有着重要影响。面对全球气候变化的严峻挑战,中国正积极采取行动。继2023年发布《甲烷排放控制行动方案》后,中国在能源、农业和废弃物处理等多个领域实施了减排措施。此外,中国还启动了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并与美国共同发布了阳光之乡声明。在中美“21世纪20年代强化气候行动工作组”会议上,双方计划在COP29期间举办第二届“甲烷和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峰会”,并承诺在甲烷控排技术、监测报告和核查体系方面开展双边合作。为进一步推动农业甲烷减排,中国农业大学全球食物经济与政策研究院(AGFEP),农业食物系统低碳转型国际论坛(IFLEAS),中国环境科学学会气候投融资专业委员会(CIFA),美国环保协会(EDF)北京代表处共同举办农业甲烷减排利用研讨会。我们诚邀农业、环保、政策制定等领域的专家和实践者,共同探讨技术创新、政策支持和投资机会,以促进甲烷减排工作的实施,为实现2060年前碳中和目标提供支持。🔍
5月16日 下午 5:47
其他

预告 | 《2024中国与全球食物政策报告》发布及研讨会邀您关注

过去几十年,中国在消除饥饿、抗击贫困和保障粮食安全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也为全球食物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然而,对标新时期中国多元发展目标,当前的食物供给体系面临供给方式相对粗放、营养导向不足供给效率低、供需匹配结构不合理等挑战。亟需推动中国农食系统转型,系统重构与改革食物供给体系。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的提出,立足中国国民经济发展全局,契合当前国际发展新形势,有利于推进实现食物安全、营养健康、绿色低碳、共同富裕等国家重大发展目标。然而,在构建中国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过程中,应当如何以营养健康需求为导向,挖掘未来食物供给潜力,合理开发与综合利用多种食物生产资源?如何提升效率、优化结构,统筹国内外市场,并制定与之对应的农业食物政策?这些都是报告将要重点解决的问题。在此背景下,中国农业大学全球食物经济与政策研究院,联合国内外多家单位共同撰写出版《2024中国与全球食物政策报告》,主题聚焦“大食物观引领构建多元化供给体系,推动农食系统转型”。以供给体系为研究对象,突出“营养导向”与“系统思维”,进一步从资源、效率、结构、贸易等角度深入分析如何构建中国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以满足消费者日益多元化、更加营养健康的食物消费需求,并推动可持续农食系统转型。报告以多学科合作研究、数据分析与政策模拟为基础,突出国际视野与中国实践紧密结合,旨在为政策制定者、研究者、农食系统从业者等提供系统、科学、前沿的决策与研究参考。更多关于《2024中国与全球食物政策报告》发布及研讨会的最新消息将陆续公布。诚邀您的关注!发布及研讨会时间2024年06月03日下午发布及研讨会地点北京市海淀区学清路甲38号金码大厦A座三层报告厅附:《2024中国与全球食物政策报告》章节安排第一章
5月16日 下午 5:47
其他

专辑征稿丨农业集群、农产品贸易、供应链韧性和粮食安全专辑征稿启事

Review》(简称CER)是在1989年由留美经济学会创办的会刊,经过34年的努力,CER已经成为研究中国经济的权威英文期刊,2023年影响因子达到6.8。Compounding
2月3日 下午 5:22
其他

附全文链接 | 英文版《2023中国与全球食物政策报告》发布会顺利召开

015月24日上午9点,中国农业大学全球食物经济与政策研究院(AGFEP)联合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国家营养与健康研究所(NINH)、浙江大学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CARD)、南京农业大学国际食品与农业经济研究中心(CIFAE)、粮食与土地利用联盟(FOLU)、世界资源研究所(WRI)和国际食物政策研究所(IFPRI)以线上直播形式共同发布了英文版《2023中国与全球食物政策报告》。《2023中国与全球食物政策报告》以“推动可持续健康膳食,促进农业食物系统转型”为主题,强调了可持续健康膳食领域的国际背景与中国实践的紧密结合,旨在为农业食物系统的决策者、研究人员和从业者提供系统、科学和前沿的决策与研究参考。左右滑动,查看更多···点击阅读原文获取报告全文02发布会由浙江大学求是讲席讲授、浙江大学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国际院长、国际食物政策研究所资深研究员陈志钢教授主持。本次发布会通过Zoom线上会议及全球食物经济与政策研究院视频号同步直播,国内外各界人士200余人参加了发布会。发布会主持人陈志钢教授03发布会伊始,主持人陈志钢教授代国际食物政策研究所(IFPRI)所长Johan
2023年5月27日
其他

Release | 2023 China and Global Food Policy Report

visithttp://agfep.cau.edu.cn/art/2023/5/23/art_39584_960277.htmlKey
2023年5月24日
其他

发布会预告 | 中国食物和土地利用系统温室气体减排研究报告

《中国食物和土地利用系统温室气体减排研究报告》由世界资源研究所(WRI)、中国农业大学全球食物经济与政策研究院(AGFEP)联合发布,发布会将于2023年5月24日举办,邀您关注!会议时间2023年5月24日
2023年5月18日
其他

《2023中国与全球食物政策报告》正式发布 | 附全文链接

4月22日上午,《2023中国与全球食物政策报告》正式发布,主题是“推动可持续健康膳食,促进农食系统转型”。报告由中国农业大学全球食物经济与政策研究院(AGFEP)联合浙江大学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CARD)、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CDC)营养与健康所(NINH)、南京农业大学国际食品与农业经济研究中心(CIFAE)、国际食物政策研究所(IFPRI)和食物和土地利用联盟(FOLU)等单位共同出版。点击阅读原文获取全文当前全球食物和营养安全情况严峻,在消除饥饿、食物不安全、多种形式营养不良等方面进程受阻甚至倒退。全球和中国都开始更加关注农食系统议题,并提出向着更加营养健康、绿色低碳、高质高效、有韧性和包容性的多维目标转型。过去国际和国内的关注点更多是在食物供给端,对消费端的重视不足;然而,消费端特别是居民膳食结构与营养健康和资源环境息息相关。为应对当前的健康与资源环境挑战,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推动实现健康中国、双碳目标、农业强国等国家重大战略发展目标,亟需推动符合中国发展实际的可持续健康膳食模式,促进农食系统转型。2023年的报告在
2023年4月22日
其他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赵启然副教授、樊胜根教授合作撰文讨论“同伴效应对学生含糖饮料消费行为的影响”

近日,中国农业大学全球食物经济与政策研究院(AGFEP)樊胜根教授、赵启然副教授(通讯作者)、中国农业大学博士研究生张颖、硕士研究生李若彤在Food
其他

AGFEP樊胜根、高海秀在China Daily发文谈猪肉和牛奶价格的波动

【转】全球大范围高温干旱天气威胁全球粮食安全?张玉梅等:警防后期秋粮生产受损和价格上涨6.AGFEP樊胜根、张玉梅在China
其他

樊胜根教授国家级创新团队2023年博士后招聘通知

“复旦管理学杰出贡献奖”。樊教授于2018年被授予国际农业经济学家协会(IAAE)荣誉终身会员,并于2020年成为美国应用经济学协会(AAEA)会士。司伟研究方向:农业与食物政策E-mail:
2023年2月3日
其他

AGFEP樊胜根、张玉梅在China Daily发文谈从国际视野看中国农业强国

【转】全球大范围高温干旱天气威胁全球粮食安全?张玉梅等:警防后期秋粮生产受损和价格上涨6.AGFEP樊胜根、张玉梅在China
其他

AGFEP樊胜根、先正达农业可持续发展基金会周媛在China Daily发文:重新定位农业科研资助方向,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近日,中国农业大学全球食物经济与政策研究院(AGFEP)院长樊胜根教授和先正达农业可持续发展基金会(瑞士)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周媛在China
其他

张倩教授、孙中孝副教授合作撰文揭示“减少动物性食品消费可以提高食物系统韧性,应对突发危机”

田旭教授、樊胜根教授合作撰文讨论“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外卖配送平台如何提高食物系统韧性”5.【转载】WAFI大咖对话实录-樊胜根•付文阁:未来农业让食物更营养、更健康、更低碳、更安全
自由知乎 自由微博
其他

【学术讲座】AGFEP与瓦赫宁根大学联合学术交流:农食企业自发环保行为的内部驱动因素——以食品加工企业产前产后水处理行为为例

农食企业自发环保行为的内部驱动因素:以食品加工企业产前产后水处理行为为例报告简介农食企业是推动农业食物系统可持续转型的重要市场主体,企业的自发环保行为也得到越来越多关注,但是对此类行为内部驱动因素的研究还非常有限。农食加工企业的产前水处理行为与产品质量安全密切相关,同时其产后水处理行为显著影响水体环境保护和提升。本文以上海农食加工行业为例,基于随机效用理论和自发环境管理框架,运用bivariate-probit模型,分析了企业内部因素特别是管理层对环境压力的感知(包括水价、水质和数量等方面),对企业产前和产后的自发水处理行为影响,并考虑两种行为之间的潜在溢出效应。研究发现:1)管理层的水资源低成本认知,对产前和产后自发水处理行为具有负向影响;管理层的水资源高质量认知,对产前自发水处理行为有负向影响;2)产前产后两种水处理行为正向相关;3)企业领域、规模、目标市场和预期销售增长对其自发环保行为也产生影响。本研究对农食产品安全质量保障和资源环境保护提供支撑,提出调整完善与食品生产和环境监管相关的支持政策工具,如水价管理和用水培训,可以提升管理层对水资源和水价值的认知,驱动企业采取自发环保行为。报告嘉宾孟婷副教授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孟婷,
其他

AGFEP樊胜根、张玉梅在China Daily发文谈农食系统转型和温室气体排放

近日,中国农业大学全球食物经济与政策研究院(AGFEP)院长樊胜根教授和研究院成员张玉梅教授在China
其他

食物系统减排迫在眉睫|AGFEP参与撰写《2022年排放差距报告》

10月27日,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发布《2022年排放差距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全球食物经济与政策研究院(AGFEP)院长樊胜根作为领衔作者,参与了《报告》第六章《食物系统转型》的撰写,同时,也作为专家参与了《报告》的发布。对于食物系统,目前,食物系统约占温室气体总排放量的三分之一,为了走上与《巴黎协定》气候目标相一致的排放路径,食物系统必须迅速转型。食物系统温室气体排放最大来源是农业生产,包括化肥等投入品的生产,其次是土地利用的变化,以及供应链活动。后者包括零售、运输、消费、燃料生产、废弃物管理、工业加工和包装。《报告》提出四个方面的转型路径:改变饮食结构、保护自然生态系统、提高粮食产量以及实现食品供应链的脱碳化。转型食物系统不仅对改善气候变化和环境退化很重要,而且对于确保所有人的饮食健康和粮食安全也至关重要。所有主要群体的参与者都需要采取行动,推动转型并克服障碍。《报告》指出,这四个方面的行动可以将预计2050年食品系统的排放量减少到目前水平的三分之一左右,但如果不采取任何措施,其排放量几乎会翻倍。点击“阅读原文”或“复制链接”下载报告进行阅读https://www.unep.org/zh-hans/resources/2022nianpaifangchajubaogao
其他

田旭教授、樊胜根教授合作撰文讨论“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外卖配送平台如何提高食物系统韧性”

近日,中国农业大学全球食物经济与政策研究院(AGFEP)田旭教授、樊胜根教授与北京大学王晓兵研究员、黄季焜教授、华中农业大学闵师教授、哥廷根大学Stephan
其他

樊胜根教授在China Daily发文谈再生农业

Daily发文谈应对高温天气保障粮食安全5.AGFEP樊胜根、林发勤在《中国日报》上发文谈当前稻米危机是否“迫在眉睫”
其他

【转载】WAFI大咖对话实录-樊胜根•付文阁:未来农业让食物更营养、更健康、更低碳、更安全

首次“WAFI大咖对话”直播回顾(上)首次“WAFI大咖对话”直播回顾(下)9月12日上午10点,2022世界农业科技创新论坛首次“WAFI大咖对话”在CCTV农业频道展播厅线上直播。中国农业大学全球食物经济与政策研究院院长樊胜根和中国农业大学MBA教育中心主任付文阁以“食物安全与未来农业”为主题,就行业发展的新问题、新趋势、新技术进行探讨。直播画面食物安全最重要的是数量安全。樊胜根表示,全球气候变化、国际冲突、新冠疫情等都是导致近期全球粮食价格上涨的因素。如今,我国粮食安全问题已取得重大突破,基本解决老百姓温饱问题。但从全球来说,粮食安全问题始终是悬在头上的一把利剑,尤其是在非洲等地区。
其他

樊胜根教授国家级创新团队2022年博士后招聘通知

“复旦管理学杰出贡献奖”。樊教授于2018年被授予国际农业经济学家协会(IAAE)荣誉终身会员,并于2020年成为美国应用经济学协会(AAEA)会员。司伟研究方向:农业与食物政策E-mail:
其他

AGFEP樊胜根、张玉梅在China Daily发文谈应对高温天气保障粮食安全

近日,中国农业大学全球食物经济与政策研究院(AGFEP)院长樊胜根教授和研究院成员张玉梅教授在China
其他

AGFEP龙文进、冯晓龙在《光明日报》上发文谈为什么大食物观如此重要

2022年8月1日,《光明日报》刊登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讲师、全球食物经济与政策研究院成员龙文进、冯晓龙共同撰写的评论文章《为什么大食物观如此重要》,以下是文章全文:点击文末“阅读原文”可查看原文【光明时评】国家统计局日前发布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夏粮喜获丰收。根据对全国25个省区市的调查,今年我国夏粮总产量14739万吨,比上年增加143.4万吨,增长1%。粮食丰收,更不能忽视“大食物观”。今年全国两会,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的农业界、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界委员并参加联组会时指出:“要树立大食物观,从更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出发,掌握人民群众食物结构变化趋势,在确保粮食供给的同时,保障肉类、蔬菜、水果、水产品等各类食物有效供给,缺了哪样也不行。”这为新时代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国民营养提供了遵循与方向。为什么大食物观如此重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居民营养健康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我国仅用世界9%的耕地和6%的淡水养活了世界近五分之一的人口;我国人均粮食占有量持续超过世界平均水平,到2021年达到483公斤,远超400公斤的国际粮食安全线。粮食安全保障能力的提高为消除饥饿和营养不良奠定了基础。过去30年,全球摆脱饥饿的人口中有2/3在中国,中国是第一个实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二(零饥饿)的发展中国家。2020年,我国营养不良率下降到2.5%以下,居民食品支出总额占居民总消费支出的比重下降至30.2%;蔬菜、水果、肉类消费量增长迅速,居民膳食结构向高能量、高蛋白转变。与此同时,我国在进一步提升国家粮食安全保障能力和国民营养健康水平方面还面临诸多挑战。一方面,我国农业生产增速减慢,未来农产品增产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近年来,我国农业科技进步对农业生产贡献的增速在放缓。同时,随着人口增长、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和经济发展,我国面临越来越大的水土资源短缺的现实约束,高肥力耕地比重低,农田土壤污染率上升,加上由于气候变化引致的极端天气和自然灾害风险的增加,进一步提高农产品产量面临的限制越来越多。另一方面,我国仍面临多种形式的营养不良问题,与膳食相关的疾病发生率不断增加。大量居民存在维生素A、铁、锌和钙等微量营养素缺乏的情况,尤其是城乡低收入家庭、婴幼儿、育龄妇女和高龄老年人。城乡各年龄段居民超重肥胖率持续上升,有超过一半的成年居民超重或肥胖,高血压、糖尿病的发病率也有所上升。这些与居民膳食结构不合理相关的疾病带来了高额的健康和经济成本。正因如此,我们应着力树立和践行大食物观,将高产高效、健康营养、环境可持续和气候适应、更具韧性、更具包容性五大多赢发展目标纳入国家农业食物系统转型总体战略,以进一步提升国家粮食安全保障能力和国民营养健康水平。为此,应做好以下几点:改革农业支持政策,推动农业绿色和可持续生产。加强在气候适应型农业技术和可持续农业等方面的投资,提高农业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通过增加对土地、水等资源保护的投资力度、加强农业环境法规建设与执法力度,促进自然资源管理和生态环境保护,特别是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和保护黑土地,提高土地资源的生产力。改革现有农业补贴政策,鼓励农民采用绿色生产技术,支持引导农业可持续发展。建立营养导向型农业食物生产体系,积极拓展食物来源,促进居民膳食结构转型。在保持对主粮生产和肉类重视的同时,要加大对杂粮、水果、蔬菜、坚果等的科研投入,以提高其产量和品质、降低其价格。将健康可持续膳食模式纳入国家发展战略,加强对健康和可持续膳食的宣传推广,引导居民健康膳食,增加全谷物、杂粮、水果和豆类的消费,减少对精制谷物和红肉的过量消费;减少食物损失和浪费,提倡适度饮食。加快推进乡村振兴,加强公共服务,特别是要加强对低收入和弱势群体的社会保障。进一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加快卫生厕所、污水处理设施、供水设施、互联网等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的补缺提档建设。加大以教育、医疗、农业技术推广为重点的基本公共服务支持力度,完善教师、医护人员、农技推广人员等基层人才支持政策,逐步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均等化,进一步缩小区域发展不平衡。由此让大食物观真正在中国百姓的生活中落地。(作者:龙文进、冯晓龙,均系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讲师、全球食物经济与政策研究院研究员)-
其他

AGFEP龙文进在《光明日报》上发文谈珍视和传递夏粮丰收的成果

2022年7月20日,《光明日报》刊登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讲师、全球食物经济与政策研究院成员龙文进撰写的评论文章《珍视和传递夏粮丰收的成果》,以下是文章全文:内容源自《光明日报》点击文末“阅读原文”可查看原文【光明时评】根据国家统计局7月14日公布的数据,今年全国夏粮总产量2948亿斤(其中小麦产量2715亿斤),比2021年增加28.7亿斤,增长1.0%。其中,全国夏粮播种面积39795万亩,比2021年增长0.3%;全国夏粮单位面积产量370.4公斤/亩,比2021年增长0.6%。从数据上看,今年夏粮再次增产丰收。在冬小麦晚播面积大、农资价格上涨和国内疫情多点散发等不利因素影响下,这一成绩的取得殊为不易。今年夏粮实现丰收不仅有助于完成全年粮食生产目标,并且在今年特殊的国内外形势下更具重大意义。首先,稳定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生产供应,对保持经济社会大局稳定,特别是稳定物价、保障民生方面具有压舱石作用。从国内情况上看,今年上半年我国经济下行压力明显增大,夏粮丰收有助于进一步稳定物价,为稳住经济大盘提供有力支撑。其次,我国夏粮丰收既有利于保障自身粮食需求和国内粮食市场稳定,也有助于稳定全球粮食市场。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等国际机构的统计,世界饥饿人口比例在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急剧上升,2021年全球受饥饿影响的人数已达8.28亿人,约占世界人口的9.8%,自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累计增加1.5亿人。在此背景下,加上俄乌冲突、油价上涨等其他因素影响,国际食品价格在2021、2022年一直处于高位,特别是谷物、植物油和油脂。我国作为农产品进出口大国,粮食生产对国际粮食市场具有重大影响。2022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政协会议的农业界、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界委员时指出“要树立大食物观”。从粮食到食物,从食物观到大食物观,这是新发展阶段切实保障食物安全的关键思路,是在农业与食物系统中统筹考虑未来食物安全与营养健康的重要理念。粮食安全是食物安全的基础,夏粮丰收为进一步树立和践行“大食物观”打下了坚实基础。今年夏粮再次增产丰收令人欣慰,也要看到,我国粮食供求紧平衡的格局没有改变,加上国内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国际形势复杂严峻,粮食安全的弦还是要始终绷紧,始终把粮食安全作为重大的国家战略来抓。以下几点尤须发力。既要保障粮食产量,又要提高粮食安全综合保障能力,通过藏粮于地和藏粮于技来夯实粮食生产根基。一方面,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要继续清理乱占耕地建房,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保障18亿亩耕地红线。在保障耕地数量的同时要提升耕地质量,继续推进建设高标准农田和保护黑土地,扩大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耕地面积。另一方面,藏粮于技的核心在于种业,要统筹推进种业振兴。在保障主粮品种优势的前提下,加强对蔬菜、水果、水产品和畜禽种质资源等研发。充分利用中国在数字产业上的优势,通过人工智能、大数据、合成生物技术等把育种速度加大,用超前的思路来开发引领全球的育种技术和种子。以“大食物观”为指导,积极拓展食物来源。积极向森林、草原、盐碱地、江河湖海、设施农业、生物科技、微生物等要食物,调整优化食物生产结构,提高水果、蔬菜、鱼、奶、坚果、豆类等营养健康食物的产量和供给能力,降低营养健康食物的价格。鼓励发展替代蛋白质、替代淀粉和食品技术,加强未来食物(如大豆蛋白、人造肉、微藻、菌体蛋白等)的科研投资,促进其产业链发展,推动智慧农业、循环农业、生物强化技术等营养导向的农业技术创新。继续落实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同时以营养目标为导向,调整农业财政激励与融资措施。改革农业补贴和科研支持政策,增强对具有营养、健康、可持续性的粮食和食物产业的财政支持,增加对气候变化适应性、绿色农业研发和推广等公共投资,扩大对低收入和弱势群体的食物支持政策,建立营养导向型农业生产体系,以实现产量增加、营养提升、环境可持续发展等多重目标。由此,将丰收的预期不断增强,将丰收的成果不断传递下去。(作者:龙文进,系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讲师、全球食物经济与政策研究院研究员)-
其他

AGFEP樊胜根、林发勤在《中国日报》上发文谈当前稻米危机是否“迫在眉睫”

近日,中国农业大学全球食物经济与政策研究院(AGFEP)院长樊胜根教授和研究院成员林发勤教授在《中国日报》(英文版)发文谈当前稻米危机是否“迫在眉睫”。文章指出,由于气候变化和地区冲突的影响,世界食品价格在新冠肺炎疫情前已经上涨。而COVID-19进一步扰乱了食品供应链,收入和就业率的降低使得很多低收入人群难以获得足够可负担的食物。当前,世界正面临着严峻的粮食危机挑战,泰国和越南联合提高稻米价格的计划可能会在全球稻米市场中引起不必要的恐慌。但相较于俄罗斯和印度等国的粮食出口禁令或限制,“泰越联合计划”的影响还将受制于其他国家的应对措施。同时,由于东南亚稻米生长周期短以及市场调整快,泰国和越南大米无法垄断国际市场。借鉴2007-2008粮食危机经验,粮食进口国的恐慌性抢购加上出口禁令,才是稻米价格飙升的主要原因之一。对中国而言,稻米价格上涨对粮食市场的潜在影响是有限且可控的。最后,为防止稻米危机,联合国、其他全球组织和国际社会应呼吁各国不要限制稻米出口或进行稻米恐慌性抢购。以下是文章原文。SHI
其他

今晚8点发布 | 英文版《2022中国与全球食物政策报告》

Zoom:https://zoom.us/j/97891120776?pwd=VXk3WlF1Zms4bkxKeWszOTJ2MHVpUT09Zoom
2022年6月9日
其他

樊胜根、龙文进 、高海秀在《环球》杂志上发文谈应对全球种业发展的五大趋势

★NEWS★中国是人口大国,维护粮食安全至关重要,中国人的饭碗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种子是农业的“芯片”,对于农业现代化更是发挥着基础性作用。为此,中国农业大学全球食物经济与政策研究院(AGFEP)院长樊胜根教授、成员龙文进老师和高海秀博士后在《环球》杂志上发文谈应对全球种业发展的五大趋势。以下是原文内容。(4月25日
其他

《2022中国与全球食物政策报告》正式发布 | 附全文链接

5月24日上午,《2022中国与全球食物政策报告》正式发布,主题是“改革农业支持政策,促进农食系统转型”。报告由中国农业大学全球食物经济与政策研究院(AGFEP)联合浙江大学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CARD)、南京农业大学国际食品与农业经济研究中心(CIFAE)、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IAED)和国际食物政策研究所(IFPRI)等单位共同出版。访问链接http://agfep.cau.edu.cn或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报告全文在过去十几年中,全球食物安全取得了显著成就,农产品产量增长明显快于人口增长,居民食物消费量增加,营养不良大幅下降。现阶段,中国已基本解决温饱问题,全面进入小康社会。新发展阶段,中国政府提出了更高的发展目标,包括健康中国2030、乡村振兴、生态文明建设、共同富裕等,并做出了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和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等重要承诺。然而,新时期中国农食系统面临诸多挑战。因此,中国农食系统亟需向营养健康、绿色低碳、高质高效、有韧性和包容性方向转型。当前是推动全球和中国农食系统转型的关键时点,因此,如何改革农业支持政策,助力农食系统转型,成为中国和全球的重要议题。2022年报告在2021年报告对农食系统转型方向与路径研究的基础上,深入研究了新时期改革与优化中国农业支持政策助力农食系统转型的可行方案,分析了中国城乡居民过去20年间膳食结构变迁,论述了资源环境相关的农业支持政策及其对环境的影响,模拟了调整农业生产者补贴结构和增加农业公共投资对粮食安全、经济效益、居民膳食质量和碳排放等方面的综合影响,总结了财政支农对缩小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差距的作用效果与机制,还研究了在WTO贸易政策与改革的框架下我国农业支持政策面临的调整压力和政策优化方案。主要发现第一,中国农业支持强度明显提高,2018-2020
2022年5月24日
其他

AGFEP 樊胜根、龙文进在《中国日报》上发文谈中国实现可持续食物安全的全球意义

近日,中国农业大学全球食物经济与政策研究院(AGFEP)院长樊胜根教授和研究院成员龙文进老师在《中国日报》(英文版)发文谈中国实现可持续食物安全的全球意义。文章指出,当前的全球食物系统需要转型已成为国际共识,中国作为第一个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SDG)中“零饥饿”目标的发展中国家,可以为全球食物系统转型提供重要经验。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先后选择了适合其不同发展阶段的制度安排和政策,包括重视粮食安全、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市场改革、研究推广等。为更好地实现食物系统向“更健康、更可持续、更公平”的目标转变,中国需要加大对农业发展的支持力度,构建现代农业市场体系,同时,要加快乡村振兴,加强农村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特别地,中国需要在以下四个方面采取更多行动:一是突破食物系统相关部门之间的行政界限,建立跨部门管理和决策机制;二是需要一个以营养为导向的可持续农业生产系统;三是必须推动健康、可持续的膳食结构转型;四是更多地参与国际合作和全球食物系统治理。以下是文章全文。SONG
其他

樊胜根 龙文进 冯晓龙 司伟 盛誉:联合国食物系统峰会的中国方案

樊胜根,龙文进,冯晓龙,司伟,盛誉.联合国食物系统峰会的中国方案[J].农业经济问题,2022(3):4-16.知网链接(或点击“阅读原文”):https://doi.org/10.13246/j.cnki.iae.2022.03.003摘要:食物系统转型已成为国际共识,联合国食物系统峰会的中国方案能够在全球食物系统治理上发出更多的中国声音,推动中国和全球食物系统转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渐进式地选择适应不同发展阶段的制度和政策,高度重视粮食安全、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科研推广,大力实施减贫和国民营养计划,积极保护自然资源环境和应对气候变化,努力推动减少食物损失与浪费,大力发展农村电子商务,增强食物系统抗风险能力。这些措施使得中国在推进食物系统转型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仍面临诸多挑战,包括农业生产增速放缓且小农依旧占据主导地位、多重形式的营养不良问题并存、水土气资源约束趋紧和灾害频发、城乡和区域发展不平衡、进口依赖持续和国际市场波动、部门间缺乏有效协作等。为推动中国食物系统向高产高效、营养健康、环境可持续、更具韧性、更具包容性的目标转型,应构建跨部门的综合管理决策机制,加大农业产业发展支持力度,构建现代农产品流通体系,改革农业支持和科研政策,建立营养导向型和可持续的农业生产体系,促进居民膳食结构转型。同时应加快乡村振兴,加强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积极参与国际合作和国际食物系统治理。关键词:联合国食物系统峰会;食物系统转型;可持续发展;食物与营养安全;项目来源:
其他

AGFEP青年教师冯晓龙撰文讨论草场流转的综合影响

★NEWS★近日,中国农业大学全球食物经济与政策研究院(AGFEP)青年教师冯晓龙撰文,讨论“草场流转对牧户牲畜生产与放牧强度的影响——以内蒙古和甘肃为例”,文章在国际期刊China
其他

王晶晶、孟婷、樊胜根 | 应对国际局势变化,提升农业食物系统韧性

development6.AGFEP院长樊胜根:不可持续的食物系统是生物多样性丧失的主因7.AGFEP樊胜根、孟婷撰文“如何转型食物系统以应对气候风险”
其他

樊胜根 孟婷 王晶晶:Boosting food security amid crises

近日,中国农业大学全球食物经济与政策研究院(AGFEP)院长樊胜根教授与研究院成员孟婷老师和王晶晶老师在《中国日报》(英文版)发文谈在危机中加强食物安全。文章首先指出全球食物系统面临重大风险和威胁,而现今的俄乌冲突、持续的COVID-19以及极端天气在内的气候变化等挑战,更是将全球食物价格推至历史新高。同时,分析了这些事态加剧发展对中国粮食安全的影响,指出国际粮食贸易缺口和化肥等农资短缺、化石和生物质能源价格上涨,已经引发全球粮价暴涨,对中国国内粮食市场和价格造成压力。最后,提出短期和长期保障中国粮食安全的措施,即在短期灵活调配粮食库存,稳定市场预期避免挤兑,关注小农和低收入家庭等弱势群体,同时在国际上倡导构建保障粮食生产和贸易的绿色通道;在长期要采取多种措施来转向更具有可持续性和韧性的食物系统,优化国内供给结构和进口布局,积极参与国际食物治理,保障中国和全球的食物安全。以下是文章全文。点击文末“阅读原文”查看原文The
其他

樊胜根丨政府工作报告解读:保障粮食安全 未来还要吃得健康

★NEWS★“1.3万亿斤粮食,可以保障中国的粮食安全,让14亿人吃得饱。同时,随着生活水平的提升,膳食的健康和多样性越来越重要,未来在保证粮食安全的基础上,还要逐渐改善饮食结构,吃得健康,”3月5日,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发布,报告再次强调粮食安全问题,为此,新京报记者采访了中国农业大学讲席教授,全球食物经济与政策研究院院长樊胜根。樊胜根,中国农业大学讲席教授,全球食物经济与政策研究院院长。点击文末“阅读原文”可查看原文未来粮食要考虑多样化根据人口“七普”数据,我国当前人口数量为14.1亿,2021年,我国粮食产量1.367万亿斤,“当前的粮食产量,人均粮食占有量超过了480公斤,可以满足人们日常的营养需求。在未来,也要考虑国民膳食多样化的问题,让居民膳食更健康。”樊胜根说。
其他

AGFEP|解读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

全球食物经济与政策研究院解读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2月22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即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发布。中国农业大学全球食物经济与政策研究院(AGFEP)结合中心研究特色,对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进行了解读。樊胜根转型农食系统,助力乡村振兴今年一号文件题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我从农业食物系统角度转型角度来谈谈乡村振兴。农业食物系统涵盖了农业与食物价值链上所有活动和要素及其交互关系的总和,是保障国民营养和粮食安全的关键基础,是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当前,我国转型农食系统助力乡村振兴面临很多挑战:资源环境约束不断加大,部分地区农业生产方式不可持续;气候变化导致灾害频发加剧农业生产风险,威胁农民生计;农村营养不良问题日趋严峻,与膳食相关的慢性病患病率增加;小农户与现代农业的有机衔接及其他农村弱势群体的权益保障仍存在问题;农村生活与发展条件不充分,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差距十分明显。因此,农食系统必须向高效的、营养的、可持续的、有包容性和韧性的方向转型,以应对多重风险叠加的影响。农食系统转型目标与乡村振兴的总要求协调统一,应从发展多赢型或集成式技术创新、优化农业支持保护政策、建立跨部门协同工作机制、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改善农村发展条件等路径推动农食系统转型,助力乡村振兴。冯晓龙推动农食系统可持续转型,助力实现碳中和从应对气候变化角度来看,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深入推进农业投入品减量化,研发应用减碳增汇型农业技术,探索建立碳汇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是十分必要的,这也为进一步推进农业绿色发展提供了思路。当前气候变化对全社会各个部门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其中农业是最为敏感的部门。例如,未来气温上升将导致我国玉米、水稻的产量分别下降5.36%-6.04%、2.48%-2.55%。反过来讲,农业食物系统也是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增加碳汇的重要部门。据我们测算,在保障粮食安全的条件下,采取提高种植业和畜牧业技术、减少食物损耗和浪费、调整膳食结构等综合措施能使2060年农业食物系统的温室气体排放比2020年减少47%。如果未来农业食物系统的碳汇增加至16亿吨,除了抵消自身的温室气体排放之外,仍有近10亿吨碳汇节余,可为碳中和目标做出巨大贡献。因此,在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前提下,应积极推进农业综合减排战略,优化农业支持政策和农业科研体系,加强低碳绿色循环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同时加快碳汇市场建设,引导农民积极参与碳汇市场交易,促进农业食物系统向绿色可持续转型,助力实现碳中和。孟婷促进种养大循环,从“双向污染”到“资源利用”畜禽粪污是“错放的资源”,一方面是养殖端畜禽粪污处理环境成本高昂,另一方面种植端土壤有机质不足造成大量化肥施用和环境污染。今年的一号文件政策更加突出和精准地提出多措并举,打通种养断点,形成种养大循环。
其他

招聘 | 全球食物经济与政策研究院行政助理

全球食物经济与政策研究院(Academy
2022年2月25日
其他

樊胜根、郭红东:E-commerce boosts rural development

近日,中国农业大学全球食物经济与政策研究院院长樊胜根教授和浙江大学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郭红东教授在《中国日报》(英文版)发文谈电子商务助推农村发展。文章首先肯定了电子商务对于农业农村发展的重要作用,同时指出,农村电商面临政策协调不够、电商产品质量参差不齐、电商基础设施薄弱、农业电商人才短缺等新挑战。因此,要进一步推动农村电子商务,必须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建立部委层面促进电子商务发展的协调机制,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二是采取措施完善农村电子商务基础设施;三是扩大人才培养的范围和规模。以下是文章全文。点击文末“阅读原文”查看原文China
其他

司伟教授接受《新京报》采访,谈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

★NEWS★2022年2月22日,全球食物经济与政策研究院(AGFEP)团队成员、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司伟教授接受《新京报》接受采访,聚焦中央一号文件中的产业发展,表示要解决乡村产业同质化问题。研究院予以转载,以下是文章全文。“只有找到自身的资源禀赋,找到自己的特点,才能在市场竞争中生存下来,否则最终还是要被市场淘汰。”从产业扶贫到产业振兴,乡村发展的历程中,产业是至关重要的基础之一,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再次聚焦乡村产业发展,提出持续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大力发展县域富民产业等。乡村产业是乡村居民就近就业、提升收入的基础,未来如何才能让乡村产业更进一步发展?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司伟在接受新京报记者采访时说,“当前亟须解决乡村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同时也需要重视乡村产业同质化的现象,从根本上挖掘乡村本身的资源禀赋,建立符合乡村特点的产业,让乡村产业具备在市场上立足的能力。”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司伟。受访者供图乡村产业需挖掘本地资源禀赋新京报:在过去,乡村产业更多集中在乡村办工厂、办企业上,今天,农业及相关的产业更受关注,在你看来,乡村产业的发展脉络是怎样的?司伟: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中重要的一环,也是基础之一。我们的乡村,在过去有发展产业的经验,尤其是改革开放初期的乡镇企业,那个时候,农村劳动力丰富,以二三产业为主的乡镇企业,打破了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格局,吸引城市生产要素流向农村,乡镇企业发展很快。但后来,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乡镇企业逐渐衰弱。同时,乡村的劳动力大量进城,因为城市里有更多的就业机会,有更好的收入。在此后的多年中,乡村产业一直在弱化。近些年来,我们国家一直在推动乡村产业的发展,此时的乡村产业,和以前乡镇企业时代的产业不一样,主要以农业及农业衍生出来的产业为主。新京报: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不同?司伟:现在的农业产业,更多是基于乡村本身的资源禀赋发展起来的。不过,值得注意的是,过去一段时间,很多地方的产业,都是基于农业产业发展的,包括由农业衍生的农产品加工等。这样的产业,固然是和农村自身的生产特征有关,但会出现单一、重复的问题,尤其是一些大面积种植单一品种经济作物的,一种几万亩、几十万亩,许多都会遇到销路与市场问题。所以,未来必须要考虑,如何更深一步完善农业农村的市场机制,激活农村市场,挖掘本地的资源禀赋,让产业有持续盈利的能力。尤其是在脱贫攻坚收官之后,我们还要面对和解决相对贫困的问题,如果农村产业不能持续盈利,居民的就业、收入就都可能受到影响。金融服务是一二三产融合的关键新京报:在乡村产业发展的过程中,也出现过一些不成功的案例,比如过去的特色小镇,许多都无法持续发展,再如一些地方农民合作社空壳化的问题,怎么看待这些现象?司伟:过去的产业发展,也有好的经验和案例。同时也必须注意到,一些地方盲目建设所带来的问题。从我个人的观察来说,比如特色小镇,确实有一些非常不错,尤其是在大城市周边、客流量大、消费能力较强的地方,这些产业发展前景还是很好的。但还有一些乡村产业,仍在依靠政府运作、企业输血在维持,这样的维持其实是很难长久的。所以我们国家一直在推动一二三产的融合,结合本地特有的资源,让各个产业融合在一起,提升持续发展的能力。新京报:今年的一号文件也再一次提到一二三产融合,当前融合的难点在哪里?司伟:在一二三产融合的过程中,金融服务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润滑剂。一些产业,想依靠普通农民去投资是不现实的。事实上,金融问题我们国家也一直非常重视,并且出台了很多政策。但仅靠政策性金融帮扶是不够的,对政府来说财政负担也非常重。必须要让资本真正走到农业农村去,而且能赚到钱,这样这个市场才能活起来。新京报:除了金融问题,是否也存在观念、创意等方面的问题?司伟:农村产业的创新,其实根基在深入挖掘本地的资源,当前的农村产业,之所以出现同质化严重的问题,还是对自身特色的挖掘不够。一二三产融合,不能为了融合而融合,比如明明不具备旅游的条件,还要发展民宿、发展旅游,显然是不合适的。其实,每一个地方都有自己特定的文化和历史,有自己独特的环境和资源,面向需求市场深入挖掘,才能真正发挥出这些资源的作用。
其他

AGFEP樊胜根、孟婷撰文“应对国际粮价上涨风险”

AGFEP樊胜根:中国粮食安全有保障,不建议盲目囤货3.AGFEP樊胜根、孟婷撰文“如何转型食物系统以应对气候风险”4.AGFEP
其他

樊胜根 高海秀 冯晓龙 王晶晶:农食系统转型与乡村振兴

近日,全球食物经济与政策研究院院长樊胜根教授和研究院成员高海秀博士后、冯晓龙老师和王晶晶老师联合撰写题为“农食系统转型与乡村振兴”的论文,并发表至《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文章重点梳理了农食系统转型与乡村振兴的关系,分析当前转型农食系统助力乡村振兴所面临的挑战,并针对性地提出相关转型路径。点击文末“阅读原文”查看全文农食系统涵盖了农业与食物价值链上所有活动和要素及其交互关系的总和,是保障国民营养和粮食安全的关键基础,是实现全面小康和国家安全的重点环节。当前,我国发展环境正发生深刻复杂的变化,转型农食系统助力乡村振兴也面临很多挑战:资源环境约束不断加大,部分地区农业生产方式不可持续;气候变化导致灾害频发加剧农业生产风险,威胁农民生计;农村营养不良问题日趋严峻,与膳食相关的慢性病患病率增加;小农户与现代农业的有机衔接及其他农村弱势群体的权益保障仍存在问题;农村生活与发展条件不充分,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差距十分明显。因此,农食系统必须向高效的、营养的、可持续的、有包容性和韧性的方向转型,以应对多重风险叠加的影响。农食系统转型目标与乡村振兴的总要求协调统一,应从发展多赢型或集成式技术创新、优化农业支持保护政策、建立跨部门协同工作机制、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改善农村发展条件等路径推动农食系统转型,助力乡村振兴。1.
其他

孟婷 冯晓龙 樊胜根:构筑可持续农食系统 夯实新时期粮食安全

★NEWS★近日,中国农业大学全球食物经济与政策研究院院长樊胜根教授和研究院成员孟婷、冯晓龙两位老师在《农村工作通讯》发文谈可持续农食系统和新时期粮食安全。研究院予以转载,以下是文章全文。构筑可持续农食系统
其他

樊胜根:乡村振兴的国际比较

2021乡村振兴高端论坛2021年12月11日,“2021广东乡村振兴高端论坛”在暨南大学成功举办。本次论坛在广东省委农办、省农业农村厅、省乡村振兴局的指导和支持下召开,由暨南大学主办,暨南大学乡村振兴研究院承办。论坛邀请政府、学术界、企业界代表,共同讨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如何有效衔接、如何发展特色农业、如何实现共同富裕等重要议题。在主旨演讲环节中,中国农业大学全球食物经济与政策研究院院长、联合国增强营养运动领导小组成员樊胜根以“乡村振兴的国际比较”为主题发表了精彩演讲。以下内容根据樊胜根教授演讲内容整理而成。樊胜根教授在线上分享主题演讲从国际的乡村发展来看,美国采用了乡村一体化发展的策略,但农村空心化严重。欧盟把农业生产补贴改成农业收入制补贴、环境补偿、对农业基础设施进行投资的基金。缺点在于投资成本过高,远离大城市的乡村人口流失。法国重视保护环境,乡村环境优美,但农民利益团体力量强大,通过影响公共秩序的方式反对一切不利于农业和农民的政策。日本发展合作社、农协等,但农业人口不断锐减,农村老龄化很高,劳动力短缺。泰国在乡村治理上有特殊之处,它是完全是一个由下而上村民自治的系统,村民里面有营养、健康、教育各方面志愿者,对乡村发展起了非常大的作用。但目前城乡差距仍然较大。这些经验和教训给我国乡村振兴带来的启示是,首先,实现乡村振兴、城乡融合发展最根本的途径就是将乡村经济构建为城市经济的平等发展伙伴,政治上、制度上的惯性必须要打破。其次,强调全球视角,许多发展中国家、转型国家都在学习中国的做法。所以我们做的时候也要全球视角,一方面向其他国家学习,一方面把我们的经验跟其他国家进行分享。国际视野下助力乡村振兴,需要五个方面的基石。1.就业。产业振兴需要高端的、收入比较高的、年轻人愿意干的职业。2.赋权。要让整个社区的人员共同参与、普遍获益,包括女性,尤其是女性。3.环境。乡村提供生态服务为国家的生态环境做了贡献,应该在资金分配、资源分配上得到照顾。4.能源和技术。乡村可以为产生太阳能、风能提供场所。5.适当的顶层设计和具体规章制度。必须要顶层的机制,通过农村领导小组把整个系统、生态、环境、健康、金融都纳进来。制定适当、可预测的法律法规,适当的农村组织结构和问责制度。具体可采取的措施有:第一、技术创新。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充分利用、创造多元的技术,兼顾社会、环境、粮食安全、营养安全的需求。第二、政策创新。转型我们现有的补贴政策到加强农村基础设施的投资,尤其是增加小农收入或者非农就业这方面的投资;重视互联网等技术对农民的影响,农民除了要能够接到互联网上之外,要能接收好的内容,并且要有能力利用知识改变他的生活方式。此外,要增加促进农业农村统筹发展的补贴,增强农业食物系统转型向营养健康、绿色环保的补贴。第三,全球视角的制度创新。一个是缩小农业领域的性别不平等,关注女性的土地权、教育、营养、对财政、金融各种各样服务的获取等;一个是促进有效的治理,从中央到地方都要有一个协调乡村振兴的部门,需要纳入环保、健康,财政等部门;打破由上而下的传统方式,打通由下从上以及横向关系。还有就是土地制度的创新。第四,重视社会保障。社会上有很多人很难在短期之内进行获得足够收入的经济行为,他们需要营养、健康、住房等各种各样的保护。有很多证据显示,这种保护对整个经济的发展是有好处的。嘉宾介绍樊胜根,中国农业大学全球食物经济与政策研究院院长,联合国增强营养运动领导小组成员。他于2009年至2019年担任总部设于华盛顿的国际食物政策研究所(IFPRI)所长。他对全球、中国、非洲、亚洲和中东的食物安全与营养、农业发展战略、扶贫发展战略、公共投资、技术进步等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其研究成果多次被世界银行、联合国等国际机构及发展中国家政府采用。他同时兼任联合国增强营养运动领导小组成员、中亚大学理事会学术委员会主席、牛津大学马丁环境学院顾问委员会成员、中国健康促进基金会营养促进专项基金管理委员会副主任。2014年,樊教授获得了世界粮食计划署颁发的饥饿英雄奖,以表彰他在全球战胜饥饿方面的领导作用。2017年,获
其他

AGFEP在《中国与世界经济》推出特别专刊“中国如何应对新冠疫情”

樊胜根、孟婷谈如何防范和应对全球农食系统面临的风险组合风暴2.樊胜根:食物系统须转型以应对营养不良和气候变化的挑战3.
其他

AGFEP青年教师孟婷发文谈水产品家庭消费及其影响因素

Recycling等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多篇。主持和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国家林草局、国家绿色食品发展中心等科研项目。1.
其他

AGFEP院长樊胜根:不可持续的食物系统是生物多样性丧失的主因

★NEWS★近日,AGFEP院长樊胜根阐述了生物多样性与食物系统多样性的关系。他表示,不可持续的食物系统是生物多样性丧失的主要推手。研究院予以转载,以下是文章全文。“厉行节约、杜绝浪费”正成为越来越多人的共识,其背后除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还关乎生物多样性。在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第十五次会议(COP15)上,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樊胜根就相关问题进行了解读。
其他

AGFEP成员方向明发文谈现阶段中国城乡发展差距

近日,研究院成员方向明教授作为第一作者在《农业经济问题》发表题为“现阶段中国城乡发展差距评价与国外经验借鉴”的论文。文章研究发现,近年来中国城乡发展相对差距逐渐减小,但城乡发展绝对差距仍然保持高位,且略有提高。城乡发展不平衡是中国发展面临的重点难题。随着中国进入新发展阶段,对于城乡协调发展的要求更高,如何更为全面的评价城乡发展差距是本研究所要解决的关键性问题。正基于此,本文构建包含经济发展、居民生活、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基本公共服务等多维度17个具体指标的城乡发展评价体系,从相对差距和绝对差距两个方面评价中国2010-2019年城乡发展差距,识别出中国新发展阶段背景下缩小城乡差距的关键路径,总结国外城乡均衡发展经验教训,为下一步城乡协调发展提出政策建议。研究表明:近年来中国城乡发展相对差距逐渐减小,但城乡发展绝对差距仍然保持高位,且略有提高。国外通过促进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推进乡村综合建设,保证城乡社保福利均等在统筹城乡发展方面取得较好经验,是中国新发展阶段缩小城乡发展差距的重要借鉴。最后结合国内外研究,提出以下政策建议:一是推进乡村产业振兴与县域经济高质量融合,二是构建以分散化为基本导向的城镇化发展战略,三是以中小城镇建设带动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四是深化公平统一导向的社会保障制度改革。AGFEP成员方向明老师在CAER杂志发表学术论文AGFEP
其他

AGFEP樊胜根:中国粮食安全有保障,不建议盲目囤货

NEWS2021年11月5日,AGFEP院长樊胜根针对疫情冲击下的中国和全球粮食安全问题接受了中国新闻网记者采访。研究院予以转载,以下是文章全文。“中国粮食安全、特别是主粮安全有保障。”中国农业大学全球食物经济与政策研究院院长、讲席教授樊胜根5日表示。他同时提醒,全球应该采取行动,避免新冠疫情从健康危机转化成粮食危机。
其他

AGFEP樊胜根、孟婷撰文“如何转型食物系统以应对气候风险”

孟婷老师作为主笔之一撰写的山区乡村振兴政策报告获山西省领导重要批示AGFEP成员孟婷博士在世界粮食论坛—青年研讨会受邀发言撰稿:成思敏编辑排版:倪丽杰审核:孟婷
其他

AGFEP司伟教授带队调研德青源(北京)生态园

★NEWS★为了推动农食系统的可持续转型,全面掌握蛋鸡产业经济发展现状并科学评估养殖模式的影响,2021年10月12日下午,全球食物经济与政策研究院(AGFEP)团队成员、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司伟教授、青年教师孟婷和龙文进、学生马骏和杨皓越一行五人调研了位于北京市延庆区的德青源生态园。与德青源集团常务副总裁袁正东、延庆生态园总经理司祥和经管中心运营管理部总监封瑞丽展开深度访谈,并调研了生态园主要功能厂区。德青源是蛋鸡领域的领军企业,鸡蛋的产销规模居全国前列,特别是疫情期间对北京地区蛋品需求保障发挥了重要作用。调研组实地考察了生态园的壳蛋厂、液蛋厂和饲料厂,对德青源的发展历程、产业布局、品牌项目、以及养殖、生产、加工和销售情况进行了全面调研。延庆生态园总经理司祥为调研组介绍生态园布局壳蛋厂液蛋厂饲料厂随后,德青源集团副总裁袁正东和两位负责人就德青源目前的鸡蛋产销情况、养殖运营模式、食品安全保障措施、和未来企业发展思路与调研组进行了进一步的交流和分享。据悉,目前德青源已在全国布局30个生态农场,养殖总规模近5000万只,实际存栏超过2000万只,对产品安全严格把控、健全产业链和地区布局、积极参与地区扶贫项目,践行绿色循环经济和可持续发展模式。此外,袁总还分享了目前企业研发、养殖、运营方面的未来发展思路,希望能与我校深化校企合作。调研座谈1.AGFEP
其他

AGFEP樊胜根教授带队调研陕西杂粮产业并访问延安大学

★NEWS★2021年10月7-10日,AGFEP院长樊胜根、农经系主任赵启然、以及团队教师冯晓龙、龙文进、王晶晶、高海秀一行六人调研了陕西省榆林市绥德县杂粮的生产、加工和销售情况,并访问延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10月7-8日,在绥德县农业农村局同志们的陪同下,调研组前往雨鑫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鑫烨养殖专业合作社、郝家桥村,详细询问了当地农户和合作社的杂粮种植、技术采纳、销售、日常膳食等情况。调研组还实地考察了绥德乐农杂粮加工厂,走访了杂粮销售超市及门店。10月9日,调研组从绥德前往延安,与延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乡村发展研究院、生命科学学院师生进行了座谈。樊胜根教授报告了有关国际农业食物系统发展的新动态、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发展的新趋势,并就陕西杂粮产业发展同参加座谈的老师们进行了交流。赵启然副教授介绍了AGFEP